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4篇
测绘学   4篇
地质学   5篇
海洋学   48篇
自然地理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本文利用1996年至2005年山东半岛7个沿海城市9大海洋产业数据,对山东半岛沿海城市海洋产业竞争力作了聚类分析,并对山东半岛海洋产业结构如何调整及优化提出了建议.分析结果表明,山东半岛7个沿海城市海洋产业竞争力青岛市位居首位,烟台、威海次之,潍坊、日照、东营和滨州再次之.山东省海洋经济应以青岛市为发展中心,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应特别重视海洋第二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2.
以朝阳港潟湖湿地为研究区,将朝阳港潟湖湿地景观类型划分为两大类七个亚类,其中自然景观主要包括河口湿地、潟湖浅滩、沼泽和盐碱荒地;人工景观主要包括养殖池、盐田和农用地。1954~2007年的50余年间,朝阳港潟湖湿地景观总体变化趋势是从大斑块、类型较单一的自然景观为主体的景观格局向小斑块、多种景观类型共同控制的景观格局转变,不同时期景观类型及其面积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是人类活动。为了度量人类活动干扰对潟湖湿地的影响,以景观生态学为基础,构建了人类干扰强度模型方法,对1954年以来不同时期人类活动对潟湖湿地的干扰强度进行了量化分析,提出了湿地的人类干扰强度分级标准。研究结果表明,1954~1971年期间,朝阳港潟湖湿地的人类干扰强度为轻微干扰;此后,人类对潟湖湿地的干扰强度为强干扰。对比不同时期人类活动对该潟湖湿地的干扰强度,发现在1972~1983年间人类活动对该潟湖湿地的干扰强度突然增大,该潟湖湿地的开发高峰期主要是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检验结果证明,人类干扰强度模型的计算结果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23.
以胶州湾不同时代的海图为依据,采用人机交互方式,利用数字化板和地学软件,对胶州湾海底冲淤态势进行了半定量(精确到量级)分析,划分了湾内淤积区、侵蚀区,并给出了历史变迁趋势.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前,胶州湾基本处于淤积缩小状态,沧口水道和环流中心的海湾中部及沿岸各小湾为淤积区,湾口部分和外湾侵蚀;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胶州湾反向发展,转为侵蚀,侵蚀区从湾口向内湾经各水道辐射分布,仅侵蚀区之间分布着小片淤积区.  相似文献   
24.
海岸侵蚀灾情分级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分析了海岸侵蚀灾变强度因子和灾度因子,提出了基于海岸侵蚀后退速率和海滩宽度侵蚀模数的海岸侵蚀灾变强度分级方案;在参考其它地质灾害灾度分级方案的基础上,给出了海岸侵蚀灾度分级方案。  相似文献   
25.
生态岛礁建设是生态文明在海岛地区的延伸。文章阐述了生态岛礁的内涵,将生态岛礁划分为自然生态岛、复合生态岛、原始风貌生态岛、权益生态岛、公益生态岛、产业生态岛和宜居生态岛7个生态岛礁类型,提出了保育工程、修复工程、公益服务工程、绿色产业工程和宜居工程等生态岛礁的建设内容。  相似文献   
26.
基于ArcSDE和Oracle的海岛空间数据库框架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海洋行业应用需求,针对海岛空间信息特点,借助空间数据引擎(ArcSDE)和关系数据库(Oracle)技术,构建海岛空间数据库框架体系,实现海岛空间数据的统一、高效管理,为海岛空间数据组织和管理提供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同时为海岛管理信息系统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27.
将地理信息系统(GIS)引入到海岸保护与利用规划管理中,利用ArcGIS Engine嵌入式组件技术,借助Visual Studio.NET开发平台,研发海岸规划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图形与数据的交互,提高了海岸管理的信息化、高效化和科学化,并以可视化的方式为管理者提供了一种崭新的决策支持方法。  相似文献   
28.
莱州湾南岸滨海湿地资源环境及其开发利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分析了莱州湾南岸滨海湿地资源与环境的空间结构特征,对目前湿地资源开发的主要方式及开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湿地自然景观显著改变、自然资源严重衰退和湿地环境污染不断加剧等进行初步探讨。提出了莱州湾南岸滨海湿地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宏观对策。  相似文献   
29.
莱州湾南岸海水入侵发展动态和原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莱州市监测资料为基础,结合已有的研究结果,对莱州湾南岸海水入侵发展动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980-1989年是莱州湾南岸海水入侵发展最快的时期,其后海水入侵发展速度有所减缓,入侵南界基本在1995年线附近摆动.BP网络计算结果表明,莱州湾南岸海水入侵主要原因是降水量减少,直接原因则是地下水超采.降水量增加比地下水超采量减少所引起的海水入侵速度降低量要大;即使恢复了海水入侵前的水量供需状况,海水入侵也不会完全停止.  相似文献   
30.
围海造地综合损益评价体系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参照会计学和环境经济学的原理与方法,运用比率分析法构建了围海造地综合损益评价体系框架,并探讨了总量指标、比率评价指标和相关评价标准,为今后围海造地综合损益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