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1篇
  免费   69篇
  国内免费   225篇
测绘学   31篇
大气科学   44篇
地球物理   47篇
地质学   426篇
海洋学   17篇
天文学   33篇
综合类   25篇
自然地理   2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2篇
  1975年   2篇
  1964年   2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81.
空间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育对于本科生空间物理学习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空间科学与技术专业基于国家大型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系统——子午工程的链条观测优势,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的本科生暑期专业实践教育.在实践教育中,老师们生动详实地为同学们讲解实习的各项内容,带领同学们学习观测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并且参观子午工程台站;同学们使用多种观测设备,学习了光学、无线电和磁场等不同探测技术,了解了不同探测仪器的探测原理,掌握了科研软件的使用方法,并可视化分析空间天气事件期间近地空间环境的变化特征.最后,同学们还进行了实践教育总结汇报.通过参加空间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育,同学们真正接触科研工作,成功地克服了初次尝试科研时的“忐忑不安”,不仅提升了自主学习、小组分工合作等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而且开阔了眼界,为更深入地了解空间物理学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82.
提出了采用单频精密单点定位(precise point posi-tioning,PPP)技术实现基于u-blox的城市区域亚米级导航定位技术服务模式,该模式完全取代精度相对较低的标准单点定位(standard point positioning,SPP)技术,同时相比于网络RTK(real-time kinemati...  相似文献   
83.
赣南燕山早期岩浆作用强烈,岩石成因以I型花岗岩为主,见少量 S型花岗岩及 A 型花岗岩.在赣南兴国地区新识别了晚侏罗世永丰和隆市 A 型花岗岩,其 LAGICPGMS锆石 UGPb定年结果分别为155 Ma和157~154 Ma,具有铝质 A 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如富硅(70.22%~77.08%)、高(Zr+Nb+Ce+Y)(189×10-6 ~348×10-6)、高 FeOT/MgO 值(3.39~11.57);具相对较高 Ga/Al值(2.4×10-4~2.9×10-4);富集 Th、U、Hf等高场强元素和轻稀土元素,强烈亏损 Ba、Sr、P、Ti等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亏损 Nb和 Ta元素.在赣南厘定出了一条北东向晚侏罗世铝质 A 型花岗岩带(162~152 Ma),它们具有相似的 Hf同位素组成,TDM2大部分集中在2.0~1.8Ga之间,平均为1.9Ga,暗示它们可能形成于相似的古老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根据地球化学特征,并结合邻近的赣南全南地区存在同时代的“裂谷型”黄埠正长岩,认为赣南晚侏罗世铝质 A 型花岗岩带形成于板内拉张环境,可能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后退有关.   相似文献   
84.
作者以连续的两篇文章综述了柴北缘地区的加里东造山带中产出的两类不同的块状硫化物矿床,这就是喷流沉积(SEDEX)型Pb-Zn矿床和火山岩容矿的块状硫化物(VHMS)型Cu-S矿床.认为它们在成矿后的造山过程中受到过不同程度和不同成矿作用的改造,使之兼有后生矿床的特征.锡铁山Pb-Zn矿床的主体是属于以沉积岩为容矿岩石的喷流沉积(SEDEX)型矿床.它的含矿岩系形成于早奥陶世[(486±13) Ma]弧后盆地环境中,并在加里东期碰撞造山过程中发生了强烈的北东-南西向斜向挤压缩短,导致喷流沉积成矿作用形成的原始铅-锌-黄铁矿层,后期遭受了强烈的构造改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矿体的空间分布受到后期构造的控制.此外,该矿床也程度不大地受到过后期热液改造.为更加显示它的地区性特色和强烈的后期改造,作者建议将其称为"锡铁山式SEDEX型铅锌矿床".在该式矿床的勘查过程中,既要注重研究同生成矿作用对矿体的控制,也要重视研究后期构造对含矿层和矿体的破坏和改造.  相似文献   
85.
滇黔交界地区峨眉山玄武岩铜矿的PGE及微量元素特征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为了进一步探讨玄武岩铜矿的成因,文章对滇黔交界地区玄武岩铜矿石的铜、铂族元素及其他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铜矿化关系密切的有机质对铜的初始富集作用不明显,铜矿化是后生热液成因的,进一步支持了玄武岩为铜矿化的矿源岩、沥青及碳质等有机质的存在只是为自然铜沉淀提供了条件的认识。而且,铜矿石的低U、Th含量为该类铜矿石的铅是正常铅提供了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86.
问天 《天文爱好者》2014,(10):42-46
根据太阳系行星物质的主要性态和大小,人们通常将其分成行星(包括类地行星和类木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和流星体。类地行星包括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类木行星包括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质量较大的小行星和卫星的内部结构与类地行星相似,质量较小的小行星和卫星以及流星体主要由岩石和金属组成;彗星是含有太阳系形成时期物质且没有经过太多物理和化学演化的冰态小天体。  相似文献   
87.
站在田间,望着一望无际的等待收获的星星草、羊草,双城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张玉波的脸上洋溢着春天般的笑意。  相似文献   
88.
深层地热能是指深度大于3 000 m的地热能。我国深层地热能资源丰富,但是开采条件怎么样呢?本文基于地热地质学原理,结合岩石力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提出一种对深层地热能开采条件进行评价的指标体系,对各单一指标采用专家打分的方法赋值,继而采用模糊数学定量计算和评估深层地热能资源开发的难易程度。该方法考虑了深层地热能开发利用中的增强地热系统(EGS)的环境安全问题,即传统的“刚性造储”可能带来的诱发地震等不利于地热能行业健康发展的因素,倡导“柔性造储”和广义EGS理念,强调储层属性和地物理场的整合,针对我国地热能分布与构造活动关系密切、地壳总体上活动性强、地应力高、地震频发等构造型地热特点,是对以往评价方法的补充和拓展。该方法充分利用了专家知识,发挥了模糊数学综合评估作用,给出的量化结果易于对比和使用,可以更好地支持决策。本文基于新的评估方法,利用现有的深部地热研究及勘探成果,评估了中国大陆地区九个区域深层地热能开发的难易程度,评价区包括西藏南北地堑系、云南西部火山型地热区、青海东部共和盆地以及东北、华北等。从本文的结果可以看出,我国深层地热能开采的地质条件复杂,开采难度较大。  相似文献   
89.
针对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西斜坡风南地区三叠系百口泉组扇三角洲砂岩物性空间变化大、优质储集层(孔隙度大于7.4%,渗透率大于0.05×10-3μm2)预测难的问题,在沉积岩石学、地震沉积学以及地震反演和解释理论指导下,综合利用测井、岩心和三维地震等资料开展了高精度层序地层划分、沉积微相描述和优质储集层地震反演研究。建立了风南井区四级层序地层格架,明确了扇三角洲多期水进水退的充填过程,指出SSQ3和SSQ5是优质储集层的发育层系;识别出扇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河道间和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水道、河口坝、席状砂等沉积微相,指出扇三角洲平原是优质储集层发育相带;通过应用高分辨层序地层纵向边界和沉积相横向边界约束,进行分层相控叠后地震波阻抗反演,提升储集层预测精度,在SSQ3和SSQ5预测5个优质储集层发育区,提出3口井的井位建议,钻探均获工业油流。  相似文献   
90.
随着国内外大跨桥梁特别是跨海桥梁建设的迅速发展,沉井基础在桥梁基础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虽然沉井基础作为1种刚性基础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然而震害实践表明沉井基础在地震作用下也并非万无一失。通过分析国内外典型桥梁沉井基础的震害特征发现,沉井基础的地震破坏与桩基础有显著差异,且与埋置深度有直接关系;研究表明:地震作用下沉井基础的破坏机理及地基承载力与静力作用下明显不同,但目前在该方面的研究还较为欠缺;总结和对比了现有几种沉井基础-土相互作用研究方法,并分析了几种研究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场合;同时也归纳和对比了各国抗震规范对桥梁沉井基础的基本规定、适用范围、计算方法和构造规定等方面的内容。最后结合现有的研究现状对沉井基础抗震性能研究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此外,随着我国跨海、跨江及跨库区大跨桥梁建设的发展,地震力和波浪力等多灾害因素共同作用下深水沉井基础桥梁破坏机理及设计方法的研究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