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7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10篇
海洋学   15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在意大利南部,Adria大陆边缘的主要边界的消减可以从三叠系到下中新统的Lungro—Verhi。啪单元的HP—LT岩石变质作用得到证明。这些岩石的最后剥落阶段由磷灰石裂变轨迹数据约束,显示其冷却时代在11.6±1.1和8.9±1.4Ma之间。这些年代与下盘和HP-LT岩石北部的沉积单元的年代有部分的重叠,沉积单元的磷灰石裂变轨迹年代在9.2±1.0和1.5±0.8Ma之间。  相似文献   
12.
东南亚地区烃源岩特征与主控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东南亚主要含油气盆地沉积、构造特征的研究,揭示其烃源岩具有多期发育的特点.其中,始新统、渐新统和中新统是东南亚主要的3套烃源岩;前新生代生油岩分布局限,但具有一定的生烃潜力.以新生代河流-三角洲近岸沉积环境、含陆源干酪根的煤系和碳质页(泥)岩为主,其次为湖相和海相沉积环境泥岩和页岩.有机碳含量均已达到中等-好的源岩标准,以Ⅱ-Ⅲ型干酪根为主,大部分烃源岩都处于成熟到过成熟阶段.新生代烃源岩主要受盆地演化阶段和沉积环境两大地质因素控制,与区域海侵作用的方向和规模密切相关.烃源岩有机质类型的不同和热演化程度的差异,是形成东南亚地区多类型油气藏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The northern area of the South Yellow Sea, located in the offshore region of China, resulted from the continental-continental collision orogeny during the Mesozoic and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 in terms of tectonic evolution: (1) pre-orogenic passive continental margin stage (Z-T2); (2) foreland basin stage corresponding with the late phase of the Sulu (苏鲁) orogeny (J3-K); (3) post-orogenic intracontinental rifted basin stage (K2t-E); and (4) regional subsidence and coverage stage (N-Q). Based on deta...  相似文献   
14.
在中始新世,阿拉伯的大部份由海水覆盖。不久后,这种普遍的海侵在阿拉伯西北部出现,而Levant盆地加速其沉降。  相似文献   
15.
利用地震、钻井及古生物等方面的资料进行综合研究,根据沉积层序边界特征和沉积旋回的组合关系,将万安盆地新生代地层划分为3个超层序、6个层序组和10个三级层序;进而分析万安盆地新生代沉积演化过程,认为万安盆地从古新世一始新世开始沉降,直至第四纪总体表现为逐渐海侵的过程.SSQ1和SSQ2层序组以陆相断陷湖盆沉积为主,SSQ...  相似文献   
16.
结合我国向海底地名分委会(SCUFN)提交海底地名提案的工作,介绍了海底地名专题图编制关键技术与难点,并对Arcgis、Global Mapper和Surfer制图平台进行对比。鉴于Arcgis以空间数据库的形式分析和管理海底命名信息具有显著优势,Global Mapper在格网数据的加载、实时三维显示和数据裁剪方面表现出色,Surfer在制作三维图方面具有操作简单、图形美观等优势,将三者优势结合起来,制定了海底地理实体专题图的编制方案,实现数据联合应用。编制方案能达到满足海底命名图件制作要求、提高制图效率的目的,为我国海底地名专题图编制工作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7.
北冰洋地质构造及其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北冰洋及其周围的陆架海资源十分丰富,尤其是油气和煤炭。但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调查程度很低,许多地质与构造问题尚未解决。区域构造的认识主要依赖航磁测量结果。本文试图综合各国对北冰洋地区的研究现状,形成对该区地质构造及其演化的认识:1)欧亚海盆磁条带清晰,对海盆构造和演化历史认识争议最小,识别的最老磁条带为25,因此海盆大致于58Ma开始张开。磁条带13,之后,Yermak高地与莫里斯?杰塞普隆起分离,欧亚海盆与北大西洋连通。2)从地壳结构与地壳厚度,以及其它资料来看,阿尔法海岭-门捷列夫海岭与罗蒙诺索夫海岭一样,应为陆壳,可能是先后从巴伦支陆架裂离形成的。3)马卡罗夫海盆为典型的洋壳,其形成方式和时代还很少约束,其中观点之一是在晚赛诺曼期-早始新世,随阿尔法海岭-门捷列夫海岭裂离巴伦支陆架,海底扩张形成,并随Gakkel扩张中心在晚古新世的形成而逐步衰退。4) 加拿大海盆可能是北冰洋最早形成的海盆,其形成时间与机制至今仍所知甚少,但可能是从140~135Ma至95~80Ma,随新西伯利亚-楚科奇-阿拉斯加微板块旋转裂离加拿大北部陆缘形成。5)北冰洋的演化大致可以分为3个主要阶段: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晚白垩世-新生代早期、新生代。第一阶段,加拿大海盆地的扩张中心形成、演化与消亡,第二阶段是拉布拉多-巴芬-马卡罗夫扩张中心的形成与演化,在始新世停止活动,第三阶段,极慢速的Mohna、Knipovich和Gakkel洋中脊的扩张,致使欧亚海盆形成。  相似文献   
18.
南海海岛海山的重磁响应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海的海岛、海山等地貌单元的地球物理研究对于南海成因、海岛利用、资源问题和我国海防建设均具有重要意义.过去我国的南海海洋实际测量资料覆盖面小,且多数为测线调查,海底地形测量精度和重磁等测量精度较低,因此,一直无法得到精度较高的研究成果.本文利用半个多世纪我国在南海历年的多波束、重力、磁力等船载海洋实际地球物理调查资料,加上少数卫星、航空测量成果,得到能够覆盖南海全部海域的多波束、重力、磁力实际测量的地球物理基础数据.追溯南海周边的地磁台站与当年调查时间匹配的日变数据,重新校正历年磁力测量成果,并利用"十一五"863国家海洋高科技计划的处理、拼合技术,获得了南海海底地形、重力、磁力三方互为印证的可靠地球物理成果,为海岛海山的地球物理研究奠定基础.研究发现,南海海岛海山按其地球物理性质并结合现有的岩石物性资料,可以分为三大类:1)南海大部分海岛海山为空间重力异常值高、正磁力ΔZ异常值也高的高密度高磁性的双高海山,以基性喷出岩(玄武岩)为主;2)空间重力异常值高、磁力ΔZ异常值低的海山,以花岗岩、变质岩为主;3)空间重力异常值高、部分磁力ΔZ异常值高部分低的海山,可能是花岗岩、变质岩海山的部分区域出现火山喷发形成的. 海山的分布有规律,与南海的成因与南海块体的分异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19.
贾磊  蔡鹏捷  万荣胜 《江苏地质》2020,44(3):302-306
福建浅海海砂资源丰富,沿海岸线分布广且资源量大,主要以潮流沙脊为主。对潮流沙脊的形态和分布特征进行研究,有利于海砂资源的勘查开发以及对资源量进行合理评价。基于福建海域多波束全覆盖资料,利用ArcGIS的ArcMap对多波束资料进行配准和数据化,对区内潮流沙脊的形态特征进行初步分析。结果显示,福建浅海潮流沙脊形态上长宽分别在2.8~31.3、1.9~12.3 km之间,面积在3.7~200.9 km2之间;分布上由北往南、自西向东,走向由东西向变为北东—南西向,沙脊发育规模逐渐增大且沙质变好,近岸以粉沙为主,远岸以沙为主。对比沙脊主体长与宽,将福建浅海潮流沙脊划分为A型(长度>10 km,宽度>5 km)、B型(长度>10 km,宽度<5 km)和C型(长度<5 km,宽度<5 km)3种类型。综合福建浅海潮流沙脊分布及形态特征,海砂资源勘查时可优选南部远岸区域。  相似文献   
20.
海南岛南部海岸线变迁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岸带是陆地和海洋相互作用的地带,是人类活动最为活跃、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同时也是自然生态环境相对脆弱、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对有限的地区。海岸线的变化情况研究对海岸带资源开发与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而遥感技术对海岸线的动态监测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对多源遥感影像数据进行挖掘,对1991—2013年岸线变化情况进行研究,解译出5个时相的海南岛南部海岸线,统计了岸线变化趋势,并分析了典型区岸线变化原因。研究表明:从总体上看,岸线总长度在1991—2013年间变化不大,在560~600km之间,波动很小;但局部岸线变化比较大,主要是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而围海造地、码头建设以及鱼塘围垦所引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