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90篇
  国内免费   271篇
大气科学   393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12篇
海洋学   16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5 毫秒
381.
1999年东亚夏季风异常活动的物理机制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孙颖  丁一汇 《气象学报》2003,61(4):406-420
文中从海-气相互作用的角度探讨了1999年东亚夏季风及与其相联系的雨带异常活动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由于1998年春季至1999年南海-热带西太平洋出现了近20 a最强的异常暧海温,该地强异常海-气相互作用的维持使得这种局地的热力强迫成为1999年东亚夏季风和降水异常的最主要外强迫机制,并使得1999年的季风活动和降水分布有别于一般的统计情形。从1998年秋到1999年,由于热带大气对南海-西太平洋暧海温所诱发的局地强加热的响应,热带西太平洋地区所出现的Gill模态的异常环流分布从冬季一直发展到夏季,并因此在海洋和大气之间形成了局地的强烈正反馈,不仅使得异常环流得以持续发展,而且也使得暖海温得以维持,成为影响1999年环流异常的最强前期信号。随着从冬到夏的季节演变,大气基本态对上述持续性异常环流的影响导致了冬、夏异常环流呈现出不同的纬向非对称,诱发了盛夏期间东亚到北美沿岸的遥相关波列。在东亚沿岸异常气旋性环流的影响下,大尺度异常东风在东亚沿岸的维持形成了极不利于季风西风在南海北部转向的条件,导致了季风在中国东部北进的异常偏弱和低纬西风转向位置的异常偏东。  相似文献   
382.
TOGA-COARE IOP时期大尺度流场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丁一汇 《气象学报》1998,56(3):284-295
根据TOGA-COAREIOP时期(1992年11月—1993年2月)包含加密观测的四维同化的高空格点资料,分析了这一时期热带太平洋风场的大尺度特征,发现500hPa以下,在中东太平洋频繁出现大范围稳定的强西风,高层出现明显的东风;低层强西风高频出现区或爆发区逐月向东传播,在观测结束时,西风到达了中东太平洋地区;相应的正常冬季东亚-西太平洋局地哈得莱环流被破坏,热带太平洋的沃克(Walker)环流明显地向东太平洋地区移动。所有这些环流的异常特征表明,TOGA-COAREIOP时期正处于一次ElNino事件的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383.
丁一汇  张晶  赵宗慈 《气象学报》1998,56(4):385-400
在第一部分提出的陆面过程模式与区域气候模式RegCM实现耦合的基础上,利用这一耦合模式(简称CRegCM)对中国中东部地区1991年5~7月江淮大暴雨时期的强降水气候特征进行了模拟,并与NCAR的区域气候模式RegCM2(此处称NRegCM)在同样初、边值条件和同样物理过程选项下的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模式CRegCM具有较强的模拟性能和模拟能力,基本上成功地模拟了这次极端的降水气候事件。在某些方面,如地面气温和与陆面过程有关要素的模拟上,CRegCM的模拟结果要比NRegCM的结果更合理。  相似文献   
384.
大气、海洋、人类活动与气候变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丁一汇  耿全震 《气象》1998,24(3):12-17
根据国内外的研究,对于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变暖以及与其有关的碳循环和大气与海洋的反馈过程做了综述。  相似文献   
385.
在《中尺度数值模式的资料同化系统---(一)伴随模式的设计》一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伴随模式码地检验问题做了讨论。表明采用共轭码方法是可行的。其的伴随模式与理论推导的共轭方程是相容的。试验发现该同化系统有消除随机干扰的能力,同化效果好。在同化过程中,系统是先同化大尺度信息,然后逐渐同化中小尺度信息。  相似文献   
386.
副热带高压和对流潜热加热与南海台风的耗散及维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自适应网格模式对9505号及9618号南海台风进行了数值模拟及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南海台风的耗散主要与副热带高压加强有关,地形的影响较小。副高的活动对台风的加强与减弱十分敏感,当副高减弱时台风加强,副高加强时台风减弱。潜热释放是台风维持的主要因子。副高强度与潜热加热的大小成反比。分析发现,台风登陆后若与西风槽接近,则有利于台风维持。  相似文献   
387.
对非保守系统中的对称不稳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第一部分讨论弱粘性的强迫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取一级近似时,弱粘性的首要作用是衰减波长较长的波,对波长较短扰动的衰减作用要小一些。在Pr~O(1)的条件下,波动的衰减率σ1对Prandtl数的依赖性较小。在取二级近似时,弱粘性的主要作用则是衰减短波。因此,在中尺度对称不稳定中,粘性的作用主要是衰减长波及短波,从而确保发展的扰动具有中尺度量级。  相似文献   
388.
非保守系统中的对称不稳定 I. 弱粘性的强迫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丁一汇  沈新勇 《大气科学》1998,22(2):145-155
对非保守系统中的对称不稳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第一部分讨论弱粘性的强迫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取一级近似时,弱粘性的首要作用是衰减波长较长的波,对波长较短扰动的衰减作用要小一些。在Pr~O(1)的条件下,波动的衰减率σ1对Prandtl数的依赖性较小。在取二级近似时,弱粘性的主要作用则是衰减短波。因此,在中尺度对称不稳定中,粘性的作用主要是衰减长波及短波,从而确保发展的扰动具有中尺度量级。  相似文献   
389.
以一个有限区域的中尺度模式为基础,采用伴随模式技术进行有限区域气象资料的同化。伴随模式的方法是以数值天气预报的动力模式作为约束条件的变分方法,比传统的变分方法有了很大的改进。本文初步探讨了伴随模式系统的设计方法,特别是伴随模式的构造问题;用共轭码的方法导出伴随模式;初步试验表明该系统有较强的同化能力。  相似文献   
390.
区域气候模式对东亚季风和中国降水的多年模拟与性能检验   总被引:43,自引:9,他引:43  
李巧萍  丁一汇 《气象学报》2004,62(2):140-153
利用高分辨率区域气候模式 (NCC/RegCM)对 1998~ 2 0 0 2年的东亚环流及中国区域降水进行了数值模拟。对模拟结果的检验表明 ,模式能较真实地模拟出东亚地区多年平均的月季环流特征、季风的年变化、中国各主要气候区温度、降水的季节变化及中国主要雨带的季节性进退。但模拟的气温场在夏季对流层中、低层海洋偏暖、陆地偏冷 ,由于温度场的这种系统性误差加大了夏季海、陆温差 ,导致模拟的东亚夏季风偏强 ,使夏季雨带位置向北偏移 ,从而使华北地区降水估计偏高 ,没能很好地反映最近 5a来中国降水呈南涝北旱的气候特征。模式中地形的作用及云 辐射参数化方案等的处理可能是模拟误差的主要来源 ,这也反映了模式对于准确模拟中国区域降水的长期异常分布还比较困难 ,今后应进一步改进模式的模拟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