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5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23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42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AR6)第二工作组(WGⅡ)报告第七章《健康、福祉和不断变化的社区结构》评估了气候变化对健康和福祉的当前影响与未来风险,提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策略和适应限度。指出自AR5以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气候变化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对人类健康(包括精神健康)造成了负面影响,气候敏感性疾病、营养不良、过早死亡,以及对精神健康的威胁正在增加,气候相关的危害正日益影响越来越多的健康结局(包括传染性和非传染性疾病)和地区。在所有人类居住的地区,都观察到极端天气事件对健康造成的级联及复合风险,且风险还会随着全球变暖而进一步增大。扩大对卫生和其他系统的金融投资,加强跨部门和跨系统的整合与合作,创建气候恢复力发展路径,将适应和减缓纳入可持续发展目标,可以为健康和福祉带来巨大的协同效益,是降低人类健康风险的重要适应措施。  相似文献   
32.
基于北京宽频带闪电网(Beijing Broadband Lightning Network,简称BLNet)获得的全闪三维定位和多普勒天气雷达等资料,详细分析了2015~2017年北京暖季7次强飑线过程的闪电活动与雷达回波强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闪电主要发生于前部线状对流云区内且集中分布在30 dBZ以上的强回波区域,少部分的闪电分布在后部的层状云区域内。从闪电辐射源三维分布结构可以发现,闪电活动大部分处在6~11 km的高度范围。将能够同时反映强回波深度和面积的0~?30°C温度区域内大于30 dBZ雷达回波体积(V30dBZ)作为强回波指标,并与闪电活动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整体上在7次飑线过程中,总闪频数和V30dBZ存在较好的相关性,其中5次过程的闪电频数峰值同时或提前于V30dBZ的峰值出现,二者的时滞相关系数超过0.61,提前时间为0~96 min。另外两次过程中闪电峰值落后于V30dBZ峰值,落后时间分别为30 min和60 min。研究结果不仅对认识闪电与对流活动的关系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也可为闪电资料在数值模式中的同化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3.
正地闪和负地闪预击穿脉冲序列的统计分析与对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9~2010年夏季,在大兴安岭林区利用闪电快、慢电场变化测量仪组成的网络对自然闪电进行了多站同步观测。本文选取2010年夏季3次过境雷暴过程中具有4站以上同步的资料,同时对表现出明显预击穿过程的37次正地闪和56次负地闪的预击穿脉冲序列进行了统计分析。统计的主要参数包括:脉冲序列的总持续时间(Total Duration),脉冲序列和首次回击之间的时间间隔(PB-RS Separation),预击穿过程到首次回击的时间间隔(Pre-RS Interval),单个脉冲持续时间(Individual Pulse Duration),相邻脉冲时间间隔(Interpulse Interval)等。对于负地闪,相应参数的算术平均值为4.1 ms、55.4 ms、56.0 ms、8.8 μs和111.0 μs,几何平均值为3.7 ms、35.6 ms、36.5 ms、7.4 μs和98.2 μs;对于正地闪,相应参数的算术平均值为4.5 ms、75.6 ms、77.3 ms、11.5 μs和297.3 μs,几何平均值为3.0 ms、57.8 ms、60.0 ms、10.0 μs和217.9 μs。对比发现,正地闪预击穿脉冲序列相对负地闪预击穿脉冲序列持续时间更长,和首次回击的时间间隔更大,其单个脉冲更宽,在整个序列中排列更稀疏。计算了正、负地闪最大预击穿脉冲幅值和首次回击幅值的比值(PB/RS,PB代表最大预击穿脉冲幅值,RS代表首次回击幅值),通过和其他研究结果的对比,发现负地闪有PB/RS随纬度增大而增大的趋势,而正地闪没有。另外,检验了首次回击前地闪电场波形与BIL模型(Breakdown Intermediate Leader, BIL)的符合情况,发现只有很小比例的电场波形符合BIL模型。  相似文献   
34.
北京地区负地闪回击转移的电荷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负地闪是闪电危害的主要来源,其对地转移电荷源特征和电荷量不仅对闪电放电机理的研究有重要意义,而且对雷电防护也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为了研究具有典型城市下垫面环境的北京地区的闪电活动特征和放电强度,利用北京地区2011年两次雷暴过程的多站GPS(Global Position System)同步闪电地面电场变化定量观测资料,在考虑消除场地和环境因素对电场变化观测资料影响的基础上,基于蒙特卡洛数据处理方法和非线性最小二乘法拟合反演算法,定量研究了负地闪回击中和的电荷源位置和电荷量,并对回击特征与回击转移电荷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得到如下结果:(1)单次回击中和的电荷量为1.1~27.6 C,平均为8.6±5.2 C,不同序数回击转移电荷量的最小值基本不随回击序数的上升而变化,最大值和均值随回击序数的上升而减小;一次负地闪中和的总电荷量随着回击数的增加而增加。(2)负地闪回击数和回击时间间隔都呈对数正态分布,其中负地闪总数70.4%的多回击负地闪其回击间隔平均为99±95 ms,不同序数回击的时间间隔最小值随回击序数的上升基本不变,时间间隔最大值和均值随回击序数的上升而减小。(3)回击转移电荷量的均值随回击间隔的增加呈波动形式的逐渐上升;相邻回击转移电荷源的空间距离均值随回击间隔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35.
大兴安岭地区地闪回击辐射场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慢电场变化测量仪所获取的观测资料详细分析了大兴安岭地区地闪回击辐射场特征。结果表明,35次正地闪首次回击的慢前沿、10%~90%平均上升时间分别为7.8μs、4.5μs,其中11次正地闪首次回击的过零时间、负反冲深度平均值分别为34μs、23%。76次负地闪首次回击的慢前沿、10%~90%平均上升时间分别为3.5μs、1.9μs,继后回击的慢前沿为1.4μs,其中15次负地闪首次回击的过零时间、负反冲深度平均值分别为51μs、52%。另外,正地闪首次回击的半峰值宽度大于负地闪首次回击,平均值分别为13.6μs、5.6μs。与国内外已有结果的进一步对比发现,大兴安岭地区的地闪回击辐射场特征与瑞典、美国弗罗里达的地闪回击辐射场特征有较好的一致性,但与我国内陆高原的地闪辐射场特征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6.
郯庐断裂中、北段是指长江以北的郯庐断裂,包括其越过渤海向北东延伸的分支。虽然在晚中生代以来郯庐断裂往东北地区如何延伸尚有不同认识,但一般认为分支有三:①抚顺—密山深断裂带;②依兰—伊通深断裂带,③营口—长春深断裂带。一、晚太古代构造活动带的标志国际上许多地质学家(Wjndley 1978,Condie 1977,MnnaHonHNN 1981,  相似文献   
37.
古华北地块前寒武纪地壳发展阶段及其时限确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作者在参加了“辽吉地区前寒武纪研究”和“辽东晚前寒武纪”研究之后,获得了较丰富的放射性年龄资料,其中包括Rb-Sr年龄9组,U-Pb年龄18个和一批海绿石年龄,从而对辽吉地区前寒武纪地层柱的许多空白部分进行了地质年代学方面的较全面补充。其结果是使以辽东为代表的前寒武纪地层柱基本上为实测年龄数据所控制,成为我国前寒武纪各地块中时间剖面齐全,数据丰富的地区。对此我们已做了报道(王东方、王集源、  相似文献   
38.
杨森  王东方 《吉林地质》1990,9(1):31-41
作者在辽北顾官电发现了与殷屯组连续过渡整合接触的上覆地层(景儿峪组),确切地展示了殷屯组的内部结构及其与上下地层间的接触关系,该组应位于景儿峪组之下铁岭组之上,可与辽东的永宁群辽西的下马岭组和吉林浑江的大罗圈河组相对比。殷屯组以及与之对比的地层的底部砾岩不仅指示华北地台主体抬升,而且也标志着华北地台的演化趋于成熟。  相似文献   
39.
华北地台北缘一个新的动物群—清河镇动物群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刘效良  王东方 《地质学报》1990,64(2):170-183,T003
在华北地台北缘内蒙地轴及胶辽台隆之上,发现原被划为太古代、元古代的地层与我国北方地槽区古生代早期温都尔庙群相同,为蛇绿岩套,在辽北称清河镇群。本文着重论述了在清河镇群的上部硅质岩中所发现的小壳化石。蛇绿岩套沿华北地台北缘东西延展近千公里,15个地点产小壳化石,层位稳定。文中描述了4类型,7属(其中5新属),10种(其中8新种,1新亚种),称清河镇动物群。动物化石特点是:壳体形态简单,个体小最长不超过4 mm,有明显的壳壁与壳饰,壳体等结构与我国南方梅树村动物群中某些属种的特点有可比性,但与梅树村期小壳化石不同的是门类单调,生态环境有明显差异,两个动物群可能同属早寒武世同一演化阶段,在不周地区并行发展的动物群。清河镇动物群的存在说明我国北部地槽区早古生代早期的一次重大生物事件。清河镇动物群将会对我国寒武纪动物群,生物地理区及华北地台北缘大地构造性质等一系列基础地质及找矿问题,产生新的认识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