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5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23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42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2.
3.
4.
西起内蒙古百灵庙,东经温都尔庙到镶黄旗、东苏旗一带(北纬42°~43°范围内)。是习称的地台一地槽分界带或过渡带,赋存有铁、铜、金、铬、钨、锡和稀土等矿产资源。近年来,新的矿种和矿点又不断被发现。矿化带呈近东西向展布,与古生代早中期这一带的大地构造背景有密切的成因关系。一、古板块会聚带构造模式概述我们的工作区主要集中于东经112°~114°,北纬42°~43°之间(图1)。这一带的古洋壳残片的构造和消减杂岩系列可证实古板块会聚带的存在。笔者在另文里叙述了该带的  相似文献   
5.
华北地台北缘断续分布着一条2000多公里的元古宙多金属矿带。西起狼山群、渣尔泰群、南口群,东至辽北汛河群、辽吉辽河上亚群以至朝鲜境内的摩天岭系均有代表性矿床、矿田和成矿带。矿床皆具层控性,矿化均富集于早一中元古宙地层下部的长英质碎屑岩、沉积一浊积页岩、区域性富磷碳层向白云岩或灰岩的过渡部位。含矿建造厚度大、旋回层次多,含矿性增强。相对深度大、低能的盆地是含矿卤水流集聚的部位。在构造上矿床多处于古裂陷带,特别是古隆起的两侧。多级构造盆地之二、三级盆地较之于陆坡坳陷盆地更利于较大型矿床保存。从而,笔者归结出基本的成矿模型和找矿模型。  相似文献   
6.
中国东部中新生代火山岩带,记录了自中生代以来陆缘内侧地壳构造发展的演化过程和特征。也反映了构造岩浆的形成机制。其中特别是玄武岩类,在整个演化过程中,在空间分布和成分变化上反映出了很明显的规律性。本文就作者所获得和已知的地质、岩石化学等方面的资料,着重探讨玄武岩类的形成特点及其与大地构造演化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8.
热液金矿床在独联体国家的分布及成矿系统的产矿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独障体各国热液金矿床分布的分析表明,晚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成矿期金矿化的强度不相上下。对独联体各国的含金性图进行了整理。评价金矿化发育强度的基础主要是大型(〉100t)金矿床总储量(开采余下的储量)数据。将热液金矿床划分了16个地质成因类型;其形成与不同种类的成矿系统有关。评价了各种系统的极限产矿力,普通系统其值可以达到4000t金。讨论了岩浆系统和变质系统的概念。得出了大型矿  相似文献   
9.
10.
2009~2010年夏季,在大兴安岭林区利用闪电快、慢电场变化测量仪组成的网络对自然闪电进行了多站同步观测。本文选取2010年夏季3次过境雷暴过程中具有4站以上同步的资料,同时对表现出明显预击穿过程的37次正地闪和56次负地闪的预击穿脉冲序列进行了统计分析。统计的主要参数包括:脉冲序列的总持续时间(Total Duration),脉冲序列和首次回击之间的时间间隔(PB-RS Separation),预击穿过程到首次回击的时间间隔(Pre-RS Interval),单个脉冲持续时间(Individual Pulse Duration),相邻脉冲时间间隔(Interpulse Interval)等。对于负地闪,相应参数的算术平均值为4.1 ms、55.4 ms、56.0 ms、8.8μs和111.0μs,几何平均值为3.7 ms、35.6ms、36.5 ms、7.4μs和98.2μs;对于正地闪,相应参数的算术平均值为4.5 ms、75.6 ms、77.3 ms、11.5μs和297.3μs,几何平均值为3.0 ms、57.8 ms、60.0 ms、10.0μs和217.9μs。对比发现,正地闪预击穿脉冲序列相对负地闪预击穿脉冲序列持续时间更长,和首次回击的时间间隔更大,其单个脉冲更宽,在整个序列中排列更稀疏。计算了正、负地闪最大预击穿脉冲幅值和首次回击幅值的比值(PB/RS,PB代表最大预击穿脉冲幅值,RS代表首次回击幅值),通过和其他研究结果的对比,发现负地闪有PB/RS随纬度增大而增大的趋势,而正地闪没有。另外,检验了首次回击前地闪电场波形与BIL模型(Breakdown Intermediate Leader,BIL)的符合情况,发现只有很小比例的电场波形符合BIL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