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33篇
  免费   920篇
  国内免费   1218篇
测绘学   299篇
大气科学   784篇
地球物理   1140篇
地质学   2146篇
海洋学   896篇
天文学   231篇
综合类   595篇
自然地理   480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68篇
  2022年   205篇
  2021年   231篇
  2020年   225篇
  2019年   233篇
  2018年   311篇
  2017年   270篇
  2016年   282篇
  2015年   217篇
  2014年   269篇
  2013年   260篇
  2012年   351篇
  2011年   305篇
  2010年   298篇
  2009年   280篇
  2008年   224篇
  2007年   251篇
  2006年   201篇
  2005年   189篇
  2004年   134篇
  2003年   126篇
  2002年   96篇
  2001年   109篇
  2000年   158篇
  1999年   213篇
  1998年   145篇
  1997年   168篇
  1996年   120篇
  1995年   110篇
  1994年   102篇
  1993年   98篇
  1992年   68篇
  1991年   52篇
  1990年   45篇
  1989年   31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7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991.
The Antuoling Mo deposit is a major porphyry‐type deposit in the polymetallic metallogenic belt of the northern Taihang Mountains, China. The processes of mineralization in this deposit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ages: an early quartz–pyrite stage, a middle quartz–polymetallic sulfide stage, and a late quartz–carbonate stage. Four types of primary fluid inclusions are found in the deposit: two‐phase aqueous inclusions, daughter‐mineral‐bearing multiphase inclusions, CO2–H2O inclusions, and pure CO2 inclusions. From the early to the late ore‐forming stages, the homogenization temperatures of the fluid inclusions are 300 to >500°C, 270–425°C, and 195–330°C, respectively, with salinities of up to 50.2 wt%, 5.3–47.3 wt%, and 2.2–10.4 wt% NaCl equivalent, revealing that the ore‐forming fluids changed from high temperature and high salinity to lower temperature and lower salinity. Moreover, based on the laser Raman spectra, the compositions of the fluid inclusions evolved from the NaCl–CO2–H2O to the NaCl–H2O system. The δ18OH2O and δD values of quartz in the deposit range from +3.9‰ to +7.0‰ and ?117.5‰ to ?134.2‰, respectively, reflecting the δD of local meteoric water after oxygen isotopic exchange with host rocks. The Pb isotope values of the sulfides (208Pb/204Pb, 36.320–37.428; 207Pb/204Pb, 15.210–15.495; 206Pb/204Pb, 16.366–17.822) indicate that the ore‐forming materials originated from a mixed upper mantle–lower crust source.  相似文献   
992.
内蒙古突泉县牤牛海地区发育超镁铁质岩,主要岩石类型为蛇纹石化橄榄岩、辉石橄榄岩、异剥辉石橄榄岩和蛇纹岩,局部蛇纹岩中可见显微鬣刺假象结构,包括蛇纹石呈假像的柱状中空骸晶结构、鱼骨状或羽状结构。岩石化学具有高镁(w(MgO)为33.63%~39.44%)、铬(2 200×10~(-6)~17 200×10~(-6))、镍(1 900×10~(-6)~3 000×10~(-6)),高CaO/Al_2O_3(0.56~39.01,平均为7.05),低钛(w(TiO_2)为0.01%~0.02%)、低铝(w(Al2O3)为0.03%~0.36%)、低碱(w(K_2O+Na_2O)为0.03%~0.65%)特征,类似科马提岩;Mg#值(平均为87)与纯橄榄岩(86)接近;稀土元素(w(∑REE)为0.32×10~(-6)~2.79×10~(-6))明显低于大洋脊含量,轻稀土富集(LREE/HREE为2.80~16.68),Eu正异常明显(δEu为0.59~4.84);微量元素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Rb、Ba、Sr,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Nb、P等。说明超镁铁质岩石岩浆源自亏损软流圈地幔,并受到俯冲流体交代作用,形成于岛弧环境。牤牛海超镁铁质岩与西部包括突泉围场、好老鹿场、超日海乌拉、梅劳特乌拉、苏尼特左旗二道井一带超镁铁质岩共同构成一条近东西向展布的超镁铁质岩(蛇绿岩)带,通过地质建造分析,认为该构造带可能为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最终缝合带。  相似文献   
993.
综合利用岩心、岩石薄片、扫描电镜及测井等资料,对准噶尔盆地莫索湾—莫北地区侏罗系八道湾组致密油储层特征及其致密化成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八道湾组储层为低—特低孔、低—特低渗储层,属典型的深层致密砂岩储层;储层砂体主要为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细砂岩、中—细砂岩,成分成熟度低,具有岩屑和塑性岩屑含量高及胶结物含量低的"两高一低"特征;垂向上以4 100和4 500m为界,可划分为减小原生孔、稳定混合孔及增加次生孔3个孔隙演化带;孔隙主要为中—小孔,孔喉类型以分选较差的中-细孔—细喉型为主,连通性和渗流能力相对较差,结构相对较差。储层致密化主要受控于沉积环境相对稳定性、岩石主要成分、储层埋藏深度及胶结物赋存状态4个因素,构成了致密化的背景、内因和外因;相对稳定的沉积环境、低成分成熟度、高岩屑和塑性岩屑含量、储层埋深大、压溶作用大量减孔,以及不同类型胶结物以4种状态充填孔喉,形成了八道湾组致密储层。  相似文献   
994.
于颂  陈峰  张锦 《测绘通报》2016,(4):68-71
遥感技术已成为当前应对突发地质灾害应急监测的一种重要技术手段。本文将资源三号卫星遥感影像应用于区域地质灾害应急监测中,研究了资源三号卫星区域RPC参数的修正方法,并联合DEM和控制点建立了区域影像快速正射纠正的方法流程;利用长治地区的资源三号卫星影像进行了正射纠正试验与分析,总体满足区域地质灾害应急监测对遥感影像的精度要求。利用该方法制作完成的地质灾害区域遥感影像已应用于山西省突发地质灾害遥感监测指挥系统项目中并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995.
以山西省应急测绘保障系统建设为例,研究应急测绘保障系统的关键技术,建立应急数据快速获取及处理、数据远程实时传输和服务、现场监测与远程指挥协同的一体化应急测绘保障体系,对提升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山西省应急测绘保障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主要包括应急三维地理信息数据库、应急数据快速获取系统、应急数据快速处理系统、应急数据远程传输系统、应急指挥决策系统软件和应急测绘保障系统集成技术。系统研究成果已在山西省突发地质灾害应急监测工作中得到应用,应用效果良好,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996.
利用Landsat时序NDVI数据进行新疆石河子垦区灌溉作物分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精确的农作物分类信息对于农业环境评估、水资源利用规划非常重要,尤其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本文利用30 m分辨率的Landsat NDVI时间序列数据进行了新疆石河子垦区混合农作物精确区分的潜力研究。首先利用S-G滤波重构了Landsat NDVI时间序列,然后基于SVM模型对研究区域农业类型进行了精确分类。在SVM分类模型作用下,S-G重构后的时间序列有效地将该地区棉花、玉米、小麦等主要作物区分开来,精度高于0.86,Kappa系数大于0.82。结果表明,S-G滤波能够有效提高NDVI时间序列数据质量;TM影像时间序列在监测干旱、半干旱地区的作物类型和种植方式随时间的变化方面存在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997.
998.
低功耗蓝牙手机终端室内定位方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满足高精度室内定位的需求,提出了基于地图匹配技术和指纹技术的高精度室内蓝牙定位方法。该方法以低功耗蓝牙手机终端为指纹采集和定位媒介,通过获取蓝牙信号强度参数,并与室内地图进行匹配处理,建立蓝牙信号指纹库。在定位阶段,通过手机终端获取附近蓝牙信号强度信息,与指纹进行对比。在位置计算过程中,采用地图匹配技术,通过空间叠加分析过滤后确定手机终端的空间位置。本文选取了一典型商业环境,通过测试,当蓝牙锚点部署密度间隔15 m时,平均定位精度在3 m以内。  相似文献   
999.
用微振动勘探方法探测隐伏断裂构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运用微振动勘探方法探测隐伏断裂构造的方法和思路,并对郯庐断裂带两条分支断裂进行了试验性勘探.通过与人工地震勘探结果对比分析,发现微振动勘探方法对隐伏断裂构造具有较好的空间定位能力,其对岩性差异面形成的断裂定位误差与人工地震勘探结果相当; 又因其具有较大的勘探深度,因而可以有效揭示勘探区域下方地层及断裂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接触关系,这对于识别和确定断裂构造的主破裂面具有重要意义. 但微振动勘探方法对地层或断裂构造细节特征的揭示能力较差.因此,在实际地层或断裂勘探中,宜采用人工地震勘探方法与微振动勘探方法相结合的方式确定断裂的深浅构造关系,可以用微振动勘探方法进行普查,在确定断裂初步位置及空间展布特征后,再选用人工地震勘探方法进行断裂精确定位.   相似文献   
1000.
地磁房湿度变化较快或过大都易引起地磁数据的异常变化,且室内湿度不易控制,地磁房、磁通门磁力仪探头湿度智能在线分析监控系统可以实时显示监控地磁房、磁通门磁力仪探头湿度的变化,超过湿度阈值则发出报警信号,进而可以采用科学的方法控制探头观测环境的湿度,提高观测数据的稳定性、可靠性。本文介绍了该系统的设计思路和主要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