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8篇
  免费   225篇
  国内免费   257篇
测绘学   131篇
大气科学   138篇
地球物理   157篇
地质学   481篇
海洋学   148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61篇
自然地理   12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67篇
  2020年   53篇
  2019年   68篇
  2018年   66篇
  2017年   52篇
  2016年   52篇
  2015年   54篇
  2014年   69篇
  2013年   65篇
  2012年   69篇
  2011年   71篇
  2010年   66篇
  2009年   68篇
  2008年   75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47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为了较好地开展风能资源的详查与综合评价工作,对新疆风区有自记风记录的4个参照站2min与10min时距的风速统计序列在参考测站“元数据”直接进行迁站前后一致性订正、时次一致性检验与订正、高度一致性订正以及观测、测量系统一致性订正基础上,采用SNTH、POTTER、CUSUM等手段进行了客观的非均一性检验与均一化订正。结果表明:(1)对于达坂城与阿拉山口站而言,EL型感应仪使用期,2min与10min时距年平均风速序列并未因风的观测与记录系统由EN型测风处理仪替代而间断。EN型测风处理仪使用期,10min时距平均风速序列也并未因感应仪的变更而间断。(2)达坂城、哈巴河、托克逊站2min时距统计序列均在1980s年代存在间断现象;(3)阿拉山口、达坂城、哈巴河站2min时距统计序列在2005年观测系统改变前后的间断具有一定不确定性;(4)EL-J电接式自记仪使用期,哈巴河气象站10min时距平均风速统计序列在1992年前后出现了有别于2min时距统计序列的间断现象;(5)阿拉山口、哈巴河、托克逊参照气象站的年平均风速序列经客观均一化订正后,仍然存在显著的减小趋势。  相似文献   
992.
柏飞  辛亚芳  张杰 《现代测绘》2012,35(3):35-37
摘要已知点的分布密度直接关系到高程的拟合精度。文章以待求点与已知点间隔约500m、1000m的线路利用不同模型来拟舍线路进行精度分析,通过运用不同几何模型、不同的分布密度拟舍长线路高程得出了一些有益结论,为工程前期设计提供一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993.
已知点的分布密度直接关系到高程的拟合精度,文章以待求点与已知点间隔约500 m,1 000 m的线路利用不同模型来拟合线路进行精度分析,通过运用不同几何模型、不同的分布密度拟合长线路高程得出了一些有益结论,为工程前期设计提供一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994.
以Landsat5TM遥感影像、农户调查数据和统计数据为基础数据,运用3S技术提取了案例区河北省文安县1995~2007年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分析了杨树扩张的时空格局;并从农户杨树种植决策行为视角,运用数理统计、投入产出法分析了杨树扩张占地的驱动因素。结论如下:(1)杨树林地扩张幅度大、速率快。(2)杨树扩张所用土地92.14%来源于耕地,"杨上粮下"现象突出。(3)杨树扩张速率的空间差异显著。杨树扩张受生产要素、土地产品市场及政策因素的综合驱动,其中劳动力因素和经济因素起主要作用。(4)非农从业人员比率和农民年人均收入越高,杨树扩张速度越快。在劳动力由富余转为相对稀缺的情况下,农户为提高经济收益,倾向选择耗工少,劳动生产率较大的杨树,是杨树扩张占地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995.
横断山区土壤相对湿度时空分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992~2010年横断山区16个观测站土壤相对湿度资料为基础,通过Kriging插值法分析土壤相对湿度季节分异和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横断山区年土壤相对湿度自1992年以来整体呈波动增加趋势,年际变化倾向率为0.51%/a;横断山区土壤相对湿度表现为西南和东北部较高,东南和西北部较低,中部土壤相对湿度增加趋势强于边缘,深层土壤的相对湿度整体大于浅层土壤。春、夏季土壤相对湿度增加趋势比秋、冬季明显。  相似文献   
996.
西北地区东部可利用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西北地区东部91站1961-2009年间的实测气温降水资料,分别计算了该区水分资源各分量降水、蒸发及可利用降水,使用REOF等统计方法,整体分析了该区可利用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西北地区东部水分资源匮乏且年际变化大,水分资源各分量时空分布极不均匀;总体上各分量从该区东南部向西北部递减,呈南多北少特征,其中该区东南侧的陕南、陇南、六盘山区及青藏高原东部部分地区年降水量、蒸发量和可利用降水量分别在500、200和200 mm以上,年降水可利用率在30%~50%,可利用降水标准差达80~110 mm,而该区西部的河西走廊和青海西部的年降水量不足50 mm、年可利用降水量不到10 mm,年降水可利用率不足10%,可利用降水标准差在20 mm以下;各分量夏季最大,冬季最小,5~9月是该区主要降水和可利用降水的集中期;降水在水资源各分量中起决定性作用,因此降水的小幅变化导致可利用降水的大幅变化是降水稀少的西北地区东部可利用降水资源匮乏的主要原因,但气温变化造成的影响也不可忽视;西北地区东部5~9月可利用降水异常分布的局域特征明显,常出现陇南、河东、高原、河西走廊等4种异常分布特征。近50 a来,区内可利用降水总体呈东部减少(六盘山区及陇南区尤甚),西部增加的变化格局。  相似文献   
997.
简要回顾了北京平原区第四纪地层划分的历史,指出了建立和使用中的一些问题。为精细表达和刻画北京平原第四纪地层特征,在全国地层区划的基础上,提出了北京平原区第四纪地层细分的目的、考虑因素和分区原则,最后针对若干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处理建议。  相似文献   
998.
Black shales and thin-bedded cherts in the basal Cambrian are widespread worldwide and they carry important information on the formation of sedimentary basins and on the tectonic history. We studied the geochemical signatures of the early Cambrian black shales and bedded cherts from the Northern Tarim Basin, China, with the objectives of understanding the depositional setting of these rocks and inferring the tectonic history in the region. Twenty two black shales, ten cherts, and two nodular phosphorites were collected from two outcrops at Xiaoerbulake and Sugaitebulake in the Northern Tarim Basin, spanning vertical sections of 8.8 and 7.5 m, respectively. A suite of techniques, including field investigations, X-ray diffract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race element, rare earth element (REE), and isotope geochemistry, were employed to characterize the geochemical signatures of these rocks. Field evidence indicates that the black shales and bedded cherts are over- and underlain by dolomites, suggesting a shallow marine depositional environment. Mineralogical and trace element data suggest that the Tarim black shales and cherts were deposited in a suboxic continental shelf environment, and hydrothermal activity may have extracted certain trace elements from mafic continental crust and concentrated them in the sedimentary basin. REE characteristics for the cherts are very similar to those that are known to be deposited in pelagic ocean floor settings, suggesting that the hydrothermal fluids may be derived from the infant southern Tianshan Ocean in the north of the Tarim Basin. Os isotope signatures at the time of deposition (187Os/188Osi = 1.1–2.7) are typical of crustal signatures, and the radiogenic Os isotope signatures rule out the mantle as a possible source of Os and other metal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187Os/188Os and εNd is consistent with upper crust-derived basin sediments that contain a variable contribution of hydrothermal fluids possibly derived from ancient mafic continental crust. These trace element, REE, and isotope systematics collectively suggest that incorporation of hydrothermal fluids derived from ancient, mafic continental crust combined with deposition in relatively reducing conditions may have controlled the chemical and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these rocks. We infer that the hydrothermal fluid was carried to the continental shelf by upwelling during the initial stages of formation of the southern Tianshan Ocean, where the fluid interacted with thinned, mafic crustal basement lithologies and was subsequently incorporated into the black shales and bedded cherts in the Northern Tarim Basin. This study provides important geochemical evidence for the creation of the Tianshan Ocean, which is a result of break-up of the Rodinia Supercontinent during the early Cambrian.  相似文献   
999.
为探索黄土滑坡堰塞湖的形成机理与潜在的危险性,以宝鸡市麟游县丈八乡西坡滑坡为例,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测试计算,在简要分析宝鸡市麟游县工程地质背景和地质灾害分布特征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麟游县丈八乡西坡滑坡群的形成演化过程、西坡滑坡堰塞湖的形成机理、西坡滑坡坝的稳定性、渍坝后的灾难性效应与潜在危险性.初步揭示:①丈八乡滑坡群集中塬边发育,受到黄土与下伏岩层接触关系的控制,降雨与地震作用是诱发滑坡的主要因素.②西坡黄土滑坡堰塞湖的坝体结构松散,但坝体宽,稳定性较好,在持续降雨的作用下有发生溢流渍坝的可能,但对下游甘肃省灵台县的威胁性小.③5·12汶川地震时在西坡塬边产生的地裂缝有继续扩展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00.
1980-2005年藏东南然乌湖流域冰川湖泊变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1980年地形图和1988年、2001年Landsat数据以及2005年中巴资源卫星数据,对藏东南然乌湖流域1980-2005年25 a来冰川和湖泊的面积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980-2005年间,冰川面积从496.64 km2减少到466.94 km2,冰川萎缩了29.7 km2,萎缩速率为1.19 km2·a-1 ,萎缩量占冰川总面积的5.98%,冰川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比例从22.42%减小到21.08%.区域冰碛湖泊面积则从1980年29.79 km2增大到2005年33.27 km2,湖泊面积扩大了3.48 km2,增加的速率为0.14km2·a-1,扩大面积占湖泊总面积的11.68%,湖泊而积占流域总面积的比例从1.34%增加到11.5%.其中,冰川面积在1980-1988年萎缩速率为1.73 km2·a-1 ,1988-2001年为0.82 km2·a-1和2001-2005年为1.3 km2·a-1.而湖泊面积在1980-1988年扩涨速率为0.11 km2·a-1,1988-2001年为0.12 km2·a-1,2001-2005年为0.27 km2·a-1,湖泊逐年加速扩涨.从流域内的气象数据来看,温度升高,是该区域冰川萎缩的根本原因,湖泊加速扩涨主要受到冰川萎缩,冰川融水量加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