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41篇
  免费   728篇
  国内免费   1195篇
测绘学   470篇
大气科学   296篇
地球物理   450篇
地质学   2199篇
海洋学   574篇
天文学   32篇
综合类   169篇
自然地理   374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64篇
  2022年   150篇
  2021年   195篇
  2020年   152篇
  2019年   169篇
  2018年   184篇
  2017年   166篇
  2016年   140篇
  2015年   170篇
  2014年   168篇
  2013年   203篇
  2012年   264篇
  2011年   243篇
  2010年   232篇
  2009年   227篇
  2008年   275篇
  2007年   239篇
  2006年   269篇
  2005年   227篇
  2004年   154篇
  2003年   137篇
  2002年   114篇
  2001年   81篇
  2000年   101篇
  1999年   64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5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61.
根据Feldmann(1938)的评述,管枝藻目的系统分类研究工作始于Schmitz(1879),他首先创建了“group” Siphonocladaceae(发表名为Siphonocladiaceae)。又据Egerod(1952)的研究,Schmitz的“group”事实上只是一个科,Feldmann(1938),Fritsch(1947)及其他人把管枝藻目的创建者归诸Schmitz是错误的。Schmitz在此科中收容了法囊藻(Valonia),肋叶藻(Anadyomene),小网藻(Microdictyon),刚毛藻(Cladophora),硬毛藻(Chaetomorpha),黑孢藻(Pithophora),气球藻(Botrydium)和暂定的网叶藻(Struvea)以及他的新属管枝藻(Siphonocladus)。De Toni(1889)将Schmitz的管枝藻科的各属分散在Order Confervoideae的刚毛藻科的刚毛藻亚科(Cladophoreae)、绵枝藻亚科(Spongocladieae)、小网藻亚科(Microdictyeae)、肋叶藻亚科(Anadyomene)和法囊藻亚科(Valonieae)中。Blackman and Tansley(1902)简历管藻目时下分管藻亚目(Siphoneae)包括无分隔的种类和管枝藻亚目(Siphonocladeae)包括分隔的种类;后者由孢根藻科(Gomontiaceae),刚毛藻科(Cladophoraceae),环藻科(Sphaeropleaceae)和法囊藻科(Valoniaceae)等四个科组成。  相似文献   
962.
表面活性剂在生物修复海洋油污染中的应用及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物修复法是治理海洋油污染的主要途径。它通常采用投加表面活性剂,投加外源微生物以及投加氮磷营养源三种方式,其中投加表面活性剂在应用中存在较大分歧。本文从结构及其作用机理的角度重点探讨了表面活性剂尤其是生物表面活性剂在生物修复海洋油污染中的应用,指出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应用是未来主要发展方向,提出其应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63.
应用生物标志物参数定量判识热水沉积古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对西成矿田泥盆系热水沉积岩和重庆城口震旦系正常沉积岩中的生物标志物进行了测定,并通过多元统计方法对两种环境中的多种生物标志物参数进行了聚类和判别分析。结果表明:(1)热水沉积岩和正常沉积岩中的有机质饱和烃/芳烃平均值分别为4.64和1.10,正构烷烃的碳优势指数CPI平均值分别为1.35和1.11,ΣnC22-/ΣnC22 为3.17和0.74,nC21 22/nC28 29平均值分别为4.29和1.61,Pr/Ph平均值分别为0.44和0.28,C29-/C30 平均值分别为7.41和0.98,C21/αβC30平均值分别为4.32和0.31。(2)热水沉积岩中的有机质具有高饱和烃、低芳烃,饱和烃馏分中低分子量生物标志物含量较高而高分子量生物标志物含量较低的特点。ΣnC22-/ΣnC22 和nC21 22/nC28 29可能反映西成矿田硅质岩形成时的特殊的热水沉积古环境,三环萜烷C21/αβC30藿烷值可能是热水沉积环境的一个较好的指标。(3)以ΣnC22-/ΣnC22 、nC21 22/nC28 29、Pr/Ph和C30αβ藿烷/ΣC29甾烷4个参数建立的两类判别函数可以定量判识热水沉积古环境。  相似文献   
964.
海水营养盐现场自动分析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对海水营养盐浓度测量仪器的研究现状,论述了吸光光度法测量营养盐浓度的基本原理,以及硅酸盐和氨氮现场测量分析工艺流程。  相似文献   
965.
湛江湾填海工程对海床冲淤的影响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湛江湾泥沙数学模型,模拟了湛江湾海床冲淤演变,模拟结果表明,湛江湾海床较为稳定,年冲淤强度小,模拟冲淤分布与历史海图资料得出的长期演变趋势符合。模型用于湛江湾围填工程对海床冲淤变化的影响预测,结果表明工程后海床冲淤强度没有明显的改变。另外,优选了围填方案,估计了港池的淤积强度。  相似文献   
966.
海水硅酸盐现场自动监测技术化学工艺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阐述了硅酸盐测量时试剂的不稳定性,介绍了还原剂配出时间与吸光值之间的关系、化学反应时间的确定及温度对化学反应的影响和盐度效应问题,给出了硅酸盐现场自动化学分析工艺优化流程图。  相似文献   
967.
红河断裂带是一巨型走滑断裂带,在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过程中成为印支地块和华南地块之间相互运动的主位移带。通过有限差分数值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在碰撞期间,红河断裂带首先经历了左旋走滑运动,红河断裂带中央部分的左旋偏移量最大,达到约325km,印支地块向南东挤出,在5Ma BP后表现为右旋走滑,说明沿红河断裂带的剪切运动是红河断裂带西端与印度-欧亚碰撞边界之间距离的函数,随时间而减小并控制了印支地块与华南地块之间的相对运动。  相似文献   
968.
南海热流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根据南海 592个热流数据 ,为克服热流站位分布不均及局部异常热流的影响 ,结合各单元的地质史及其地壳厚度等资料对研究区热流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 ,具拉张背景的区域如北部陆缘、湄公盆地以及北巴拉望盆地具有中等偏高热流 ;海沟区热流相对较低 ,东部海沟区除台西南盆地外均为低热流区 ,而南部边缘东段古海沟区处于热恢复中 ;南部边缘西区因边界断裂的扭张及深部热源的异常补给而具高热流 ;属于剪切断裂带的西部陆缘也具高热流特征 ;中沙—西沙地区热流中等偏高 ,并由NW往SE方向增加 ,而南沙地区热流较低 ,约为 60mW·m- 2 ;海盆的热流基本满足随洋壳年龄增加而降低的规律 ,东部次海盆实测热流与理论预测基本一致 ,而西南次海盆实测热流普遍低于预测值 ;在南海北部下陆坡区识别出一条高热流带 ,该带与前人给出的海盆北缘断裂带位置基本一致。研究区不同区域地热特征直接或间接地受控于其所处的构造环境。据此 ,给出了研究区的热流趋势图。  相似文献   
969.
1Introduction ThephysicalcharacteristicsintheArcticOcean includewidecontinentalshelves,accountingfor36% oftheocean’ssurfacearea(MooreandSmith,1986) withseasonalicecover.Theprincipalwatersentering theArcticOceanarefromtheNorthAtlanticviathe FramStraitandtheBarentsSea,andtheNorthPacific viatheBeringStrait.Withinthearcticinterior,thewa- tersjoininthelarge-scalecirculationandaresubse- quentlymodifiedbyprocessesofair/sea/iceinterac- tion,riverinflow,andexchangewithsurrounding shelves.Howeve…  相似文献   
970.
通过分析快速叶绿素a荧光动力学上升(荧光快相)和JIP-test的参数探讨了干出对石莼光系统II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起始荧光(Fo)随水分的丧失明显增加,在失水达到67%时快速叶绿素a荧光动力学曲线出现一个平台,即O-J-I-P上升转变为O-J上升(J=I=P)。随着水分丧失的增加,以单位反应中心为单位的天线色素吸收的能量(ABS/RC)和用于热耗散的能量(DIo/RC)增加,当失水达到67%时,ABS/RC和DIo/RC分别达到起始时的127.5%和225.4%;用于电子传递的能量(ETo/RC)并没有明显变化;而捕获的能量(TRo/RC)在失水超过31%时明显下降。干出导致最大光化学效率(φPo)、电子传递的量子产额(φEo)和捕获的激子能导致电子传递的效率(ψo)均明显下降,在失水达到67%时,与未失水相比分别下降24.5%、86.4%和89.8%。而在J点的叶绿素a相对荧光(VJ)随着水分的丧失明显升高,同时单位面积上激活的反应中心数量明显减少。以上结果表明干出对石莼光合作用PSII的影响主要是由于PSII反应中心的失活和PSII受体侧电子传递的抑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