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07篇
  免费   344篇
  国内免费   400篇
测绘学   158篇
大气科学   318篇
地球物理   395篇
地质学   916篇
海洋学   234篇
天文学   55篇
综合类   139篇
自然地理   236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131篇
  2021年   109篇
  2020年   104篇
  2019年   90篇
  2018年   104篇
  2017年   96篇
  2016年   93篇
  2015年   94篇
  2014年   89篇
  2013年   98篇
  2012年   87篇
  2011年   107篇
  2010年   93篇
  2009年   120篇
  2008年   102篇
  2007年   88篇
  2006年   80篇
  2005年   71篇
  2004年   70篇
  2003年   64篇
  2002年   60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73篇
  1998年   49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36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79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鄂西建始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黑色页岩发育,尚未建立古生物地层序列.基于建地1井及湘鄂渝地区23个穿越奥陶系和志留系钻井、剖面资料,研究建始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黑色页岩笔石序列,分析湘鄂水下高地演化模式及其对页岩气成藏影响.建地1井从奥陶系Dicellograptus complexus(WF2)带至志留系Stimulograptus sedgwickii(LM8)带,共包含8个笔石带,缺失了Perculpto gr. perculptus(LM1)、Akidograptus ascensus(LM2)和Parakido gr.acuminatus(LM3)三个笔石带,表明建始地区在赫南特期至鲁丹早期处在湘鄂水下高地范围内.受控于全球海平面变化和广西运动双重作用,湘鄂水下高地整体呈现出自凯迪期至鲁丹早期不断隆升、影响范围逐渐扩大,鲁丹中晚期再逐渐回缩的演化模式;在其范围内普遍缺失WF3-LM4部分笔石带富有机质页岩,导致页岩气藏抗构造破坏能力差,勘探风险较大.   相似文献   
92.
屈婧祎  童曼  袁松虎 《地球科学》2021,46(2):632-641
地质微生物是沉积环境中铁、锰氧化还原循环的主要驱动因子,铁锰共存环境中二价铁氧化对不同铁、锰循环功能微生物活性的影响差异和机制尚不清楚.以铁还原菌Shewanella oneidensis MR-1、铁氧化菌Pseudogulbenkiania sp.strain 2002、锰氧化菌Pseudomonas putida MnB1和Leptothrix discophora SS-1作为代表性的铁、锰循环功能微生物,利用平板计数、荧光显微镜等手段探究了Fe(II)氧化对功能微生物活性的影响差异及机制.结果表明0.05 mM Fe2+氧化60 min可使MR-1和MnB1的活菌数量降低4~5个数量级,SS-1及S.2002无显著失活.Fe(II)氧化产生的吸附态。OH和胞内。OH是细菌失活的主要原因,胞外H2O2、胞外游离态。OH和三价铁氧化物是细菌失活的次要原因,SS-1及S.2002产生了氧化应激反应,成功抵御了活性氧化物种.   相似文献   
93.
Tong  Xin  Illman  Walter A.  Berg  Steven J.  Luo  Ning 《Hydrogeology Journal》2021,29(5):1999-2000
Hydrogeology Journal - A Correction to this paper has been published: https://doi.org/10.1007/s10040-021-02351-x  相似文献   
94.
哲杜斯贝是一种以高丰度和低物种分异度为显著特征、在全球广泛独立分布的小嘴贝类。笔者对华南台地相和台间盆地相5个含哲杜斯贝类上泥盆统剖面进行沉积环境和埋藏特征研究,确定华南哲杜斯贝类的原生沉积环境为台地的正常浅水,这与美国和摩洛哥生长在冷泉环境中的哲杜斯贝不同,表明其既可在浅海环境中生长,也可以在冷泉环境中生长,具有较强的生态可塑性。台地相(原地埋藏)的3个哲杜斯贝种群具有以下特征:(1)均呈现出壳体呈层状紧密堆积、集群生长特点,丰度极高,并且有相当数量的个体呈现出由于拥挤生长而导致的壳体生长畸形现象;(2)缺乏其他底栖后生生物,显示了极低的生物多样性;(3)壳体大小—频率分布和生存曲线揭示了3个哲杜斯贝种群都具有非常低的幼年期死亡率特点,同时同一介壳层内哲杜斯贝个体大小均一,表明绝大多数的个体能够达到或接近自然寿命后死亡。上述证据表明,哲杜斯贝具有密集群居生活的习性,其生活在一个独特的、不适合其他后生底栖生物生存的环境。  相似文献   
95.
赵烔 《吉林地质》2021,40(2):58-64,71
本文针对地下水监测网运行维护规范(DZ/T 0307-2017)中的半挥发性有机物,建立了一种液/液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可同时测定28种半挥发性有机物(SVOCs),涵盖规范中除多氯联苯外全部的27个SVOCs.方法 采用二氯甲烷萃取,SIM模式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样品进行测定,内标法定量,可实现28种半挥发性有机物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在0.05 ~2.0μg/mL质量浓度范围内,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线性响应良好.对吉林省内三个地区送检的地下水样品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长春、四平、通化的地下水基本未受到28种SVOCs的污染.该方法投入少,简便且回收率、检出限、精密度、准确度均满足我国现行标准的要求,为相关检测工作提供了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96.
王凯凯  刘传朋  邓俊  梁成  刘同 《地球学报》2021,42(6):771-784
基性-超基性岩脉群通常形成于伸展构造背景,是示踪地幔源特征以及大陆和超大陆破裂的重要标志.鲁西地区角闪石岩为研究古元古代岩浆源和构造演化提供了一个窗口.本文对鲁西地区角闪石岩进行了岩相学、全岩地球化学及角闪石、黑云母电子探针原位分析.角闪石岩具板内构造环境,来自富集地幔.通过角闪石、黑云母成因分析,均具有幔源成因,角闪石结晶温度为702~781℃;结晶压力为29.8~228.8 MPa,结晶深度1~7.5 km,结晶时氧逸度变化范围在NNO+2.68到NNO+3.35之间.结合本次获得角闪石岩磷灰石U-Pb年龄为(1817±35)Ma,认为鲁西地区(1817±35)Ma处于板内拉伸环境,存在幔源岩浆上侵,已进入大陆裂解阶段.  相似文献   
97.
利用寿县观测站内的Parsivel激光雨滴谱仪结合观测站雨量数据及雷达基数据,分析了发生在2015年6月26—30日梅雨期间和2015年8月7—10日超强台风"苏迪罗"影响期间2次强降水过程的雨滴谱结构特征及其差异,拟合了雨强与雷达反射率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雨强的大小直接影响雨滴谱的特征参量,且随着雨强增大而增大;梅雨锋暴雨中1.0mm直径≤1.5mm的粒子所占比例最多,雨强贡献率最大;台风雨中0.75mm直径≤1.0mm的粒子所占比例最多,但1.0mm直径≤1.25mm的粒子对雨强的贡献最大,说明较大粒子对强降水的贡献较大。  相似文献   
98.
基于1960—2017年沈阳市5个气象观测站4—5月降水量资料,采用线性趋势法和累积距平分析了沈阳市春播期(4—5月)降水量演变特征,并分析首场透雨及最大连续无有效降水日数演变特征及对春播期降水量影响,对春播期降水量资源变化特征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近58a沈阳春播期降水量整体呈现弱的增加趋势,平均每10a增加3.1mm,2004年开始降水量迅速增加,且波动性较大,降水量异常偏多或偏少年份较多,易诱发春旱春涝事件。春播期首场透雨出现日期平均每10a偏晚0.051d,首场透雨日期偏晚,将导致春播期前期雨水条件不足,引起土壤干旱,不利于春播开展。最大连续无有效降水日数呈波动性增加趋势,平均每10a增加0.56d,对4月降水量影响较大,虽然春播期降水资源总量增加,但存在降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的问题,且长时间无有效降水事件频发,将导致春播期干旱灾害事件发生风险加大,导致适播期延后。  相似文献   
99.
Precipitation runoff is a critical hillslope hydrological process for downslope streamflow and piedmont/floodplain recharge. Shimen hillslope micro‐catchment is strategically located in the central foothill region of Taihang Mountains, where runoff is crucial for water availability in the piedmont corridors and floodplains of north China. This study analyzes precipitation‐runoff processes in the Shimen hillslope micro‐catchment for 2006–2008 using locally designed runoff collection systems. The study shows that slope length is a critical factor, next only to precipitation, in terms of runoff yield. Regression analysis also shows that runoff is related positively to precipitation, and negatively to slope length. Soil mantle in the study area is generally thin and is therefore not as critical a runoff factor as slope length. The study show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overland and subsurface runoff. However, that between the 0–10 and 10–20 cm subsurfaces is insignificant. Runoff hardly occurs under light rains (<10 mm), but is clearly noticeable under moderate‐to‐rainstorm events. In the hillslope catchment, vertical infiltration (accounting for 42–84% of the precipitation) dominates runoff processes in subsurface soils and weathered granite gneiss bedrock. A weak lateral flow (at even the soil/bedrock interface) and the generally small runoff suggest strong infiltration loss via deep percolation. This is critical for groundwater recharge in the downslope piedmont corridors and floodplains. This may enhance water availability, ease water shortage, avert further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and reduce the risk of drought/flood in the event of extreme weather conditions in the catchment and the wider north China Plain. Copyright © 2011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