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06篇
  免费   404篇
  国内免费   531篇
测绘学   387篇
大气科学   305篇
地球物理   329篇
地质学   916篇
海洋学   278篇
天文学   15篇
综合类   125篇
自然地理   286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115篇
  2021年   123篇
  2020年   96篇
  2019年   104篇
  2018年   79篇
  2017年   101篇
  2016年   80篇
  2015年   99篇
  2014年   106篇
  2013年   138篇
  2012年   152篇
  2011年   154篇
  2010年   122篇
  2009年   133篇
  2008年   152篇
  2007年   150篇
  2006年   126篇
  2005年   134篇
  2004年   85篇
  2003年   86篇
  2002年   60篇
  2001年   78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991.
四川党坝花岗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位于四川西部可尔因矿田东南部,松潘甘孜造山带中部,是近年新发现的以锂为主,共伴生铌、钽、铍、铷、锡的超大型矿床。本文在花岗伟晶岩地质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对花岗伟晶岩中的锡石矿物开展电子探针成分分析以及LA-MC-ICP-MS U-Pb定年工作。电子探针波谱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党坝矿床的锡石都是与稀有金属伟晶岩有关的锡石,并非来自热液作用的锡石。U-Pb定年结果显示,锂辉石钠长石伟晶岩脉(DB2)和含锂云母锂辉石钠长石伟晶岩脉(DB1)两件样品的~(207)Pb/~(206)Pb-~(238)U/~(207)Pb谐和年龄分别为208.1±1.9Ma(n=31,MSWD=2.5)和199.3±1.6Ma(n=11,MSWD=0.68),可以代表花岗伟晶岩脉的形成时代,并且表明党坝花岗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形成于晚三叠世,与印支晚期的岩浆热液活动密切相关。松潘甘孜造山带稀有金属矿床成矿年代学对比显示,党坝、李家沟、雪宝顶和甲基卡等矿床具有相似的成矿类型和成矿年龄,形成于造山后构造背景。松潘甘孜造山带印支晚期和燕山早期存在大规模的锂铌钽铍锡稀有多金属成矿事件。  相似文献   
992.
罗凡  严加永  付光明  罗磊  陶鑫  王昊 《地质学报》2020,94(2):648-660
地壳是地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各圈层的结构及相互作用是研究地球物质深部交互过程的核心问题,如何探测地壳内部的物质组成和形态结构一直是地球系统科学的研究热点。随着海量地球探测数据的积累和挖掘,地球科学学家提出了不同细节层次的地壳模型,当前最为详细,分辨率最高的全球地壳模型是Crust1. 0地壳模型。本文首先详细介绍了Crust1. 0地壳模型沉积层厚度和壳幔密度差的数据来源和分布特征。然后,基于Crust1. 0地壳模型信息,对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及邻区的卫星重力数据进行沉积层校正后,采用变密度界面计算方法,获得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的Moho界面深度分布。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Moho面形态呈现为“V”字型幔隆带,通过分析矿床、岩体及深大断裂的分布规律与幔隆带形成的关系,进一步证实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深部的地幔隆起是形成巨型矿床的根本原因。研究结果表明,Crust1. 0在研究区域地壳结构、成矿动力学深部背景等基础地学和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93.
新疆东准噶尔卡拉麦里地区以金水泉、双泉、南明水、苏吉泉东等为代表的金矿床,构成了一套与晚古生代碰撞造山有关的金成矿系统。矿床夹持于区域性的卡拉麦里深大断裂和清水—苏吉泉大断裂之间,矿化受次级脆-韧性断层控制,以中等至陡倾斜的含金石英脉和破碎蚀变岩的形式产于晚古生代浅变质火山沉积岩中。流体包裹体、H-O-S-Pb同位素和热液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表明,成矿流体具中高温(集中于240~330 ℃)、低盐度(<6% NaCleq)、富CO2的变质流体特征,成矿物质来自赋矿的火山沉积岩系,流体不混溶(相分离)和水-岩反应(围岩硫化作用)是导致金沉淀的主要机制,成矿深度变化于7~15 km之间,成矿时代约为314 Ma。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研究区的构造体制由挤压向走滑或走滑伸展转换,构造应力的释放导致深部变质脱水形成的低盐度CO2-H2O-NaCl±CH4含金流体,沿走向NW至近EW向的走滑剪切断裂向地壳浅部流动,并在脆-韧性过渡带或脆性变形带的次级断裂中形成含金石英脉及蚀变岩型金矿石。  相似文献   
994.
龙旂热液区与断桥热液区分别是西南印度洋中脊典型的活动与非活动热液区。为研究两区内表层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对共59件表层沉积物进行了元素地球化学测试,对其进行物质组分、富集系数与R型聚类等分析。结果表明:两区内普遍含较高的Ca、Sr、Ba等生源元素和Fe、Mg、Si、Al等围岩元素,而构造、围岩和热液活动等因素的不同,使两区沉积物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存在差异。龙旂区沉积物出现了源于超基性围岩的组分并体现在元素聚类组合中,其沉积物中热液富集相关元素Cu、Zn、Fe和Co等。断桥区更高的生源元素含量可能指示其热液活动停止后,主要受生物沉积作用的影响,该区热液相关元素与基性围岩联系紧密,表现出Pb与W的明显富集。  相似文献   
995.
川东-武陵构造带下古生界发育的两套海相页岩层系(下寒武统牛蹄塘组和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不仅是区域内重要的滑脱层,也是页岩气勘探开发的重点层位。通过野外详细的构造解析及室内显微观察,从宏观露头—显微尺度分析了页岩的变形特征,认为页岩至少存在两期构造变形:早期顺层向北西或南东的逆冲和晚期的切层断层作用。页岩的变形强度随着与断裂带距离的变化而发生改变,远离断裂带的地区页岩变形主要表现为近直立的微裂隙,属脆性域;靠近断裂带,页岩的变形特征逐渐表现为脆-韧性过渡,开始发育糜棱化构造;在断裂带内部,页岩强烈面理化,发育大量的糜棱化构造,属韧性域。通过氩离子抛光和扫描电镜技术,分析了变形页岩内部的孔隙演化特征,认为随着变形作用从脆性—脆-韧性过渡—韧性的转变,页岩内部的孔隙类型不仅可以发生转换,而且页岩内部孔隙的大小、分布特征也随之改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中国南方复杂构造区下古生界页岩变形对页岩气保存的影响,认为顺层剪切滑脱作用会改变页岩内部的孔隙体系,有利于页岩气的富集;切层的伸展或走滑剪切作用不仅会破坏先前形成的油气圈闭,而且会导致油气沿着断裂带从高势区向低势区运移,进而造成油气散失。   相似文献   
996.
为科学评价现有耕地质量水平,利用环境卫星、Landsat8遥感影像以及地球化学调查等数据,提取了土壤肥力、水分、重金属污染等多种指标信息,采用与土壤水含量相关性更强的TVDI代替传统的DVI方法,建立了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PSR)的土壤质量评价方法.运用层次分析法(AHP)为各评价指标赋予权重,结合专家评分与线性内插法实现评价因子的定量评价,最终将各评价因子进行空间权重叠加获得地块评价单元.评价结果表明:海伦市一级耕地占28.75%,二级耕地占71.17%,三级及以下耕地占0.08%,耕地质量总体较高.通过对不同等级耕地空间分布的结果分析,提出了针对性的耕地改良建议.  相似文献   
997.
The Guide sedimentary basin is located in the northeastern part of Qinghai-Xizang Plateau,which is rich in geothermal resources. However,exploitation of the geothermal resources has so far been limited,because of limited understanding of the resources quantity and storage gained from scientific researches. In this study,using a typical cross section across the basin and taking into account its geothermal and geological conditions,a new water-heat coupled model was built and associated modelling was done by the software TOUGH2. During modelling process,the accuracy and applicability of the model was confirmed through the calibration of relevant parameters for modelling the heat and water transport and the formation of geothermal reservoir across the basin,with particular focus on the Neogene geothermal field. Results show that the groundwater that flows from the basin margins to the center is heated by the Neogene and Paleogene sedimentary rocks with high geothermal gradients. Since the east-west extending fault F1 is conductive,it acts as preferential flow paths which on one hand provide additional and rapid flows to the thermal reservoir; and on the other hand,cool down the thermal water to a certain extent due to the infiltration of shallower water sources in the vicinity of the fault. Furthermore,the estimated geothermal resources quantity is close to that of previous studies. In comparison with the Paleogene rock formations,the Neogene geothermal reservoir shows a better nature in terms of water content,aquifer permeability and resources exploitability,although the resource quantity of the Paleogene reservoir is considerable.  相似文献   
998.
由于钓鱼岛隆起的地质与地球物理资料相对缺乏,前人对该区域系统研究较少,关于其构造演化存在许多争议。本文通过重磁资料,结合反射地震剖面解释研究了西湖凹陷东侧的中段钓鱼岛隆起的构造与沉积特征,并进一步完善了其演化模式。研究结果表明,隆起内部存在多个残余凹陷,残留地层具有“北多南少”的分布特征,据此以舟山-国头断裂为界,可以将中段钓鱼岛隆起进一步分为南、北两个亚段。南、北亚段边界处在舟山-国头断裂的延长线上。同时,隆起西部的岩浆岩体分布于平坦剥蚀面T20之下,而东部存在岩浆活动引起的“基底尖峰”,空间重力异常的梯度带恰好与“基底尖峰”的西缘对应,以“基底尖峰”的西缘为界,将中段钓鱼岛隆起大致分成东、西两区,其中西区又可以进一步分为发育岩浆岩体的西Ⅰ区和局部残留凹陷的西Ⅱ区。西区由西湖凹陷经构造反转与岩浆活动改造而成,东区保留了古隆起。综合分析推断,中段钓鱼岛隆起是在古隆起的基础上经历多次构造与岩浆活动演化而成。  相似文献   
999.
数字化城管系统累积了大量城管事件历史数据,充分挖掘事件背后的空间分布模式和事件成因机制能够为城管部门的管控工作提供决策支持。论文利用Log Gaussian Cox Processes(LGCP)模型分析了西北某地H市P区的街面秩序类、市容环境类和宣传广告类城管事件之间的空间分布差异和事件成因影响差异。研究发现:① 3类城管事件都呈现出明显的空间聚集,其空间聚集尺度最远不超过924 m;② 各类事件聚集的特征各不相同,街面秩序类贴近城区主要干道,呈路网状。市容环境类表现出在城区中心块状聚集,周边地区零星分散的特征。宣传广告类靠近交通干线呈长条状,靠近商业中区域呈块状分布;③ 城区内不同类别的POI对城管事件的影响大小不同。购物服务类、医疗保健类和居民住宅类表现出最显著的影响,说明特定区域内人群的流量和密度是影响城管事件分布的重要因素,人群的流动和聚集会加剧城管事件数量的增加。研究结果能够满足城管部门的城管事件空间分布热点识别以及事件成因分析的需求。  相似文献   
1000.
身体地理学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实践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陶伟  蔡浩辉  高雨欣  张楚婧  江映珍 《地理学报》2020,75(10):2256-2268
以人为本体、主体、载体、活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际上是一种“身体遗产”,身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塑中发挥着根基性作用。本文选取展演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广州沙涌村鳌鱼舞及其传承人为研究对象,引入身体地理学的理论分析视角,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训练与展演的时空过程进行历时性考察,剖析传承人身体技术的形成过程和展演时空中的具身体验,探讨传承人在此过程中身体与感情相互影响的机制。研究发现:① 在训练时空中,传承人利用身体知识衍生出的权力关系主导了特定空间中的规训关系,不同级别的传承人具有不同的知识权力,一定的规训关系由此形成。青少年传承人与成年传承人间的情绪体验均受到规训关系和自身生物特性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地方特定的社会文化是规训关系顺利运作的主要原因。② 在展演时空中,身体是传承人多感官体验的核心。传承人通过身体感知特定的展演环境,基于“凝视”与“被凝视”的视觉关系,辅以声音的节奏韵律,与观众建立起了有效的感情交流途径,从而达到主体和客体间的有效互动。传承人的身体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成功传承和顺利展演的前提与保证,承载了丰厚的地方历史文化,在多主体和多层次的复杂时空网络中占据着中心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