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3篇
  免费   80篇
  国内免费   100篇
测绘学   40篇
大气科学   25篇
地球物理   102篇
地质学   239篇
海洋学   50篇
天文学   13篇
综合类   23篇
自然地理   7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2年   2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71.
提出了有着广泛应用的混合线性模型中参数估计的一种新方法,称层三角变换估计。将该变换用于检验和估计中,将产生一束套用于全面分析混合线模型的计算过程,这些过程在计算是稳定的,而且节省空间。  相似文献   
72.
下扬子区孤峰组放射虫化石带划分及环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卫红  卜建军 《江苏地质》1999,23(1):17-23,T002
下扬子区中二叠统孤峰组线硅质岩中的放射虫化石极其丰富,这些化石主要阿尔拜虫类(albaillellids)球形多囊虫类(Sphericalpolycystine)十字多囊虫类(stauraxonpolycystine)组成,其中以Pseudoalbaillellacalprata.P.longtanensi,P.cf.longicornis,HegleriaMammilla,Follicucull  相似文献   
73.
海陆颜色仪(OLCI)是搭载在Sentinel-3上的新型水色遥感传感器,其对于内陆清洁水体水质遥感监测的适用性有待验证.本研究以评价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重要参数叶绿素a(Chl.a)浓度为指标,以高原湖泊洱海为研究区,基于2017年4月19日共20个星地同步实验数据,建立了3种可应用于OLCI数据的Chl.a浓度遥感估算模型(波段比值模型、三波段模型以及FLH模型),并估算了当日洱海Chl.a浓度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1)选用波段Oa8(665 nm)、Oa11(708.75 nm)和Oa12(753.75 nm)构建的三波段模型最适用于洱海水域的Chl.a浓度估算,其平均绝对误差百分比为12.37%,低于波段比值模型的16.04%和FLH模型的13.50%;(2)对OLCI使用的大气校正方法中,基于去瑞利散射的暗像元法对估算模型的适用性要优于6S、FLAASH以及QUAC方法;(3)洱海OLCI影像中近岸水体受邻近效应影响严重,近红外波段Oa12(753.75 nm)受陆地邻近效应影响的距离为1~2个像元,而Oa8(665 nm)、Oa10(681.25 nm)和Oa11(708.75 nm)波段为1个像元;(4)2017年4月19日全湖Chl.a浓度均值为12.15±5.72μg/L,洱海中部水域Chl.a浓度最低(9.00~12.00μg/L),北部水域浓度最高(12.00~22.76μg/L),南部水域浓度稍高(12.00~14.00μg/L),阳南溪与波罗江入湖口受降雨径流的影响出现"羽流现象",导致Chl.a浓度偏低,约为8.33μg/L.  相似文献   
74.
75.
线形工程中GPS高程拟合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多项式曲线拟合法和三次样条拟合法用于GPS水准联测点按线状或带状布设的情况,并通过实例简要分析了其优缺点。  相似文献   
76.
Middle–Late Miocene age siliceous formations outcropping along the northwestern side of Honshu Island are considered prospective source rocks for hydrocarbons. An analysis of geophysical, sediment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properties is essential to evaluate the formations' source potential, and to understand the factors that determined the accumulation and preservation of organic matter.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Middle–Late Miocene geological record of the Tsugaru back‐arc basin, located in the western part of Aomori prefecture, through an analysis of a 200 m long portion of a core from the DTH27‐1 well; this core is composed of the diatomaceous siltstones of the Akaishi Formation and the siliceous mudstones of the Odoji Formation. Sedimentological and geophysical characterization showed that the Akaishi Formation's diatomaceous siltstones are mostly massive and bioturbated, have low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and demonstrate moderate natural radioactivity. Although the Odoji Formation's siliceous mudstones are massive, they have exceedingly low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and high natural radioactivity. Geochemical data from a Rock‐Eval Pyrolysis such as total organic carbon and generative potential (S1 + S2) revealed that, in the Tsugaru area, only the Odoji Formation is a likely prospective source rock for hydrocarbons. On the other hand, Tmax values indicate that both the formations are thermally immature for generating hydrocarbon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Akaishi and Odoji Formation in the sedimentological facies, in terms of the degree of bioturbation and the organic carbon content, indicates variations in lithological properties, such as porosity and grain size; moreover, this difference indicates a variation in the paleo‐oxygenation of bottom waters, with the transition from oxygen‐deficient conditions in the Middle Miocene to the more oxygenated conditions in the Late Miocene. Both the lithological and paleo‐environmental factors possibly influenced the organic richness in the two formations.  相似文献   
77.
湖相深水细粒物质的混合沉积作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沉积物的混合是自然界的普遍现象,湖盆中广泛发育的深水细粒沉积岩本身就是一类混积岩。以东营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沙河街组四段上亚段细粒沉积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厘米级岩心观察描述、小型沉积构造解剖、岩石薄片观察、X射线衍射全岩矿物分析及微量元素测试等方法,研究细粒物质的产出状态和混合方式;分析湖盆流体、气候及水体性质对细粒物质迁移、混合、沉积的控制作用,尝试探讨细粒物质的混合沉积机制。结果表明,湖相深水细粒沉积岩既有物质成分上的混合,也有结构的混合,且在宏观与微观的不同尺度均存在混合;混合沉积作用有均匀混合、纹层叠置混合、不均匀团块状混合等类型。纹层叠置混合沉积是最主要的混合沉积方式,依据纹层接触关系、所占比例及矿物产出状态可分为泥砂—灰纹层叠置混合型、泥—灰纹层叠置混合型、泥砂粒序—灰纹层叠置混合型、灰—泥—云纹层叠置混合型等。湖相深水细粒物质的混合沉积作用类型多且往往受多个因素同时控制,气候及水动力条件是控制细粒混合沉积岩发育的最主要因素,不同流体(浊流和底流)作用下的细粒沉积物混合作用存在差异。气候引起湖水性质变化及水体分层,从而控制不同类型细粒物质的絮凝沉降及化学沉积。不同构造部位、不同水体深度的混合作用不同;相同构造部位在垂向上也存在混合沉积方式的差异。  相似文献   
78.
花东海盆浊流沉积的磁性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取自台湾以东花东海盆GX168孔的浊流沉积物进行系统的岩石磁学研究,揭示其沉积学和岩石磁学特征,分析其物源和形成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剖面上共识别出12层浊流沉积物,其分布存在规律,下部350~700cm共发育11层浊流沉积物,而0~350cm仅出现1层浊流沉积物.浊流沉积物粒径明显较背景沉积物粗,石英、长石含量更高,底部与下伏背景沉积呈突变接触,顶部与上覆背景沉积呈渐变接触,内部发育典型的正粒序韵律结构.浊流沉积物和背景沉积物具有相似的磁学特征,两者均以磁铁矿为主要载磁矿物类型,且磁铁矿颗粒均以准单畴和多畴颗粒为主.同时,两者也存在一定差异,浊流沉积物中磁铁矿较背景沉积物更为富集,磁化率和饱和等温剩磁更强,磁铁矿粒径更粗,这与浊流沉积物原始沉积区更靠近物源区有关.花东海盆浊流沉积形成的诱发机制可能是末次冰期以来频发的海平面波动造成陆坡之上沉积物重力失稳,导致陆坡沉积物向海盆搬运.  相似文献   
79.
喻顺  陈文  张斌  孙敬博  李超  袁霞  沈泽  杨莉  马勋 《地球物理学报》2016,59(8):2922-2936
天山是中亚造山带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新生代构造热演化及隆升剥露史研究是认识中亚造山带构造变形过程与机制的关键.本文应用磷灰石(U-Th)/He技术重建中天山南缘科克苏河地区中-新生代构造热演化及隆升剥蚀过程.磷灰石(U-Th)/He数据综合解释及热演化史模拟表明该地区至少存在晚白垩世、早中新世、晚中新世3期快速隆升剥蚀事件,起始时间分别为~90Ma、~13Ma及~5Ma,且这3期隆升剥蚀事件在整个天山地区具有广泛的可对比性.相对于磷灰石裂变径迹,磷灰石(U-Th)/He年龄记录了中天山南缘地质演化史中更新和更近的热信息,即中天山在晚中新世(~5 Ma)快速隆升剥蚀,其剥蚀速率为~0.47mm·a~(-1),剥蚀厚度为~2300m.总体上,中天山科克苏地区隆升剥蚀起始时间从天山造山带向昭苏盆地(由南向北)逐渐变老,表明了中天山南缘隆升剥蚀存在不均一性,并发生了多期揭顶剥蚀事件.  相似文献   
80.
多通道大功率电法勘探仪集成试验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自主研发的多通道大功率电法勘探仪进行了深部矿勘探测试.首先在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进行了仪器整体的调试和波形测试等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大偏移距情况下,尽管存在50 Hz电磁干扰,也能获得与发射波形相关的波形曲线,验证了仪器系统的正确性和稳定性.然后在内蒙古曹四夭钼矿区采集了4.8km的剖面数据,并进行了相应的数据处理工作.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了大地脉冲响应计算、峰值时刻提取和视电阻率计算,以及电阻率二维反演工作,反演的的电阻率断面结构与已知地质资料相吻合,验证了数据流程和处理方法的正确性.此次多通道大功率电法勘探仪的成功集成,为进一步大规模比对试验和装备整装勘探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