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40篇
  免费   3590篇
  国内免费   4984篇
测绘学   2164篇
大气科学   2204篇
地球物理   2564篇
地质学   8705篇
海洋学   3237篇
天文学   192篇
综合类   1215篇
自然地理   1833篇
  2024年   99篇
  2023年   322篇
  2022年   839篇
  2021年   1036篇
  2020年   899篇
  2019年   948篇
  2018年   974篇
  2017年   871篇
  2016年   914篇
  2015年   1032篇
  2014年   1000篇
  2013年   1215篇
  2012年   1299篇
  2011年   1307篇
  2010年   1228篇
  2009年   1155篇
  2008年   1172篇
  2007年   1108篇
  2006年   975篇
  2005年   798篇
  2004年   611篇
  2003年   383篇
  2002年   415篇
  2001年   395篇
  2000年   335篇
  1999年   213篇
  1998年   92篇
  1997年   85篇
  1996年   56篇
  1995年   49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44篇
  1991年   31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6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5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8篇
  1973年   3篇
  1964年   3篇
  1954年   7篇
  1933年   3篇
  1925年   4篇
  192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泌阳凹陷下二门油田油气成藏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弄清下二门油田的油气成藏机理,利用包裹体、平衡剖面和生烃史模拟等技术,详细分析了其油气充注成藏过程,结果表明,早期(古近纪核二末期至核一末期)油气小规模缓慢充注,形成早期小规模油气藏;中期(古近纪廖庄期末构造抬升期)受差异抬升构造运动影响,油气大规模快速充注,形成中期大规模原生背斜油气藏;晚期(新近纪上寺组沉积末期)断裂发育,早、中期原生油气藏遭受破坏,同时深凹区核三下、上段生成的高成熟油气沿砂体侧向运移补给,油气大规模沿断层向上运移,遇遮挡形成大量次生油气藏和气藏。  相似文献   
992.
即时合成层状双氢氧化物处理酸性大红GR染料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印染废水是重要的工业污染源之一,研究新的印染废水脱色技术是水污染控制技术领域重要课题之一。以酸性大红GR为典型代表,初步研究了镁-铝盐水解共沉淀法即时合成层状双氢氧化物(LDH)处理阴离子型染料溶液的效果、影响因素和染料去除机理。结果表明,镁-铝盐水解共沉淀法即时合成LDH对酸性大红GR染料溶液有非常好的脱色效果,影响处理效果的主要因素是Mg/Al比和pH值。在pH值8.5~10.0,Mg/Al比2∶1~4∶1,都可以获得较好的净化效果,酸性大红GR染料浓度0.65 mmol/L时,染料去除率达99%。其净化机理是,当在染料溶液中投加Mg2 、Al2 溶解盐和NaOH时,Mg2 、Al3 水解共沉淀形成LDH的同时,染料阴离子以平衡LDH结构电荷的形式进入LDH结构层间,含有染料的LDH通过沉淀分离从溶液中去除。  相似文献   
993.
蒙脱石红移、蓝移及水化特征的谱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提纯蒙脱石、钠化蒙脱石、有机插层蒙脱石进行紫外-可见光学吸收谱分析、红外光谱分析,发现蒙脱石随着粒度的变化产生红移和蓝移现象。1631插层样品较钠化样品红移20 nm以上,而提纯的胶体粒子样品较1631插层样品SM G-1631红移80 nm;由于提纯蒙脱石样品粒度变细羟基伸缩振动吸收峰向高波数移动了1.69 cm-1,即蓝移了1.69cm-1。蒙脱石水化性能的XRD分析表明,蒙脱石吸水后晶层发生膨胀、剥离,脱水时分散后的晶层发生凝聚作用,即面-面结合作用,形成蒙脱石“定向性层状集合体”衍射峰的d值产生了相应的变化,这种凝聚作用是蒙脱石分散剥离的逆作用,但凝聚后形成的凝聚蒙脱石的衍射谱特征与原始蒙脱石的大不相同。蒙脱石红移、蓝移及水化特征的谱学分析研究丰富了天然纳米蒙脱石矿物材料晶体化学研究的内容,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994.
通过区域地质调查,利用确定上覆、下伏地层时代与区域地层对比方法,结合邻区古生物年代特征,对西藏普兰北喜马拉雅分区下石炭统进行了厘定。普兰地区早石炭世受沉积环境与物质供应量等因素影响,岩性、岩石组合特征与邻区略有差异,其下部以变质粉晶灰岩为主夹变质泥质粉砂岩,厘定为亚里组;上部以变质细粒砂岩为主夹变质粉晶灰岩,厘定为纳兴组。  相似文献   
995.
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以野外露头、钻井岩心、测井及地震资料的综合研究为基础,研究了黄骅坳陷新近系馆陶组Ⅲ段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特征,识别出1个长期、两个中期和若干个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其中短期、中期旋回都可分为向上“变深”非对称型和向上“变深”复“变浅”对称型两类。深入探讨了不同结构类型和充填样式的各级次基准面旋回层序对储层的控制作用,认为储集砂体主要发育于长期及中期基准面旋回上升的早期。  相似文献   
996.
邵红  孙伶 《岩矿测试》2006,25(2):147-150
以钠基膨润土为原料制备了镍钛无机交联、有机交联系列改性膨润土,比较了二者对废水中化学需氧量(COD)、Cr(Ⅵ)、色度、浊度的去除效果,探讨了改性膨润土用量、pH值、搅拌时间等因素对实验的影响。结果表明:镍钛有机交联膨润土对COD和Cr(Ⅵ)的处理效果明显优于镍钛无机交联膨润土;二者对浊度和色度处理效果相当。其吸附行为符合Langmuir方程。  相似文献   
997.
长白山区图们江流域新生代火山岩的岩石化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图们江流域新生代火山岩以溢流式喷发为特征,其主要岩石类型以拉斑玄武岩为主,含少量玄武质粗安岩、碱性玄武岩、玄武质安山岩和粗面玄武岩。根据图们江流域火山岩的Mg#(Mg#=100Mg^2+/(Mg^2++Fe^2+))值多数≤60,Ni含量〈100μg/g和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综合表明,形成火山岩的岩浆不是原始岩浆,它们是原始岩浆在上地幔经历了橄榄石、辉石分离结晶作用后形成的以拉斑玄武岩为主,包括碱性玄武岩和粗面玄武岩等演化岩浆,结晶分异作用是岩浆演化过程的主要控制因素。拉斑玄武质岩浆在上升过程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壳源物质同化混染作用,发生在上地壳遭受较大程度混染的岩浆K2O含量明显偏高(〉2.6%),形成玄武质粗安岩。  相似文献   
998.
CCSD主孔榴辉岩等UHP岩石中存在团块状到不规则脉体状的磷灰石集合体,它们多与石英脉共生,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这些磷灰石脉体存在大量出溶物,电子探针和激光拉曼光谱仪联合测定显示磷灰石主要为氟磷灰石,其中出溶物主要有四类:A.不规则状的磁铁矿和赤铁矿的连生体;B.针状赤铁矿;C.板状到菱型的独居石;D.针状锶重晶石。A类出溶物的延长方向平行于磷灰石的C轴,长度介于10~50μm;B类主要沿磷灰石的C轴方向排列,宽仅为0.5~2μm,多数在1.5μm左右,长度变化较大,为6~50μm;C类独居石出溶体宽约6~10μm,多为6μm,长约50~75μm;D类锶重晶石主要与B类赤铁矿出溶物共生,宽多1.5μm左右,长约60~70μm。其中A,B和D类出溶物是在磷灰石中首次发现。四类出溶物的长轴和生长方向均基本平行于磷灰石之C轴,显示它们可能是基本同时出溶的。CCSDUHP岩石中氟磷灰石脉体的存在及其铁氧化物、磷酸盐和硫酸盐出溶体的发现,显示UHP岩石在折返的过程中,快速减压曾造成矿物的分解和大量出溶体的形成,伴随脱水和SiO2等硅酸盐熔体的出溶,还存在少量的磷酸盐熔体,同时可能曾经有铁氧化物的熔浆的加入。磷灰石中铁氧化物等出溶物的出溶是在氧逸度较高的环境下进行的.  相似文献   
999.
青龙山超高压变质榴辉岩中的绿帘石经历了四个演化阶段:早期绿帘角闪岩相进变质阶段形成的绿帘石,其化学成分以含铁高为特征,Fe2O3为14.796~17.84%,XFe=0.413~0.486,而CaO和Al2O3含量较低;柯石英榴辉岩相变质阶段和石英榴辉岩相变质阶段形成的绿帘石,其化学成分呈现连续变化,核部相对富Fe2O3,为11.933~12.993%,XFe=0.322-0.358,而CaO和Al2O3含量低,主要形成于柯石英榴辉岩相变质阶段;边部Fe2O3的含量低,为9.628-10.138%,XFe=0.275~0.286,而CaO和Al2O3的含量高,主要形成于石英榴辉岩相退变质阶段;晚期退变质角闪岩相阶段形成的绿帘石,其化学成分与绿帘角闪岩相变质阶段相似,也以富含Fe2O3为特征,XFe=0.433。绿帘石化学成分的变化反映了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快速俯冲快速折返的过程。绿帘石中存在三种不同盐度的含Mg^2+、Fe^2+等金属阳离子的NaCl水溶液包裹体,高盐度(22.5wt%NaCl至略大于23.2wt%NaCl)的水溶液包裹体形成于柯石英榴辉岩相变质阶段,中高盐度(12.6-16.0wt%NaCl)的水溶液包裹体形成于石英榴辉岩相变质阶段,而中等盐度(6.4-11.7wt%NaCl)的溶液包裹体形成于角闪岩相退变质阶段。绿帘石中流体包裹体的研究证实超高压变质作用及后期的折返过程中并不存在大规模的流体作用,变质流体的活动限于矿物晶体颗粒范围。  相似文献   
1000.
西太平洋海底海山富钴结壳惰性气体同位素组成及其来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采用高真空气体质谱系统测定了西太平洋麦哲伦海山富钴结壳不同层圈及其基岩的惰性气体丰度和同位素组成,结果显示:(1)西太平洋富钴结壳主要是水成成因,其中惰性气体来源不同,He 绝大多数来自宇宙尘(IDPs),少量来自陆源风成微粒;Ar 主要来自海水溶解的大气,少量来自陆源风成微粒或沉积岩建造水;Ne 和 Xe 主要来自海水中溶解大气, 少量来自宇宙尘;(2)在具三层结构的结壳中,亮煤层(致密层)的惰性气体同位素相对外层和疏松层有较大的不同,显示大洋磷酸岩化对早期沉积的结壳惰性气体组成有较大的影响,如导致~4He 的升高和~3He/~4He 的显著降低;(3)太平洋富钴结壳玄武岩基岩的~3He/~4He 非常低,为0.0095~0.074Ra,与本区磷块岩基岩(0.087Ra)相似,而远低于正常海底玄武岩的~3He/~4He 比值,显示这些基岩曾与富含放射性成因~4He 和 P 的上升洋流或沉积物中建造水发生过水/岩反应,这个过程将释放出较多的成矿元素,有利于富钴结壳的形成,海底海山玄武岩中较低的 He 同位素组成可作为富钴结壳的找矿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