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63篇
  免费   1100篇
  国内免费   1491篇
测绘学   724篇
大气科学   757篇
地球物理   890篇
地质学   2670篇
海洋学   810篇
天文学   55篇
综合类   333篇
自然地理   615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91篇
  2022年   221篇
  2021年   323篇
  2020年   270篇
  2019年   215篇
  2018年   252篇
  2017年   248篇
  2016年   258篇
  2015年   332篇
  2014年   248篇
  2013年   360篇
  2012年   371篇
  2011年   416篇
  2010年   383篇
  2009年   366篇
  2008年   392篇
  2007年   351篇
  2006年   354篇
  2005年   291篇
  2004年   222篇
  2003年   182篇
  2002年   202篇
  2001年   152篇
  2000年   118篇
  1999年   68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79年   4篇
  1973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3篇
  1951年   1篇
  1948年   1篇
  194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疏降地下水引起地面塌陷浅析--以淮南煤矿区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淮南西部矿区为例,介绍了该地区自20世纪60年代开采煤矿以来,由于疏降地下水,引起的地面塌陷。为了研究灰岩水动力场规律,先后在该区进行多时段、多水平放水试验。研究表明,覆盖粘土层、岩溶及人工疏降地下水,是该地区岩溶塌陷形成的基本条件。通过对粘土盖层性质、疏降地下水岩溶塌陷演化过程及塌陷机理与对应阶段过程综合分析,结合区域地质条件,掌握了塌陷点的分布规律。对目前西部地区塌陷“复活”、整治及未来城市规划,提出了建设性建议。  相似文献   
132.
长江黄河源区多年冻土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9  
应用江河源区五站1980-1998年0cm、5cm、10cm、15cm、20cm、40cm浅层地温资料、钻孔深层地温资料以及勘探资料,详细分析了两大源区的冻土变化,结果表明:近20年来,受气候变暖影响,江河源区多年冻土总体上保存条件不利,区域上呈退化趋势。岛状多年冻土和季节冻土区年均地温升高约0 3~0 7℃,大片连续多年冻土区升幅较小,为0 1~0 4℃。多年冻土上限以2~10cm/a的速度加深。在黄河源多年冻土的边缘地带,垂向上形成不衔接冻土和融化夹层,多年冻土分布下界上升50~70m。冻土退化已对江河源寒区经济和生态环境产生了一系列重要影响。但是,冻土退缩及其对环境的影响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33.
国外国土开发整治与规划的经验及启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简要回顾了20世纪以来国外国土开发整治与规划的过程,总结了国外在国土规划方面取得的经验:即国土规划的权威性、系统性、针对性、可操作性、实效性和参与性等特点。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针对当前面临的形势,提出发展和完善我国国土规划的基本思路:重视国土规划;将国土规划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强化国土规划的系统调控和管理等。  相似文献   
134.
引力位虚拟压缩恢复法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12  
提出了一种将地球表面的引力位虚拟地压缩到地球内部的一个球体表面 ,进而求解在整个地球外部空间 (包括地球边界上 )的重力位场以及重力场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5.
适用于大旋转角的三维基准转换的一种简便模型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基于大角度的空间直角坐标转换,提出了以方向余弦为参数、适用于任何角度旋转的空间直角坐标转换的简明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36.
讨论和分析了视频对象全自动提取及后续帧中的跟踪过程及采用的方法 ,对其算法、分割性能和结果进行了比较和评述。并结合Hausdorff和Snake跟踪器 ,对初始对象轮廓进行跟踪。结果证明 ,这种跟踪方法能有效地解决对象被遮挡和形变以及背景移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7.
介绍了2003年12月1日新疆昭苏6.1级地震的现场考察结果.该地震宏观震中位于受灾最重的兵团农四师76团11连西侧,极震区烈度为Ⅷ度;圈定出Ⅷ度、Ⅶ度和Ⅵ度3条等震线.此次考察还着重考察了震区各类典型建筑的受损特征,对受损原因作了初步分析,所取得的经验可供类似地区抗震设防和民房改造工作参考.  相似文献   
138.
沈宗丕  赵伦 《地震工程学报》2005,27(Z1):129-131
我国西部的板内地震是由三个古板块(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相互碰撞和挤压所造成,形成了大三角形地震块体,M≥7.0的大震大都发生在大三角形的三个角和三条边附近.根据大震活动的时高时低的实际情况分析,大致有11年左右的高潮期(活跃期)和低潮期(相对平静期),从目前掌握的资料分析来看M≥7.7的巨震有90年的组合周期存在,因此可以作出未来8级左右巨震的中期预测,一般误差为1年.  相似文献   
139.
The Kuoerzhenkuola gold field (including the Kuo- erzhenkuola and the Buerkesidai gold deposits), lo- cated 68 km east of Jimunai County in northern Xing- jiang, China,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Sawuer gold belt which is the eastward extending part of the Zarma-Sawur gold-copper belt in Kazakhstan. Some studies are concerned with the geology of the gold ores[1―3], the associated volcanic rocks[4], radiogenic isotope[5―8], and the ore-forming environment[8]. Most researchers inferr…  相似文献   
140.
We develop a series of simple numerical models to explain the anomalous subsidence and deposition phenomena on the northern continental margi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in particular in the Baiyun Sag.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a short-period high rate deposition of around 17 Ma is related to a rapid subsidence event, which may be due to episodic emplacement of a dense intrusion. Necking and gravity models indicate that in the basement of the Baiyun Sag, there is a dense zone that is 100–200 kg/m3 more dense than the surrounding country rock. Considering its high magnetic intensity and regional igneous activity, the dense zone is thought to be related to a phase of basalt intrusion that may have taken place around 17 Ma. Thermal and subsidence models indicate that a hot denser intrusion can cause significant subsidence immediately after the intrusion. The subsidence rate then slows down with cooling, thus becoming consistent with the observed subsidence curves at around 17 Ma. The results also indicate that the lithospheric strength under the Baiyun Sag is negligible, and that the high-velocity layer in the lowermost crust may be not an original part of the pre-rift crust. Instead, it is thought to be underplated intrusion emplaced at around 30 Ma when the continental margin broke u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