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83篇
  免费   563篇
  国内免费   897篇
测绘学   645篇
大气科学   628篇
地球物理   509篇
地质学   1572篇
海洋学   416篇
天文学   53篇
综合类   324篇
自然地理   596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65篇
  2022年   161篇
  2021年   179篇
  2020年   157篇
  2019年   186篇
  2018年   194篇
  2017年   174篇
  2016年   183篇
  2015年   204篇
  2014年   222篇
  2013年   268篇
  2012年   219篇
  2011年   212篇
  2010年   230篇
  2009年   246篇
  2008年   263篇
  2007年   239篇
  2006年   180篇
  2005年   160篇
  2004年   144篇
  2003年   123篇
  2002年   165篇
  2001年   134篇
  2000年   101篇
  1999年   89篇
  1998年   50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2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One of the key issues in international climate negotiations is the formulation of targets for emissions reduction for all countries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common but differentiated responsibilities". This formulation depends primarily on the quantitative attribution of the responsibilities of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for historical climate change. Using the Commuity Earth System Model(CESM), we estimate the responsibilities of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for climatic change from 1850 to 2005 using their carbon dioxide, methane and nitrous oxide emission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developed countries contribute approximately 53%–61%,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approximately 39%–47%, to the increase in global air temperature, upper oceanic warming, sea-ice reduction in the NH, and permafrost degradation. In addition, the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these changes from 1850 to 2005 is primarily attributed to the emissions of greenhouse gases(GHGs)in developed countries. Although uncertainties remain in the climate model and the external forcings used, GHG emissions in developed countries are the major contributor to the observed climate system changes in the 20 th century.  相似文献   
972.
城市地理空间数据集成应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衡  徐青  古林玉  王晓理 《测绘科学》2016,41(9):176-180
城市地理空间数据是表达城市地理要素的数量、质量、分布特征、相互关系、变化规律的位置信息和属性信息。分析城市地理空间数据的组成结构、组织管理、集成利用,并将这些数据有效应用于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建设之中,将在城市信息化道路上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该文以开发的"兰州市城关区地理信息集成系统"为例,重点阐述了城市地理空间数据的构成与获取方式,研究了城市地理空间数据与业务部门数据的集成方法,并对城市地理空间数据在晕渲图制作、三维景观生成、数据可视化等主要应用上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973.
页岩油气是当前全球油气勘探和研究的热点,但其潜力评价一直是难点。该文以中国和北美的四套典型页岩为例,包括北美湖相Green River组、内陆海相Niobrara组、中国环境来评价相龙马溪组和济阳坳陷湖相页岩,发现页岩沉积环境与其油气潜力具有密切关系,因此可通过分析发现这四套页岩的沉积环境都具有页岩沉积环境评价其页岩油气潜力。通过微量元素、生物标志化合物、扫描电镜、X-CT和X射线衍射等方法,发现这四套页岩都具有一定的还原性和较高的生产力,且具有差异性。内陆海相Niobrara组页岩具有弱还原的沉积环境,在四套页岩中有机碳含量较低,呈块状沉积构造,裂缝与微裂缝较少,储集空间相对有限。焦石坝海相龙马溪组页岩为还原的沉积环境,岩石以富含有机质的硅质岩为主,可观察到大量的大孔隙与少量的微裂缝。Green River页岩和济阳坳陷页岩形成于陆相咸化的强还原沉积环境,有机碳含量高,页岩以纹层状结构为主,岩石组成脆性矿物含量高,含有大量的裂缝。可见,具有强还原沉积环境的页岩通常具有较好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974.
地下水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和环境属性。随着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改变地下水性状而引发的诸多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国内外有关学者积极进行地下水生态环境效应及控制指标的研究,目前已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迄今为止鲜见对其研究成果的综述,及时总结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可以为进一步深入全面开展研究提供基础。综述了国内外有关地下水引起的七个方面的生态环境效应及三个方面的控制指标的研究现状,最后指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为进一步深入全面开展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基础,更好地促进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75.
乌拉溪花岗岩体位于扬子陆块西缘的江浪穹窿北侧,为精确厘定其形成时代并探讨岩石成因、构造意义及与里伍式铜矿的关系,对其进行了SHRIMP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定年结果表明,乌拉溪花岗岩中发育940.3~199.6Ma的锆石,最年轻一组岩浆锆石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166.6±1.1Ma(MSWD=2.6,n=6)。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乌拉溪花岗岩体形成于~166.6Ma,接近邻近的文家坪花岗岩体结晶年龄(~161.5Ma),可能均是松潘—甘孜造山带伸展构造背景下里伍岩群部分熔融的产物。2个岩体年龄大致代表江浪穹窿的成穹时代,后者可能发生于166.6~161.5Ma。此外,花岗岩体结晶年龄与金属硫化物Re-Os定年结果相近,表明江浪穹窿的Cu、W成矿可能与岩浆热液作用相关。  相似文献   
976.
利用岩心观察、岩石薄片分析、阴极发光和扫描电镜等方法对川西新场地区须四段储层的岩石学特征、储集空间类型及物性特征进行分析,讨论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及构造作用等对储层的影响。研究区储层经历了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和交代作用等成岩作用。有利储层主要发育在分选性中等-好、杂基含量低的中细粒砂岩中。主要储集空间以次生孔隙为主,其次为残余粒间孔。高能环境下的分流河道和河口坝是形成有利储层的先决条件,而后期长石及岩屑溶蚀产生的次生孔隙、裂缝的发育是形成有利储层的关键。  相似文献   
977.
杨明  陈晔峰  陈晴  肖云  高祝宇  曾悠 《气象科技》2017,45(6):1017-1021
针对气象数据种类多、信息量大、精度高等特点,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系统在存储处理、数据读取等方面存在负载饱和、读写性能不理想等问题,利用云数据存储技术,结合气象数据特征,设计了基于云数据存储平台的气象数据存储和处理方法。通过分析气象数据的结构化、半/非结构化特征,采用云关系型数据库存储结构气象数据;采用NoSQL对象库存储半/非结构化气象数据;在数据的存储过程中,应用了气象数据分块压缩技术,进行气象数据存储和传输。结果表明,所讨论的方法具有很好的存储传输效率,能够满足大规模气象数据在业务应用中对存储查询和处理速度的要求。  相似文献   
978.
中国南方冬季持续性温湿异常事件的分类和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青  温敏  张人禾  高辉 《气象学报》2017,75(5):729-743
利用1981-2010年中国测站逐日气温和降水异常序列,将中国南方冬季持续性异常事件分为冷湿、冷干、暖湿和暖干4类持续性异常事件,并用NCEP-DOE逐日再分析资料对各类持续性异常事件的环流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欧亚大陆中高纬度上空"北高南低"的异常环流形势使得温带急流减弱、副热带急流增强,有利于冷空气向南爆发;而中纬度地区"东高西低"的异常环流则对应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增强北移和南支西风槽的活跃,有利于偏南风水汽输送达到中国南方地区,中国南方降水偏多。受南北异常环流的共同影响,中国南方冬季经常出现持续性异常天气,冷湿(低温雨雪冰冻)事件正是在上述两种异常环流型影响下发生的。因此,考虑与冷湿事件相联系的关键环流系统可能有助于提高中国南方冬季低温雨雪冰冻事件的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979.
基于大气化学模式WRF/Chem采用4种边界层方案(YSU,BL,MYJ和MYN3)模拟2015年全年天津地区细颗粒物质量浓度演变趋势,分析不同边界层方案对天津地区PM2.5质量浓度模拟和预报的影响,并构建多种边界层方案的集合预报产品,以期提高天津地区PM2.5质量浓度预报效果。结果表明:大气化学模式的4种边界层方案在空气质量模拟中均有较好的适用性,PM2.5模拟值与观测值相关系数达到0.76左右,晴空和大风天气BL方案表现较优,阴天和小风天气YSU和MYJ方案表现优于其他两种方案,综合所有过程没有任何单一方案具有显著优势。基于上述原因,该文开展多种边界层方案的天津空气质量集合预报试验,经过对2015年全年模拟值分析,多边界层方案和多气溶胶机制扰动的集合预报可以减小PM2.5质量浓度预报的相对误差和均方根误差,降低重污染天气预报的漏报率,提升空气质量等级预报能力,在计算资源得到保证的基础上,是一种可以提升数值模式PM2.5质量浓度预报能力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80.
田江鹏  游雄  贾奋励  夏青 《测绘学报》2016,45(11):1352-1360
采用形式语言的方法,研究了移动地图制图的句法模型。剖析了移动地图制图的过程,将句法模型定位在制图的逻辑演算层面;结合地图表达的层次性和递归性特征,将移动地图制图的句法结构抽象为"制图词汇+句法规则"的最简形式。在制图词汇方面,建立了制图词汇的分类体系,并重点对空间关系谓词系统进行了建模;在句法规则方面,描述了句法操作规则和不同层次的句法单位描述规则。探讨了句法模型的编译流程和关键技术,并通过试验对移动地图制图句法模型的可行性进行了验证。句法模型的本质是一种使用有限规则和词汇动态生成不同地图表达形式的形式语言语法,可作为一种高阶的人机交互制图接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