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0篇
  免费   316篇
  国内免费   493篇
测绘学   240篇
大气科学   143篇
地球物理   236篇
地质学   753篇
海洋学   291篇
天文学   31篇
综合类   124篇
自然地理   191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73篇
  2021年   86篇
  2020年   73篇
  2019年   102篇
  2018年   91篇
  2017年   83篇
  2016年   64篇
  2015年   91篇
  2014年   88篇
  2013年   132篇
  2012年   129篇
  2011年   137篇
  2010年   118篇
  2009年   108篇
  2008年   114篇
  2007年   96篇
  2006年   90篇
  2005年   65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巫山县新城区主要衍生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峡水库区自然地质灾害调查和研究已广为报道。但对衍生地质灾害调查研究涉及甚少。三峡移民迁建的县城、乡镇和工厂多位于长江沿岸低山斜坡地带,迁建区内沟谷密布、切割强烈、地形复杂,几乎无可供成片建设的平坦地带。为满足移民工程的需求,迁建业主都采用“削坡填沟”的施工方式,即在道路、迁建场地内侧开挖高边坡,外侧修建挡土墙,并将开挖的弃土弃渣堆积于挡土墙内或冲沟中。这在道路、迁建场地两侧形成了众多的人工高边坡、高挡墙,沿冲沟堆放了成串的弃土弃渣。对巫山县新城区详细的衍生地质灾害调查表明,三峡移民迁建工程施工中开挖的高边坡、修建的挡土墙和沿冲沟堆放的弃土弃渣都不同程度地破坏了天然山坡的稳定性,堵塞了地表迳流的排泄途径,在某些地段存在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衍生地质灾害的内在因素.直接威胁移民建设工程。论文以巫山县新城区为重点,采用遥感调查与地面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人工高边坡、高挡墙和弃土弃渣堆放场进行调查评价。经调查共计人工高边坡、高挡墙、弃土弃渣堆放场122个,选定了重点监测对象20个,并对可能发生衍生地质灾害的3个地段进行了分析,为各级移民管理部门进行适时管理和决策提供现时性强、数据准确的资料。  相似文献   
992.
四川泸沽铁矿大顶山矿区泥石流及其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顶山支沟为一典型矿山泥石流沟。其根本原因是由于人为开矿弃渣所造成。流域面积1.8km^2,支沟长2km,沟床平均纵比降38.5%。松散固体物质储量在700万m^3以上,一旦遭遇强暴雨,极易形成泥石流。50年一遇设计频率的泥石流流量为364m^3/s,100年一遇设计频率的泥石流流量为419m^3/s。拦砂坝设计高度20m,最大基础埋深8m,高出原沟床面12m,可拦挡松散固体物质32万m^3。在设计频率下发生的泥石流,拦砂坝可以有效拦挡,不会对盐井沟3号拦砂坝造成直接危害。大顶山支沟泥石流防治工程的日常维护需按设计书的要求进行。此外,建议在汛期加强巡查,人工爆破沟内直径大干1m的石块,禁止在沟内及山坡上,特别是排土场上乱挖滥采矿石,以免加速废石矿渣向下游输送运移。同时继续实行封山育林,努力恢复植被覆盖,增大排土场人工堆石坡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993.
文章介绍了利用Landsat—TM遥感图像对影响泥石流发育的环境因素所作的定量研究。该项研究以在冀西北1.8万km^2范围内解译出的339条(处)泥石流沟作为研究对象,在全面分析了该区影响泥石流发育的环境因素后,选择出植被盖度、岩石类别、沟床坡降、流域平面形态、地形地貌特征等5项因素,通过提取遥感图像特征进行分级细化和定量研究。采取大样本统计方法,得出每种因素在不同状态下与泥石流发育的关系,定量表示不同发育状态的环境因素对泥石流发育的影响。文章还对影响泥石流发育的所有环境因素进行了分类和评价,将9类因素归结为影响泥石流发育的物源因素和影响泥石流运动状态的因素2大类,建立了泥石流发育影响因素分类体系,并评价、排序了它们在泥石流孕育过程中的重要性。最后,总结出研究区最易发生泥石流的环境因素组合。  相似文献   
994.
Three sporopollen assemblages are recognized for the first time from the Cretaceous Yimin Formation in the Hailar Basin of eastern Inner Mongolia. They are (in ascending order): the lmpardecispora-Aequitriradites- Clawttipollenites assemblage; the Triporoletes-Pilosisporites-Asteropollis assemblage; and the Appendicisporites- Asteropollis-Tricolpites assemblage, distributed in Members 1, 2 and 3 of the Yimin Formation respectively. Recognition of this biostratigraphic sequence is very important for the division and correlation of the Yimin Formation in the basin. Meanwhile, the age of the Yimin Formation is considered to be Barremian to Early Albian based on the palynological data.  相似文献   
995.
利用常规测井资料进行复杂岩性储层测井评价的工作难度很大,测井解释符合率很低.新一代的声电成像测井技术可以提供井眼扫描图像,直观地反映井壁地层特征.利用声、电成像测井资料进行复杂岩性储层测井评价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声电成像测井包括井周声波成象测井(CBIL)与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STAR).文章主要介绍声电成像测井工作原理,复杂岩性储层的测井评价方法和地质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996.
基于神经网络的土地荒漠化信息提取方法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土地荒漠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它的发生、发展及其逆转是气候、环境和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区域荒漠化信息的提取技术研究是荒漠化研究进一步深入的关键,根据土地荒漠化的遥感探测机理,应用神经网络技术,利用了TM卫星遥感数据中的可见光、热红外和植被指数(NDVI)数据,建立了相应的BP神经网络的土地荒漠化信息的自动提取模型.实验应用表明,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方法提取土地荒漠化发生的地点和范围等信息,其精度可达到84%.因此,应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提取土地荒漠化信息是切实可行的,并具有可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97.
基于Voronoi内邻近的等高线树生成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等高线树现有几何计算生成法和区域扩张生成法在判断包含关系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利用Voronoi内邻集来判断父等高线与子等高线之间“一对多”的直接包含关系,发展了一种基于Voronoi内邻近的等高线树生成方法。  相似文献   
998.
降雨与电阻率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降雨对河北阳原地震台和大柏舍地震台地电阻率的影响,发现阳原台北西向在降雨时电阻率的下降有一短期放大现象,认为电阻率的短期突跳与降雨有关,但降雨并非引起电阻率突跳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99.
鄂尔多斯沙漠高原区白垩系含水层补给源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黄金廷  王文科  马雄德  乔冈  何渊 《地下水》2005,27(6):457-459
白垩系砂岩是部尔多斯高原的主要含水介质,对区内工农业、居民用水具有的重要的作用.大气降水面状入渗补给是白垩系含水层的主要补给来源,占区内补给量的78.5%.鄂尔多斯沙漠高原区影响大气降水入渗补给白垩系砂岩的因素有降雨特征、地形地貌和白垩系砂岩上覆岩性.研究表明,区内不同区域大气降水入渗补给特征不同,主要表现为:1、在区内南部大气降水间接补给砂岩,北部直接补给砂岩2、区内分水岭控制区内整体地下水循环;波状高原上具有梁地-过渡带-洼地分布的地貌特征控制着小区域地下水循环.认识大气降水对白垩系砂岩补给的这些规律,对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保证当地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此外,白垩系砂岩的补给来源还有凝结水、地表水(河流、湖淖)、人工回灌等,补给量不大.  相似文献   
1000.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summer rainfall in China and the atmospheric heat sources over the eastern Tibetan Plateau and the western Pacific warm pool were analyzed comparatively, using the NCEP/NCAR reanalysis daily data. The strong (weak) heat sou…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