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96篇
  免费   856篇
  国内免费   656篇
测绘学   477篇
大气科学   735篇
地球物理   2154篇
地质学   2891篇
海洋学   549篇
天文学   362篇
综合类   311篇
自然地理   429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79篇
  2021年   98篇
  2020年   78篇
  2019年   110篇
  2018年   526篇
  2017年   456篇
  2016年   311篇
  2015年   240篇
  2014年   201篇
  2013年   246篇
  2012年   779篇
  2011年   554篇
  2010年   234篇
  2009年   236篇
  2008年   238篇
  2007年   207篇
  2006年   217篇
  2005年   899篇
  2004年   936篇
  2003年   689篇
  2002年   214篇
  2001年   103篇
  2000年   66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0年   3篇
  1976年   3篇
  1975年   4篇
  1973年   2篇
  1969年   2篇
  1968年   2篇
  1965年   3篇
  1963年   2篇
  1961年   2篇
  1959年   2篇
  1955年   2篇
  1954年   4篇
  1951年   2篇
  194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基于GIPL2模型的青藏高原活动层土壤热状况模拟研究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青藏高原活动层土壤热状况,对深入了解高原活动层的厚度变化特征、下垫面的热力作用以及对气候变化预测均有重要意义。利用GIPL2模型模拟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不同植被状况下活动层土壤热状况。模拟结果表明:模型在高寒草原(QT06)试验点模拟效果较好,高寒沼泽草甸(QT03)试验点的模拟效果较差,高寒草甸(QT01)、高寒荒漠草原(QT05)和高寒草原化草甸(QT04)试验点的模拟效果介于高寒草原试验点和高寒沼泽草甸试验点之间。QT01、QT03、QT04、QT05和QT06的土壤温度模拟值与观测值相比,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67、1.29、0.73、0.7和0.56℃;相关系数分别为0.99、0.87、0.98、0.98和0.96;平均误差分别为0.37、0.61、0.31、0.45和0.16℃。QT06模拟结果较好,原因在于此点土壤质地变化不大,模型的分层与所取的参数更加接近此点的实际状况。QT03模拟结果较差,可能由于此地区土壤中存在砾石,在导热率参数化方案中没有考虑砾石含量,导致模拟结果偏差较大。总体而言,GIPL2模型对青藏高原活动层土壤热状况的模拟具有一定的优势,是一种模拟多年冻土区活动层土壤热状况较为理想的模型。  相似文献   
152.
为进一步探明银洞子沟物源区坡面物源启动机理与降雨的相关性,在进行详细的现场考察与工程勘察工作后选取了典型模型体,并采用20余组人工降雨物理试验方法将降雨强度与坡度设为控制变量,研究了4种坡形、5种雨强条件下,坡面松散物源的失稳机制及破坏模式。试验结果揭示了地表变形与地下物理力学参数变化的定量响应关系,并基于试验发生破坏的临界雨量,建立了银洞子沟传统I-D预警模型。之后提炼可靠预警参数(坡度、深部体积含水率),通过数学回归分析方法并采用Exponential模型,得出IGD、IGM多参数新型预警判别式,实现了传统I-D模型的有效修正,并具一定的可靠性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3.
卫星估雨精度的不确定性受到当地降雨类型和像元内降雨非均匀性影响,而结合这两个关键因素开展半干旱草原卫星估雨的研究有限.2009年夏,我们在中国锡林郭勒半干旱草原用多部微雨雷达和雨量计构建了9 km卫星像元降雨观测网,观测了像元内降雨非均匀性(空间变异系数CV),并评估了卫星估雨精度.结果表明:(1)CV值受像元内平均降雨量,降雨类型,降雨云面积及移向等影响,如高Cv值的降雨过程大多为平均降雨量小,对流性降雨过程,降雨云边缘像元CV值较高;(2)TRMM 3B42V7卫星估雨产品适用性较好,CMORPH和PERSIANN次之,但TRMM 3B42V7易在半干旱草原湖泊处高估降雨.  相似文献   
154.

Background

Concern about climate change has motivated France to reduce its reliance on fossil fuel by setting targets for increased biomass-based renewable energy production. This study quantifies the carbon costs and benefits for the French forestry sector in meeting these targets. A forest growth and harvest simulator was developed for French forests using recent forest inventory data, and the wood-use chain was reconstructed from national wood product statistics. We then projected wood production, bioenergy production, and carbon balance for three realistic intensification scenarios and a business-as-usual scenario. These intensification scenarios targeted either overstocked, harvest-delayed or currently actively managed stands.

Results

All three intensification strategies produced 11.6–12.4 million tonnes of oil equivalent per year of wood-based energy by 2026, which corresponds to the target assigned to French wood-energy to meet the EU 2020 renewable energy target. Sustaining this level past 2026 will be challenging, let alone further increasing it. Although energy production targets can be reached, the management intensification required will degrade the near-term carbon balance of the forestry sector, compared to continuing present-day management. Even for the best-performing intensification strategy, i.e., reducing the harvest diameter of actively managed stands, the carbon benefits would only become apparent after 2040. The carbon balance of a strategy putting abandoned forests back into production would only break even by 2055; the carbon balance from increasing thinning in managed but untended stands would not break even within the studied time periods, i.e. 2015–2045 and 2046–2100. Owing to the temporal dynamics in the components of the carbon balance, i.e., the biomass stock in the forest, the carbon stock in wood products, and substitution benefits, the merit order of the examined strategies varies over time.

Conclusions

No single solution was found to improve the carbon balance of the forestry sector by 2040 in a way that also met energy targets. We therefore searched for the intensification scenario that produces energy at the lowest carbon cost. Reducing rotation time of actively managed stands is slightly more efficient than targeting harvest-delayed stands, but in both cases, each unit of energy produced has a carbon cost that only turns into a benefit between 2060 and 2080.
  相似文献   
155.
一种选取补偿最小二乘正则化参数的改进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改进半参数模型补偿最小二乘估计中的正则化参数选取方法,该文设计了3种方案:L-曲线法、虚拟观测法以及该文提出的改进方法以比较正则化参数的优劣。模拟算例表明,该文提出的改进方法可以有效评价正则化参数,得到的参数估值精度更高,是一种较为有效的选取补偿最小二乘最佳正则化参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6.
157.
付勇  夏鹏  龙珍  张恭境  谯文浪  郭川  杨镇 《地质论评》2021,67(3):67040017-67040017
通过调研扬子地区震旦纪(埃迪卡拉纪)—寒武纪(E—C)转折期大陆风化、海洋环境和有机质富集特征研究。结果显示,扬子地区E—C转折期遭受了较强烈的化学风化作用,且在这一时期区内兼具浅水碳酸盐台地和深水盆地环境。在台地相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黑色岩系不整合接触于震旦系灯影组白云岩之上,该不整合与E—C转折期全球“大不整合”具有紧密的关系,盆地区发育的完整的沉积地层记录了台地区被风化地层的痕迹。现有大陆风化的地球化学证据集中于n(87Sr)/ n(86Sr)、δ13C、CIA和e??Nd(t)等,同时这些地球化学数据也局限在少数的剖面和层段,因此迫切需要更多的地球化学参数来反映该风化作用的影响范围和演化特征。准确认识扬子地区E—C转折期大陆风化作用与海洋环境演变间的耦合关系,是揭示古生物演化、有机质富集机制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58.
作为大地测量的一种新兴空间技术,合成孔径雷达干涉(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nterferometry, InSAR)具有全天时、高精度、大范围和速度快的优点,逐渐被应用于多年冻土区地表形变监测中。通过综述多年冻土形变原理及InSAR监测多年冻土形变的应用实例,研究表明: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多年冻土区地表年际形变以下沉为主,多年冻土上限附近地下冰含量的大小是影响年际形变量的主要因素;活动层内土壤含水量影响着地表季节形变量的大小,不同类型多年冻土区的地表年际形变量和季节形变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研究还表明,不同波长的SAR产品在不同类型多年冻土区的适用性不同,下垫面特征对利用InSAR获取地表形变量有较大影响,L波段的SAR数据在植被覆盖度较好的区域有更好的效果。由于InSAR的失相干问题,加之目前还缺少长时间、多类型、高频率的实测形变结果作为验证和标校数据,获取准确且连续的大范围形变数据较为困难。针对目前寒区研究需求,布设野外长期观测站点,建立适用于不同多年冻土区的地表形变反演算法,构建具有较高精度和较高时空分辨率的地表形变数据集具有重要的实践和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159.
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冻融循环过程对地表能量及其分配的影响研究相对较少,青藏高原唐古拉站多年冻土的实测资料,依据10 cm土壤温度划分浅层土壤冻融循环的各个阶段并结合能量闭合率、地表能量各通量等数据探讨浅层土壤冻融循环过程与地气间水热交换过程之间的影响。结果表明:浅层土壤冻融循环过程各阶段均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其融化过程起始时间提前同时冻结过程起始时间推后,完全融化阶段持续时间增加,且逐渐接近完全冻结阶段持续时间;在浅层土壤不同冻融状态下,能量闭合率差值较大,其中完全融化阶段能量闭合状况普遍好于完全冻结阶段;净辐射值在完全融化阶段高于完全冻结阶段,净辐射在完全冻结阶段主要转化为感热通量,在完全融化阶段主要转化为潜热通量,地表土壤热通量在完全融化阶段为正值,在完全冻结阶段为负值。  相似文献   
160.
青藏高原由于地质条件的多样性,分布有松散破碎地层、高应力地层、断层破碎带等复杂地层,在地质钻探中经常遇到塌孔、漏浆、缩径、卡钻、埋钻等问题。同时配套使用的冲洗液形成的泥皮质量差、胶结能力较差、携岩粉能力较弱等不足。冲洗液的性能是实现复杂地层顺利钻进的关键。结合青藏高原复杂地层的地质特点,研发了低固相聚合物新型冲洗液,该冲洗液以钠质膨润土和微泡剂等外加剂为基础,具有流动性好、胶结性强、降失水量适中的特点,适宜在青藏高原复杂地层地质钻探中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