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8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50篇
测绘学   25篇
大气科学   21篇
地球物理   75篇
地质学   123篇
海洋学   21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5篇
自然地理   2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复杂地层构造的地震模拟,是地震勘探理论的重要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个模拟系统:用有限元素表示复杂地层构造,在此基础上应用射线轨迹法计算二维合成记录,从而得到复杂地层构造的理论剖面。这个系统可以用来模拟构造和岩性,为解释人员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研制了适用于任意复杂地层构造计算的通用程序,并用以计算了某测线的一批模型,所得合成剖面由电视加以显示,最后对结果作了简单的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22.
椭球体是最具代表性的典型三维地电体之一,它三个轴的长短经过变化后可以和多种形状的地电体相似。因此,实现了椭球体电阻率的求解,就可以模拟绝大多数三维地电体的电阻率曲线。从拉普拉斯方程的求解出发,得到了均匀空间中存在的水平椭球体异常表达式,并用简单加倍的方法得到了均匀半空间中水平椭球体的视电阻率公式,结合倾斜旋转椭球体的视电阻率公式的规律,得到了倾斜椭球体的视电阻率公式,再进行一系列简化得到板状体。最后分析对比了均匀电场中旋转椭球体和板状体的视电阻率曲线的形态和规律。结论表明:旋转椭球体与板状体的视电阻率曲线的走向大体相似,且板状体的曲线相比旋转椭球体较缓和。对于低阻情况,在异常体顶部附近的视电阻率异常为零,异常体的倾向一侧有极小值,反倾向一侧有极大值,曲线随倾角α的增大而逐渐变陡。对于高阻情况,视电阻率的极大值出现在异常体顶部附近,两侧有极小值,倾向一侧的曲线较缓和而反倾向一侧的曲线较陡峭,随着倾角α的增大,视电阻率异常变大。  相似文献   
23.
介绍了地理国情普查质量控制的方法,对全国范围内地理国情普查的质量控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4.
介绍了利用车载激光移动测量技术的原理,阐述了利用该技术进行城管部件数据采集的主要流程和注意点,并对采集的部件进行了精度分析,验证该技术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25.
鄂尔多斯盆地中央气田奥陶系马家沟组马五段白云岩是重要的油气储集层,多年来,马家沟组白云岩的成因问题一直是地质研究者讨论的热点话题.对马五段白云岩的C、O、Sr同位素地球化学资料的分析表明,孔洞充填的白云石(含鞍状白云石)和白云岩的δ13C、δ18O值极其近似,且白云岩的δ18OPDB值比奥陶纪海水值要偏负1.752‰~4.395‰(平均2.911‰);成岩流体(水)的占δ18OSMOW平均值为+8‰,比当时海水值偏正;87Sr/86Sr比值比奥陶纪海水87Sr/86Sr比值要高.从C、O同位素数据上看,形成白云岩和沉淀于孔洞中的白云石(含鞍状白云石)的流体为同源流体;造成白云岩的δ18O值偏负的原因主要是埋藏条件的"温度效应";87Sr/86Sr比值偏高可能是交代流体来自或流经了富含放射成因Sr的铝硅酸盐基底或硅质碎屑岩.这些特征表明马五段白云岩很可能形成于埋藏环境.  相似文献   
26.
主余震作用下,断层距(RJB)和余震次数的不同对结构造成的损伤也大不相同,进行主余震序列下桥梁损伤评估时需要考虑断层距、余震次数等影响因素。基于OpenSees平台,以一座连续梁桥为例,根据人工主余震构造时不同的影响因素,选用余震衰减和PGA调幅的人工主余震构造法构造主余震序列进行结构损伤分析,并与实际主余震事件的损伤结果作对比,研究人工构造主余震序列预测结构损伤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基于PGA调幅构造主余震的方法,当考虑余震衰减时,能够较好模拟出结构在实际主余震地震作用下造成的最终损伤,能够较合理的预测结构在实际主余震序列中的损伤指标;对区域主余震作用下的桥梁进行损伤评估时,需要考虑断层距和余震次数影响因素,桥梁距断层距RJB越近时结构的损伤状态越严重,余震发生次数越多则结构的损伤增量就越大,并且结构在人工主余震作用下RJB越大的地方,结构损伤增量误差程度越小,预测的损伤状态就越接近实际的损伤状态。  相似文献   
27.
正地震是地壳或岩石圈构造变形的一种方式,施加于边界断层及其活动块体内的力决定了它们的变形方式(伸展、挤压、走滑),而变形(或地震)的空间分布受岩石圈流变学控制,尤其是受断层和其间块体强度以及这些块体与岩石圈耦合作用的控制(Thatcher,2009)。而火山岩浆作为低粘度熔体,其活动通常也会产生地震,地震类型和大小与岩浆活动深度有关。在上地幔顶部,岩浆活动会引起颤动(tremor),在地壳较深部位时,  相似文献   
28.
磁性地层学研究是建立渤海地区第四纪沉积序列地层年代框架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通过对渤海海峡地区BHS01孔(孔深121.3 m)进行详细的磁性地层学研究,结果表明:BHS01孔岩心记录了布容(Brunhes)正极性时至松山(Matuyama)负极性时底部,包括贾拉米洛(Jaramillo)和奥尔都维(Olduvai)正极性亚时。早、中更新世界线即布容(Brunhes)正极性时/松山(Matuyama)负极性时界限(B/M)深度位于该钻孔的46.4 m处。根据沉积速率,推测钻孔底部121.3 m处的年龄约2.25 Ma。综合沉积物的岩性、磁性及沉积速率变化特征,将BHS01孔沉积物记录的区域沉积过程自下而上划分为3个阶段:阶段Ⅰ(2.25~1.46 Ma)以河流相沉积为主;阶段Ⅱ(1.46~0.78 Ma)为稳定的湖泊相沉积;阶段Ⅲ(0.78~0 Ma)发育海陆交互相沉积。这一研究为该钻孔提供了可靠的年代标尺,为渤海海峡及邻区第四纪地层的划分对比和沉积演化过程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29.
正The study of magnetostratigraphy and cyclostratigraphy in the last two decades has provided a great deal of opportunities to improve the geologic time scale.The Cenozoic and Mesozoic geologic timescale have been well calibrated (Gradstein et al..2012;Ogg et al,2012;Cohen et al.,2018).However,for the Paleozoic era the uncertainty over boundary ages are still very large.The reasons include that the geomagnetic polarity  相似文献   
30.
贵州赤水地区位于四川盆地西南缘,晚白垩世时期该地区沉积了一套厚达1300m的陆相地层。本文通过地表露头的古流向野外观测和室内分析,详细研究赤水地区晚白垩世沉积充填过程及构造意义。赤水地区晚白垩世早期辫状河的古流向为自北东向南西,表明碎屑物源主要来自盆地北侧和东侧。根据物源、地层分布及区域地质背景推断,赤水地区晚白垩世的陆相沉积盆地属于陆内前陆盆地,陆内造山带位于盆地东侧。晚白垩世陆内前陆盆地的形成,可能受控于此阶段华南的构造挤压事件形成的陆内造山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