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0篇
  免费   241篇
  国内免费   439篇
测绘学   126篇
大气科学   70篇
地球物理   161篇
地质学   791篇
海洋学   136篇
天文学   12篇
综合类   72篇
自然地理   122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64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75篇
  2018年   65篇
  2017年   70篇
  2016年   62篇
  2015年   79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93篇
  2012年   101篇
  2011年   93篇
  2010年   74篇
  2009年   61篇
  2008年   79篇
  2007年   92篇
  2006年   70篇
  2005年   65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3年   2篇
  1966年   1篇
  1954年   1篇
  1934年   8篇
  1933年   2篇
  193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01.
植被发育斜坡非饱和带大孔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气候温湿的滑坡灾害易发区,根系通道、动物通道、干裂缝、管道及团聚体间的结构性孔隙等大孔隙普遍存在于斜坡非饱和带中.采用微观观察、化学分析和现场试验方法并结合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分析大孔隙界定、大孔隙类型和主控因素、大孔隙三维空间结构及大孔隙时效稳定.不同测量方法的差异和大孔隙密度时空变异性是目前大孔隙定义缺乏统一性的原因.大孔隙尺寸不能作为唯一标准界定大孔隙,必须考虑其三维几何形态.多因素控制大孔隙的成因和类型,其中根系通道、裂缝和结构性孔隙对优先流有显著贡献.需从三维几何学和拓扑学方面进一步研究大孔隙三维结构.枯枝落叶层是大孔隙抵御环境因素扰动的重要屏障,但大孔隙域与周围基质域水量交换对大孔隙时效稳定是不利的.深入研究以上问题对植被发育斜坡优先流模型的改进和发展是重要的.  相似文献   
102.
辽河三角洲湿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国际通用的市场价值法、成本法、影子工程法和替代法,对辽河三角洲湿地服务功能价值进行评估研究,诠释了保护湿地资源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03.
侯马市景观格局梯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侯马市为例,在RS和GIS技术的支持下,定量分析了侯马市景观格局的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景观指数能够很好地反映研究区各缓冲区景观格局的变化特征;利用做缓冲区的方法提取样带在分析北方平原城市圈层景观格局的梯度变化上有一定的优势.该项研究对于合理引导城市扩张,以便减小山于城市扩张所引起的当地生态退化问题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和理论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4.
降水性层云含水量跃变对应的微结构观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长春2007年5月16日的一次层状云降水过程的飞机观测资料,并结合天气图、卫星云图及雷达回波等资料,综合分析了此次降水过程中粒子浓度、粒子谱、雷达垂直累积液态水(vertical integrated liquidwater,VIL)、微波辐射计积分液态水(liquid water content,LWC)以及地面雨强特征。研究表明,层状云微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的起伏较大,出现两次典型的含水量跃变:第1次液态水跃变主要是因为粒子浓度增加;第2次液态水跃变是因为粒子浓度和粒子谱共同作用的结果;雷达VIL值和地面雨强两者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5.
东亚冬季风是北半球冬季最活跃的大气环流系统,其活动有重要影响,其向南爆发可以越过赤道对澳大利亚夏季风起作用。但相对夏季风,人们对东亚冬季风的研究一直较少。作者首先利用Hadley中心近百年的北半球海平面气压场资料,改进提出了一个能更好表征东亚冬季风强度的指数,进一步分析研究了东亚冬季风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及其异常特征。其结果表明,东亚冬季风不仅存在着明显的年际变化,主要有准两年的振荡周期和5~7年左右的周期,还存在周期为25~30年左右以及周期为十几年的年代际变化。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采用相关分析、合成分析的方法,还系统研究了东亚冬季风异常时的大气环流特征。对比分析表明,对应强、弱东亚冬季风,大尺度环流系统(蒙古高压、阿留申低压、500 hPa位势高度场等)的变化特征基本上呈反相分布;并且在强、弱东亚冬季风年,赤道地区的Hadley环流和Walker环流也出现基本反相的异常分布特征;而且赤道西太平洋有西(东)风异常出现,菲律宾以东有异常气旋(反气旋)性环流。在对异常东亚冬季风诊断分析的基础上,用一个大气环流模式(GCM)模拟了异常东亚冬季风的活动。通过对数值模拟结果的强、弱东亚冬季风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在强、弱东亚冬季风时,北半球中高纬度大气环流的结构会出现明显的变化和调整;同时,热带地区大气环流也有显著的差异。数值模拟和资料分析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从而进一步揭示了东亚冬季风的变化和异常特征。  相似文献   
106.
西秦岭北缘新阳-元龙大型韧性剪切带是分划西秦岭造山带与祁连造山带的区域主构造边界,通过对其物质组成和构造特征的研究,结合两侧不同(洋-陆)构造环境下各类地质体的研究成果,重点对剪切带内花岗质糜棱岩中黑云母单矿物进行了~(40)Ar-~(39)Ar定年研究.在新阳镇和元龙北剪切带中分别获得(347.95±2.17)Ma (MSWD=1.89)和(351.70±1.72)Ma (MSWD=0.80)的坪年龄,分析确定其应为黑云母的冷却年龄,表明变形时代应在早石炭世早期之前;反映了最晚在早石炭世早期,该剪切带已横切秦岭与祁连造山带并发生强烈的右行走滑构造拼贴作用.  相似文献   
107.
静力作用下夯土遗址根部掏蚀失稳机制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部掏蚀是土遗址坍塌的主要因素。关于土遗址掏蚀失稳机理已有众多研究成果,但主要基于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等比例进行根部掏蚀实验的研究较少。基于夯土遗址掏蚀调查研究,制作1∶1夯土墙体模型,通过墙体根部掏蚀实验和数值模拟对其失稳机制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掏蚀深度小于20%时,墙体应力变化很小;掏蚀深度大于20%时,墙体出现偏应力,并且快速增大;掏蚀深度为45%时,墙体发生倾倒破坏。在实验过程中,墙体应力重分布主要发生在掏蚀阶段,掏蚀稳定后应力变化不明显;墙体倾倒破坏过程非常迅速,整体表现为刚性倾倒,从夯层根部层界面拉裂是主要破坏模式,其应力应变特征与数值模拟结果相吻合。研究成果可为夯土遗址根部保护和夯筑支顶加固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8.
为了验证XD-40型钻机的性能参数,结合天津市东丽区地热井工程进行了示范应用。在钻进过程中φ311 mm口径钻深2258.83 m,超过了钻机额定钻深能力,提升系统、回转系统、液压系统、交流变频控制系统、数据及仪表参数监控系统、数据储存系统、钻机底座及钻塔等主要技术性能得到验证,并对钻机总体布置、控制系统程序、实用性设计进优化完善。XD-40型钻机机械化程度高,可以满足深孔钻探工艺要求,并可在地热、浅层油气勘探等领域进行应用拓展。  相似文献   
109.
以玉树7.1级地震诱发的玉树机场路堆积层滑坡为对象,该滑坡坡度约为10o,长×宽×厚为317 m×482 m×19.8 m,由以碎石土为主的上覆层、卵石土为主的滑动带及基岩3层组成,开展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探究震后边坡再次承受振动荷载的能力以及地震垂直分量对坡体稳定性的贡献,分析其动力响应特征和失稳破坏机制。结果表明,强震作用下堆积层滑坡的永久变形是造成地震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随着输入地震荷载增大,坡脚率先破碎沉降,坡体中部产生弧形裂隙并产生沉降,坡顶出现贯穿张裂隙和剪切裂隙并向坡腰推进,表现出典型的牵引性滑坡特征;峰值加速度(PGA)、动土压力以及加速度频谱与输入地震波的强度、滑坡高程呈正相关;PGA放大系数呈现出明显的非线性特征,其变化趋势随地震荷载强度增大而减小,地震波垂直分量对滑坡PGA放大系数影响略大于水平分量。  相似文献   
1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