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7篇
  免费   190篇
  国内免费   164篇
测绘学   34篇
大气科学   184篇
地球物理   236篇
地质学   456篇
海洋学   45篇
天文学   14篇
综合类   98篇
自然地理   11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56篇
  2017年   51篇
  2016年   56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 毫秒
991.
使用海底地震仪(OBS)对极地浮冰区进行探测时,存在上浮的OBS被浮冰遮挡而难以发现和回收等困难,为提高两极浮冰区海底地震探测效率,亟需对OBS上浮出水时间和位置进行较为准确地预测.本研究以2019年南海OBS观测、2020年西太平洋OBS探测以及2011年南海东部次海盆三维OBS探测现场作业的实测距离和位置信息等数据为基础,分析了OBS上浮速率、投放点和出水点的特征,开展了OBS在水中下沉和上浮的运动过程研究,总结了OBS出水点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在垂直方向上,OBS上浮速率近似匀速,可用平均速率代替,进而可精确计算上浮出水时间;(2)OBS在海底的位置与投放位置的偏移距随机分布,这表明投放点水深与重定位偏移距离无明显线性相关性;(3)OBS上浮出水点与投放点有重合的趋势,两者距离在300 m以内的概率大于31%,两者距离在500 m以内的概率大于59%.   相似文献   
992.
通过对现代鄱阳湖盆中沉积体系发育与湖盆季节性湖岸线迁移变化耦合关系研究,结合对新近纪馆陶组时期渤海湾盆地渤东地区沉积岩性、沉积序列及沉积构造等解剖,提出陆相湖盆浅水背景河湖交互沉积模式.基于对浅水湖盆鄱阳湖随季节更替引起的湖平面变化分析,识别出洪-平-枯水线,划分河控主体区(A区)、河湖交互区(B区)和湖泊主体区(C区)3个沉积单元.其中,A区发育河道砂,骨架水系特征明显;B区发育朵状砂,水体分隔作用强烈;C区发育湖泥和席状砂,存在多个分隔的沉积中心.基于所建立的河湖交互沉积模式,在渤东地区新近纪馆陶组浅水背景古湖盆进行实践应用,有效分析了研究区河湖交互单元划分和沉积特征.浅水背景河湖交互沉积模式的建立,对陆相坳陷盆地、克拉通盆地、断陷盆地缓坡带、断坳转换期等类似浅水湖盆背景沉积体系类型识别、砂体预测具有一定参考和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993.
位于华北克拉通中部的吕梁山的形成代表了华北克拉通在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的挤压变形事件,为了更好地理解该期变形的样式、时代、机制和背景,对吕梁山地区开展了详细的野外调查,同时搜集了前人的低温热年代学工作.结果表明,吕梁山是一个中生代期间形成的发育有典型单褶(monocline)构造的陆内基底卷入型大型褶皱系统.早前寒武纪造山作用在基底中形成早期面理(片麻理、片理、劈理以及节理),这些面理在后期近东西向挤压作用下再次活动形成了基底断裂,并导致了上覆沉积地层褶皱变形,吕梁山不同地区褶皱的古应力场方向总体为SE(122°)~NW(302°).吕梁山单褶构造的构造样式、形成机制以及分布,与北美西部的Laramide造山带中的厚皮构造相似,形成的构造环境也类似.吕梁山褶皱及其单褶构造总体形成于晚侏罗世期间古太平洋板块向西低角度俯冲的环境中,该期俯冲也导致了华北克拉通同期陆内挤压变形.   相似文献   
994.
牛杏  何云龙  庄新国 《地球科学》2021,46(10):3549-3559
基于丽水凹陷钻井和地震资料,综合天然气地球化学参数、基底断裂和岩浆底辟发育特征等,研究丽水凹陷CO2的分布特征及其成藏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丽水凹陷CO2纵向上主要分布在灵峰组、明月峰组下段及元古界基底片麻岩中,不同层位CO2的含量差别很大;平面上,温州13-1、丽水35-7和南平5-2 CO2气藏均位于岩浆底辟体之上或者附近,同时周围亦发育断层,而丽水36-1高含CO2气藏和LF-1井含CO2气藏周围底辟不发育,均紧邻灵峰凸起西侧的控洼断裂.丽水凹陷幔源CO2成藏主要受早中新世和晚中新世两期火山岩浆活动的影响,这两期火山活动将幔源CO2带到地壳浅层,通过砂体侧向输导进入有利圈闭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995.
为提高对降雨特性的认识,选择常用的6种测雨设备(翻斗式SL3-1、JDZ05、RG-3,称重式Pluvio2,雨滴谱仪Parsivel2和非计数式JQH-1),成对布设在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滁州水文实验基地的同一个实验场地,同步观测了2019年4月1日至8月31日为期5个月的降雨过程。比测分析得到:在中大雨条件下(日雨量≥ 10 mm),SL3-1和JDZ05测的降雨总量能够满足4%误差控制要求,RG-3、Pluvio2和Parsivel2测的降雨量比JQH-1测值小4%;在小雨条件下(日雨量<10 mm),翻斗式和称重式雨量计的测量值小于JQH-1测值的4%;SL3-1、RG-3、Pluvio2、Parsivel2测得雨强≤ 0.1 mm/min的频率大于75%,雨强≤ 0.2 mm/min条件下的雨量累积比重大于50%;Pluvio2和Parsivel2监测的降雨开始时间比SL3-1分别早0.5 h和2 h以上,而结束时间分别晚0.5 h和2 h以上。比测结果有助于研究人员选择合适的测量设备获取所关注的降雨特性。  相似文献   
996.
为减少单一赋权法在评价含水层富水性方面的不足,以韩家湾煤矿为例,在综合分析矿井地质、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选取含水层的厚度、岩心采取率、砂岩粒度指数、砂地比以及砂泥交互层数作为影响富水性的主控因素,分别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CRITIC法获得各主控因素的主、客观权重,通过博弈集合理论得到综合权重,进而基于GIS平台对含水层的富水性进行分区评价。结合钻孔单位涌水量、矿井出水点的分布结果对含水层的富水性分区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研究区富水性整体呈现由中部向两侧逐渐减弱的趋势,该模型的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相吻合。  相似文献   
997.
近年来对扇三角洲相带及沉积模式的研究有力地支撑了油气勘探大发现,因而扇三角洲类型细化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依据23口井岩心资料、大量录测井资料、古地貌和地震等资料,分析了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上乌尔禾组河控型扇三角洲沉积特征和控制因素。结果表明: (1)玛湖凹陷上乌尔禾组发育3大类、8亚类、23细类岩相类型,牵引流成因的岩相比例高,砾石间多为砂质充填或是半充填;(2)可分为辫状河道、碎屑流带、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等10个微相,以辫状河道与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为主;(3)河控型扇三角洲平面形态多呈长轴扇形,玛湖凹陷上乌尔禾组发育中拐、克拉玛依、白碱滩、达巴松4个长轴形扇体;(4)河控型扇三角洲的沉积受潮湿气候和古地貌因素控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上乌尔禾组河控型扇三角洲沉积纵向相带序列模式和沉积模式,可为扇三角洲具体类型的判别以及类似盆地的油气勘探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998.
2004年春季沙尘天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牛若芸 《气象科技》2007,35(1):92-95
利用全国673个站每日8个时次的地面天气报告资料和T213模式产品,分析了2004年春季我国沙尘天气的主要特点,并初步揭示了其成因。结果表明:2004年春季我国北方共出现了15次明显的沙尘天气过程,其中3月相对偏多,4月却明显偏少;沙尘天气过程的强度大多偏弱。原因在于2~4月上中旬我国北方主要沙尘源区气温持续偏高,降水偏少,地表疏松,沙尘天气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充足;同时,3月冷空气频繁影响我国北方,沙尘天气相对较多,但由于大部分冷空气势力不强,影响时间短,所引发的沙尘天气过程较弱。4月上中旬,影响我国北方的冷空气势力明显偏弱,激发沙尘天气的动力条件不足,因而沙尘天气显著偏少。  相似文献   
999.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following research on metallogenesis in the Zhangjiajie-Xuanhua and East Hebei mantle branch structure zones. The Fuping mantle branch structure zone is one where Au, Cu and Ag polymetallic ore resources are concentrated in North Hebei. However, there has existed a long-standing controversy on the temporal-spatial distribution of ore resources and their ore-forming material sources. In terms of age dating and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S, Pb, O, C and Si isotopes,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temporal-spatial distribution of ore resources in this mantle branch structure zone is obviously controlled by the Fuping mantle branch structure. In space there is developed such a metallogenic pattern as to be Ag, Pb and Zn polymetallic ore deposits with gold appearing inside and copper appearing outside. Metallogenesis is dated mainly at Yanshanian, the ore-forming mate-rials were derived predominantly from the deep interior of the Earth, and ore-forming fluids were derived largely from Yanshanian magmatism.  相似文献   
1000.
中国重晶石矿主要矿集区及其资源潜力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中国重晶石矿划分为5种矿床类型[沉积型、层控(内生)型、火山-沉积型、热液型和风化(残坡积)型]、14个矿床式[大河边式、湘黔式、秦巴式、李坊式、石榴村式、南庄坪式、顶罐坡式、大池山式、铺沟式、潘村式、宋官疃式、谭子山式、镜铁山式、象州式]、9个重晶石矿集区[甘南-陕西南-鄂北沉积型、黔东-湘西-桂北沉积型、鄂西南-川东南-黔中层控(内生)型、邢台-汲县-运城层控(内生)型、安丘-临沭-含山热液型、闽西南沉积型、桂粤热液型、锡铁山-镜铁山-青铜峡火山-沉积型、桂粤琼风化(残坡积)型]。通过研究典型矿床,总结其成矿规律,建立区域成矿模式,认为沉积型、层控型矿集区是重要的重晶石潜力地区,尚有一些有待开展工作的空白区,已有老矿山深部及外围仍有找矿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