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9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46篇
测绘学   20篇
大气科学   36篇
地球物理   10篇
地质学   86篇
海洋学   21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4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41.
 利用宁夏气象台站1961-2010年逐侯降水量序列资料,研究了表征降水量时间分配特征的降水集中度(PCD)和集中期 (PCP)的空间分布与年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宁夏降水PCP与PCD空间分布特征明显,中北部PCP比南部山区偏早1候,PCD自北向南逐渐减小,北部1年中最大降水出现的时间变率较大,且出现极端降水的可能性比中南部大; 1961-2010年全区PCD与PCP呈微弱的下降趋势,但近20 a PCD明显增大,PCP显著推迟;PCD与PCP显著正相关,PCP出现得越晚,PCD集中度越高;各地的PCD与年降水量、汛期降水量以及年日最大降水量都有非常好的正相关性,正相关中心区位于北部的惠农、陶乐、中卫,中部的盐池、麻黄山和南部山区的大部,上述地区降水越集中,年降水量、汛期降水量以及年日最大降水量越大,导致洪涝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将越大;宁夏汛期降水多雨年各地降水更集中,且大降水中北部大部易出现得早,南部出现得晚;中高纬的北极涛动和低纬的南海季风对宁夏降水集中度有着显著的影响,北极涛动偏弱的年份,南海季风爆发偏早的年份,宁夏各地年降水比较集中。  相似文献   
142.
地震易损性分析是评估结构地震灾害损失的关键。应用PKPM软件设计了不同设防烈度的6个16层剪力墙结构。应用增量动力法求得各结构在不同罕遇烈度地震作用下的最大层间位移角,回归分析给出了最大层间位移角与地震作用加速度峰值的关系式。以最大层间位移角为整体性能指标,进行结构地震易损性分析,给出了结构地震失效概率关于地震作用加速度峰值的计算公式。计算得到了不同设防烈度剪力墙结构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震害矩阵,为评估框架-剪力墙结构的地震灾害损失,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43.
研究区位于内蒙古白乃庙—谷那乌素铜金成矿带,地质填图发现:白乃庙铜金矿床西侧徐尼乌苏组中发育一套石英脉群,产状与白乃庙矿区金矿化石英脉相似。其矿物组合可分为黄铁矿-石英早阶段(M1)和石英-方解石晚阶段(M2)。M1阶段捕获的流体包裹体中,含子晶三相包裹体均一温度为256~320℃,盐度为31.4%~39.8%NaCl eqv;两相水溶液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210~260℃时,盐度为17.1%~22.8%NaCl eqv,气相富集CH4,CO2次之,含H2S、H2O及少量C6H6、N2,温度为170~210℃时,气相富集H2O或CO2,CH4次之,含N2,盐度与前者相似,但存在低盐度流体端员;纯气体包裹体成分为纯CH4或者CO2和CH4。M2阶段捕获两相水溶液包裹体,均一温度为90~160℃,盐度为15.82%~21.1%NaCl eqv,并与低盐度流体混合。石英脉群的流体可以看作中低温中低盐度含H2S、N2、C6H6的CH4-CO2-H2O-NaCl体系。对比金矿床成矿流体、白乃庙铜金矿床流体特征并结合化学分析,表明石英脉群具有金矿化的潜力。  相似文献   
144.
景观方向性是景观空间格局的重要特征,能够反映和影响景观的生态流,对于景观的异质性分析和驱动机制分析等都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将两种矢量景观指数PO和VPO应用于通过遥感影像获取的2005年大庆市城镇景观斑块,提取斑块的方向性信息,探讨其形成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以萨尔图、让胡路、红岗区为主的油田开发区,大部分城镇景观的走向是由北向南,建成区景观的塑造主要受到油田建设的影响;以大同镇为中心的农业区景观斑块大多数为东南—西北走向,与油田开发区相比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主要特点是面积较小,且分布分散。该研究不仅丰富了矢量景观理论应用领域,而且为揭示资源型城镇景观格局的形成机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5.
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平台的支持下,以1980~2005年间的6期遥感影像为基础,经过矢量化后得出哈大齐工业走廊范围内的哈尔滨、大庆和齐齐哈尔市区的土地利用变化数据。结合三个城市的经济统计数据,建立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在此基础上引入两个驱动因子评价指标(驱动效率指数和经济效益指数),对比分析三个城市的土地利用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对其土地利用结构进行合理性分析。研究表明:大庆市随着石油资源的耗竭,地区的经济产业结构做出相应调整,土地利用结构趋于相对稳定;哈尔滨在多元化的经济发展模式下,形成相对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进而促使经济不断保持协调稳定发展;齐齐哈尔市驱动因子评价指数尚未趋于稳定,区域经济发展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土地资源的消耗。本研究为进一步的土地评价和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提供相应的基础和依据。  相似文献   
146.
本文以地热资源丰富的雄安新区为研究对象,利用SBAS技术对2015年7月至2019年2月的42幅Sentinel-1区域卫星影像和2016年8月至2018年12月的10幅ALOS-2区域卫星影像进行处理,以此获取雄安新区的时间序列地表形变。研究结果表明,雄安新区整体地表沉降严重,且沉降区主要集中在雄县和容城县,其中雄县沉降最为严重,沉降中心累计沉降量超过330 mm,容城县沉降中心累计下沉量超过120 mm。结合地热井位置和地热开采历史,由时间序列分析表明,大量开采地热资源会引起地表沉降现象。  相似文献   
147.
利用小波多尺度分析方法对江苏沿海地区重力场进行波场分离,得到多阶小波细节信息。通过对不同阶次小波细节进行分析研究,获得不同深度凹陷及隆起的空间展布情况,并推断研究区内7条深大断裂的走向及倾向,发现以兴化-大丰一带为界,北部断裂大部分走向为NNE向,倾向NW,且坡度较陡;南部断裂大部分走向NEE向,倾向SE,且坡度较缓,这种南北差异可能是下扬子对冲构造格局的反映。结合地震资料分析认为,地震分布与NE向和NEE向、NW向、近EW向(活动)断裂关系密切,东海-赣榆西北部和大丰港沿海一带断裂的活动性较强,应力场相对不稳定,发生地震的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148.
将蒙古-鄂霍次克褶皱系的地质构造特征及其演化进程,置于古亚洲洋和滨太平洋构造域的宏观格架中加以对比研究,可以看出,蒙古-鄂霍次克构造带属于复合褶皱系.依据其主体特征,可以分为西、东两部分.西部地区,杭盖-肯特-达斡尔褶皱带的晚新元古代-晚古生代地质特征,与古亚洲洋构造域演化进程的特征类同,早中生代构造演化与古亚洲洋构造域板块汇聚后的大陆裂解有关,晚中生代叠加了大规模走滑和逆冲作用.东部地区,褶皱系的主体属于滨太平洋活动大陆边缘中生代构造演化的一部分,西段的中生代陆缘弧盆系和大型走滑断裂带叠加在古欧亚大陆板块及古生代褶皱带之上,东段的中晚侏罗-早白垩世乌达-穆尔加陆缘褶皱-逆冲带被晚白垩世的锡霍特-阿林、鄂霍次克-楚科奇大陆边缘火山岩带斜截并覆盖.  相似文献   
149.
基于2015—2016年东北三省36个主要城市PM2.5浓度数据以及同期大气氧化物数据,运用克里金插值法及相关性分析法,对PM2.5的时空分布特征及与其他大气氧化物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6年较2015年PM2.5浓度显著降低,下降了17.83%;PM2.5浓度由高到低的季节依次是冬季、秋季、春季和夏季,浓度分别为64.31、49.44、39.57、28.09μg·m-3;PM2.5月均浓度呈U形分布,最大值出现在11月,最小值出现在8月.分地区来看,PM2.5空间分布整体呈南高北低状态,黑龙江省的年均PM2.5浓度明显低于另外两省.PM2.5与CO、SO2、NO2浓度均为极显著正相关,表明CO、SO2、NO2对PM2.5浓度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0.
东北冻土区积雪深度时空变化遥感分析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积雪作为冰冻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地面有保温作用,在消融时又吸收热量降低地面温度,影响冻土发育,对气候的变化十分敏感。利用微波遥感数据1979-2014年逐日中国雪深长时间序列数据集,采用GIS空间分析和地学统计方法,分析了东北冻土区积雪深度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异常变化。结果表明,东北冻土区多年平均雪深为2.92 cm,年平均雪深最高值出现在岛状多年冻土区,最低值出现在季节冻土区。东北冻土区年平均积雪深度变化以减少为主,占区域面积的39.77%,减少速率为0.07 cm·(10a)-1。东北冻土区年平均积雪深度在1986年发生突变,开始出现减少的趋势,这与气温突变年份较为吻合。受地形和气温变化影响,年平均积雪深度减少的敏感区域主要发生在岛状多年冻土区。气温是影响东北冻土区年平均积雪深度变化最主要的因素,降水量、风速、湿度、日照时数对积雪深度均有影响。季节冻土区积雪深度对气候的敏感性要大于多年冻土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