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0979篇 |
免费 | 20207篇 |
国内免费 | 1070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8575篇 |
大气科学 | 5931篇 |
地球物理 | 8288篇 |
地质学 | 30179篇 |
海洋学 | 8636篇 |
天文学 | 513篇 |
综合类 | 3556篇 |
自然地理 | 6217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06篇 |
2024年 | 1678篇 |
2023年 | 1815篇 |
2022年 | 3017篇 |
2021年 | 3535篇 |
2020年 | 2931篇 |
2019年 | 3364篇 |
2018年 | 2870篇 |
2017年 | 2685篇 |
2016年 | 2771篇 |
2015年 | 3227篇 |
2014年 | 2980篇 |
2013年 | 3630篇 |
2012年 | 4087篇 |
2011年 | 3950篇 |
2010年 | 3968篇 |
2009年 | 3718篇 |
2008年 | 3573篇 |
2007年 | 3316篇 |
2006年 | 3219篇 |
2005年 | 2626篇 |
2004年 | 1961篇 |
2003年 | 1404篇 |
2002年 | 1467篇 |
2001年 | 1337篇 |
2000年 | 1060篇 |
1999年 | 469篇 |
1998年 | 172篇 |
1997年 | 111篇 |
1996年 | 101篇 |
1995年 | 66篇 |
1994年 | 56篇 |
1993年 | 59篇 |
1992年 | 71篇 |
1991年 | 24篇 |
1990年 | 40篇 |
1989年 | 29篇 |
1988年 | 37篇 |
1987年 | 29篇 |
1986年 | 49篇 |
1985年 | 30篇 |
1984年 | 46篇 |
1983年 | 29篇 |
1982年 | 30篇 |
1981年 | 11篇 |
1979年 | 30篇 |
1978年 | 13篇 |
1975年 | 9篇 |
1957年 | 17篇 |
1954年 | 20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文登市节约集约用地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全国各地普遍面临建设用地紧张的局势。文登市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方面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规划用地结构,掌握节约集约的管理方法,创新体制,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制,保护和利用好每寸土地,促进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方法对促进县级市如何做到节约集约用地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92.
数值模拟是研究探地雷达电磁波在多层介质中传播规律的有效手段,传输线算法是一种基于Huygens原理的时域分析电磁场方法。这里阐述了TLM方法的基本原理及基本关系式,用TLM方法对多层介质进行了正演模拟,将模拟结果与FDTD方法合成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了TLM用于GPR正演计算的正确性及有效性。应用该算法对已有模型进行了定性分析,验证了随着介电常数和电导率增大,雷达电磁波衰减加快的结论。 相似文献
993.
发生在同一断层部位上0.5~4.0级的重复地震(也称重复微震)是研究断裂带深部变形的天然(有力)工具.本文系统汇集了川滇地区主要断裂带识别出的76组重复地震研究结果,构建了川滇地区重复地震的时空分布图像和断裂带深部变形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丽江-宁蒗断裂带在脆韧转换带约23 km深处的滑动速率为4.3~5.4 mm·a-1,小江断裂带3.0~12.3 km深处的滑动速率为1.6~10.1 mm·a-1,红河断裂带北段在6.0~13.4 km深处的滑动速率为2.3~10.0 mm·a-1,鲜水河断裂带南段3.0~18.7 km深处的滑动速率为3.0~10.2 mm·a-1,龙门山断裂带在4.0~17.3 km的汶川8.0级地震孕育深处的滑动速率为3.5~9.6 mm·a-1,龙门山断裂带南端3.6~18.7 km处滑动速率为5.8~10.2 mm·a-1.综合分析认为:川滇地区主要边界断裂带的深部滑动速率较为一致,揭示了川滇地块和巴颜喀拉地块整体协同变形的特征.由重复微震与深部滑动速率变化构建了孕震深处的变形模式,即重复微震与断裂带局部闭锁段在空间位置上存在密切的关联性,强震前孕震闭锁区存在明显的深浅部构造形变差异,震前存在的深部加速变形过程可能是断层亚失稳阶段的具体表征.
相似文献994.
基于欧洲中心ERA5再分析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卫星和雷达资料以及MICAPS气象资料,运用天气学方法对2020年4月13日四川省攀枝花市发生的冷平流强迫类雷暴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本次雷暴过程混合了冰雹、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等多种天气,其主要影响系统为200 hPa高空急流、500 hPa高原槽、700 hPa切变线和西南急流以及地面辐合线。200~500 hPa西北干冷空气顺高原槽南下对本次过程起主导作用,弱的700 hPa西南急流为本地输送了水汽和不稳定能量,中低层切变线和地面辐合线促进了暖湿气流的辐合抬升。此外,“上冷下暖”的气层结构、中低层较强的垂直风切变、气流的低层辐合与高层辐散、适宜的0℃和-20℃层高度、较强的CAPE和K指数、较大的700~500 hPa温度垂直递减率等因素也是本次雷暴天气过程发生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995.
基于1961~2019 年贵州省84站逐日雨凇观测资料,确定了贵州省区域性凝冻过程指标,并根据新标准对区域性凝冻过程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61~2019 年贵州省区域性凝冻过程次数与累积天数均呈减少趋势,在年代际时间尺度上均呈 “偏多—偏少—偏多—偏少”的变化特征,在年际时间尺度上均存在7~8a与3~4a的变化周期。贵州省区域性凝冻过程频发区及中心站点高频区主要集中在中部一线,在东北部和南部部分地区发生频率较低。贵州省区域性凝冻过程可分为中东部型、中部型、中西部型、西部型及全省型共5类,其中以中西部型和全省型为主。 相似文献
996.
选取2016~2019年四川地区156个站点的逐时能见度、相对湿度和温度资料,分析了霾的时空变化和对应的大气参数值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四川地区霾天气的空间分布差异显著,川西高原和攀西地区发生较少,盆地发生较多。从季节变化来看,霾天气在冬季多发,春秋季次之,夏季最少。从日变化来看,霾在白天的发生次数远高于夜间,11~21时为高发阶段,03~08时为低发阶段;10~12时成霾最多,01~07时和23时成霾较少;20时和23时消霾最多,06~09时消霾最少;90%的霾在8 h内消散。结合气象要素分析,霾发生次数在气温介于7~14℃时最多;根据能见度划分的轻微霾和轻度霾发生次数较多,重度霾发生次数较少;霾发生次数在相对湿度介于2%~33%时最低,在其介于34%~79%时随相对湿度的增大而增加。 相似文献
997.
采用涡旋运动稳定性方法,结合大尺度环境场和积云对流潜热释放,研究初生西南涡发展与消亡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1)在稳定层结和不稳定层结条件下,当大气扰动频率超过对应的临界频率时,初生西南涡均可以维持并向成熟涡转变;当大气扰动频率未超过临界频率时,初生西南涡要么因频散而消亡,要么在维持一段时间的纯涡结构后消亡,不能发展为成熟西南涡。(2)初生阶段,大尺度场的辐合辐散是西南涡发展和消亡的主要因素,辐合才有可能使得初生西南涡发展,辐散只能导致初生西南涡消亡;小尺度的潜热加热则决定着稳定层结下的扰动临界频率,进而影响稳定层结下初生西南涡的发展及向成熟西南涡的转变。 相似文献
998.
基于常规观测资料、NECP(1°×1°)再分析资料,对2020年12月28日~2021年1月7日河南连续发生的两次寒潮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鄂霍茨克海极涡和东亚大槽强度较常年同期偏强,我国北方持续为负距平控制为两次寒潮连续发生的背景;500 hPa贝加尔湖横槽转竖以及地面冷高压发展分裂,引导冷空气南下导致寒潮爆发;500 hPa冷舌温度均低于−48 ℃,冷高压中心强度均高于1075 hPa。前期回暖程度与24 h或48 h最强降温幅度具有正相关关系;当降温主要取决于冷平流时,近地面冷平流强度乘以影响时间可粗略估计寒潮爆发后的最强降温幅度。寒潮大风开始于地面气压显著增强的阶段,气压最强时大风也最强;当宜阳、宝丰与延安气压差分别达9.5 hPa和12 hPa时,豫西出现8级以上大风的概率极高。 相似文献
999.
利用富顺县国家气象观测站1991~2020年气象资料,统计确定富顺县柑橘生长发育的基本气象指标,分析富顺县柑橘种植的气候适宜性和主要气象灾害。结果表明:富顺县年平均气温常年在18~19 ℃之间,年总降水量常年在800~1100 mm之间,年总日照时数常年在900~1300 h之间,气候条件总体适宜柑橘种植;影响富顺县柑橘种植的主要气象灾害为干旱和高温。 相似文献
1000.
针对2021年四川盆地一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对CMA_GFS、EC、SWC_WARM、SWC_WARR和EC集合预报高分辨率预报产品,用SAL方法进行检验对比。结果表明:EC集合预报对降水落区的结构把握最好,CMA_GFS预报的降水强度和实况观测最为接近,各个模式的位置预报误差都较小,其中SWC_WARM预报的降水落区位置最准确;TS评分与SAL检验结果有一定的联系,SAL单方面预报优势不能对应高TS评分,而三方面比较均衡时,TS评分较高;EC和CMA_GFS在结构、强度、位置的预报上有相对较好的稳定性,总体预报较为稳定,但08时起报的误差更小;而SWC_WARR三方面的预报随着时间临近预报误差越来越小,可为预报提供一定的参考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