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86篇
  免费   424篇
  国内免费   537篇
测绘学   275篇
大气科学   286篇
地球物理   337篇
地质学   1092篇
海洋学   302篇
天文学   47篇
综合类   190篇
自然地理   218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114篇
  2021年   173篇
  2020年   107篇
  2019年   124篇
  2018年   133篇
  2017年   136篇
  2016年   114篇
  2015年   113篇
  2014年   138篇
  2013年   128篇
  2012年   139篇
  2011年   143篇
  2010年   133篇
  2009年   97篇
  2008年   104篇
  2007年   134篇
  2006年   78篇
  2005年   64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68篇
  2001年   86篇
  2000年   55篇
  1999年   47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新疆戈壁地区近地面大气折射率结构常数观测对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大口径闪烁仪和QHTP-2型温度脉动仪对新疆戈壁地区近地面大气折射率结构常数进行对比观测。结果表明:两种仪器测量所得大气折射率结构常数具有较好的相关性,皮尔森相关系数达0.68。大口径闪烁仪所测结果符合新疆戈壁地区近地面大气湍流强度日变化特征,与温度脉动仪测量结果随时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两种仪器测量结果在数量级上存在的差异,可能是由测量原理、测量高度、大气稳定状态等因素造成的。  相似文献   
992.
基于遥感和BP人工神经网络的城乡气象站点划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热岛是城市环境和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气象观测资料研究城市热岛的影响一般采用城市和乡村气象站的同步实测气温,并计算其平均气温差,因此,城乡气象站点划分的准确性,将直接影响城市热岛研究的科学性。鉴于以行政单元统计人口为依据的划分方式未考虑人口在行政单元内的实际空间分布,本文以安徽省为例,利用从遥感影像上提取的土地利用信息,采用BP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建立站点缓冲区内土地利用类型比例的城乡站点划分模型,并利用空间化后的人口格网数据对该模型的精度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有效地建立了气象站点周边缓冲区内的土地利用类型比例与城乡站点类型之间的定量关系,避免直接采用行政单元统计人口数据的不足,客观地模拟了缓冲区内土地利用对气象站点的综合作用,科学地划分出城市和乡村气象站点,为城市热岛研究提供科学、可靠的数据保障,并可用于大区域研究。另外,本文利用划分出的乡村站点建立背景温度场,得出2000年安徽省各城市站点平均热岛强度为0.4℃。  相似文献   
993.
通过电位滴定研究了从洞庭湖沉积物中分离得到的腐殖酸(HA)的酸碱性和配位性,采用修正格兰函数进行了数据拟合。表征了六类可滴官能团含量和分布,pKa数值在2.35~10.50之间,羧基占可电离中心总数的62%,利用铜离子选择电极和汞齐电极(Pb、Cd和Zn)研究了腐殖酸与Cu^2+、Pb^2+、Cd^2+和Zn^2+配位性质,借助Scatchard方法对数据进行了处理,显示铜和铅为二配体,镉和锌为单配体。平均稳定常数顺序为:logKHA-Pb〉logKHA-Cd〉logKHAtZn,配位能力顺序为:Pb〉Cu〉Cd≈Zn。  相似文献   
994.
探地雷达的发展历程及其前景探讨   总被引:9,自引:7,他引:2  
在总结近年来众多探地雷达研究者成果基础上,概述了探地雷达在仪器设备研制、数据处理及解释、应用范围这三方面的发展历程.指出了当前雷达设备研制所存在的问题、数据处理及解释技术的不足之处.并针对探地雷达以后的发展方向作了预测.希望通过此文能使读者对探地雷达有一个更深刻的了解,也希望本文对探地雷达工作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95.
天津市地震前兆台站综合评比及软件研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地震局、天津市地震局高度重视前兆台网运行管理工作,介绍天津市地震局前兆台站综合评比工作,及综合评比软件的功能特点、表结构设计、综合得分统计原则等.这项工作的开展,有效提高了前兆台网运行管理水平,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96.
Using the monthly mean NCEP/NCAR reanalysis and NOAA Extended Reconstructe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datasets, strong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SST anomalies in the North Pacific and calculated three-dimensional Eliassen–Palm vertical fluxes are indicated in December 1958–1976 and 1992–2006. These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s of the SST anomalies and the penetration of planetary waves into the stratosphere are much less during the decadal sub-period 1976–1992 in the positive phase of the 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 (PDO) and the decadal cold SST anomalies in the North Pacific. Interannual variations of the polar jet in the lower stratosphere in January are strongly associated with SST anomalies in the Aleutian Low region in December for the years with positive PDO index. This sub-period corresponds well with that of the violation of the Holton–Tan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quatorial Quasi-Beinnial Oscillation (QBO) and the stratospheric circulation in the extra-tropics. It is shown that interannual and interdecadal variations of stratospheric dynamics, including stratospheric warming occurrences in January, depend strongly on changes of the upward propagation of planetary waves from the troposphere to the stratosphere over North Eurasia in preceding December. These findings give evidences of a large impact of the decadal SST variations in the North Pacific on wave activity in early winter due to changes of thermal excitation of planetary waves during distinct decadal periods. Possible causes of the decadal violation of the Holton–Tan relationship, its relation to the PDO and an influence of the 11-year solar cycle on the stratosphere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997.
层间错动带的强度参数取值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权  冯夏庭  周辉  赵阳  徐鼎平  黄可  江亚丽 《岩土力学》2011,32(11):3379-3386
为获得高应力下具有剪切错动历史、延展规模大、组合结构和矿物构成多元化等特点的白鹤滩层间错动带强度值(黏聚力和内摩擦角),首先介绍了6种错动带试验研究,包括针对错动带泥化软层的环剪试验、高压直剪试验和三轴压缩试验,以及针对错动带复合体的直剪试验、三轴压缩试验和现场试验。综合分析不同试验对象和不同试验条件下获得的错动带强度值,归纳出了错动带黏聚力和内摩擦角与试验方式、加载的法向应力大小、试样特点及含水率之间的关系,并发现白鹤滩错动带强度特性具有典型的组合体结构效应、弱胶结效应、围压效应、水软化效应。在此基础上,提出“原状错动带强度”和“扰动错动带强度”两个概念,并进一步讨论了白鹤滩厂址区原状的和扰动的层间错动带强度参数取值问题。其研究结果可为白鹤滩地下洞室群的安全设计和深部地下工程中同类泥化夹层的力学参数取值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8.
华北克拉通北缘及邻区印支期岩浆活动与钼和金成矿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华北克拉通北缘及邻区19处钼矿床和5处金矿床的产出环境、形成时代和成矿机理及其与印支期侵入岩的关系进行了讨论。尽管各个矿床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但是它们大都在前寒武纪或早古生代地层中产出,并且与印支期侵入岩具有密切的时空分布关系。印支期钼矿床的形成作用可以从早三叠世一直持续到晚三叠世,大规模成矿作用高峰期为230~220 Ma。相比之下,金矿床的形成时间明显早于钼矿床,同位素年龄数据集中分布在245~239 Ma。研究结果表明,自早三叠世开始,华北克拉通北缘及邻区曾发生过多期大规模伸展构造作用,并且形成若干条近东西向展布的裂陷带。张裂构造作用所诱发的富碱性岩浆作用及相关流体活动为钼或金矿床的形成提供了动力和物质来源,因此,印支期侵入岩发育区是寻找隐伏钼或金矿床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999.
渗透系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岩体内部裂隙发育程度、节理开度及卸荷程度,因此常作为岩体卸荷带划分的定量指标之一。但由于卸荷岩体的非线性特征,以及卸荷带研究方法和工程背景条件等方面的差异,各家划分卸荷带时所采用的渗透系数界限标准各有不同。本文从工程实例出发,通过对定性划分的各卸荷分带内对应钻孔段渗透系数的统计分析,以其统计平均值作为岩体卸荷分带的界线标准。实际应用表明,渗透系数作为卸荷带划分依据具有一定的优势,按渗透系数划分的卸荷带深度与其他方法综合确定的卸荷带深度基本接近。  相似文献   
1000.
随着道路曲率的作用逐渐被认识,道路曲率引入导航地图,成为实现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AS)的重要途径,也是未来导航地图的发展趋势之一。曲率依附于曲线存在,难以直接引入基于拓扑模型的导航地图。为了避免模型转换带来的巨大工作量和不确定性,本文尝试了拓扑模型下道路曲率引入的研究。首先在现有导航地图道路数据基础上,使用了完全曲线拟合与组合线型拟合两种方法计算曲率;然后结合两种计算方法对应的曲率存在形式,探索了在拓扑模型下的道路曲率引入方式,分别是引入点、引入线和引入多线;最后使用导航地图道路数据进行曲率计算和曲率引入的试验。结果表明,本文的方法具有可行性,为今后大数据量的导航地图道路曲率引入打下了铺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