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2篇
  免费   358篇
  国内免费   544篇
测绘学   252篇
大气科学   236篇
地球物理   241篇
地质学   1081篇
海洋学   207篇
天文学   16篇
综合类   115篇
自然地理   216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96篇
  2021年   143篇
  2020年   106篇
  2019年   129篇
  2018年   84篇
  2017年   97篇
  2016年   92篇
  2015年   97篇
  2014年   85篇
  2013年   117篇
  2012年   105篇
  2011年   123篇
  2010年   141篇
  2009年   126篇
  2008年   119篇
  2007年   132篇
  2006年   109篇
  2005年   88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73篇
  2000年   52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91.
运用石油地质综合方法,结合现代测试技术、测井技术,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区域资料与单井资料相结合,在对岩石学、粒度、岩心沉积相标志及测井曲线等进行详细研究的基础上,对子北油田涧峪岔油区三叠系长6油层组各小层沉积微相及其分布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长6油层组储层均属于三角洲平原沉积,发育分流河道和分流间湾两种主要的沉积微相。砂体展布受北东—南西走向的分流河道控制,自长62至长61,主砂体走向及分布位置有一定的继承性。分流河道砂体对本地区油气聚集有重要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992.
通过岩溶作用碳循环原理的阐释,依据浙江省碳酸盐岩岩石参数,估算了浙江省碳酸盐岩库,计算结果表明全省碳储量为5.45×10~(12)t;岩溶作用产生的的碳汇量较大,全省碳酸盐岩出露区每年从大气中回收的CO_2为4.55~13.55×10~(10)g/a,固碳量为1.24~3.69×10~4t/a。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地质岩溶碳库调查研究的建议。  相似文献   
993.
利用MODIS数据可见光波段、近红外波段和中红外波段,获得提取地表温度所需要的2个基本参数:地表比辐射率和大气透过率;然后对热红外波段b31、b32运用劈窗算法提取出陕北地区地表温度;并利用两种不同经验公式参数得出的结果与相应位置气象观测站观测的卫星过境时刻的地表气温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劈窗算法简化模式能获得较准确的地表温度,符合陕北地区的实际地表状况,印证了应用该简化模式可以在大范围内快速实时监测地表温度.  相似文献   
994.
东秦岭地区是全球最大的钼成矿带,也是我国最重要的钼矿集区。大石沟矿床是东秦岭地区最为典型的碳酸岩型钼矿床之一。该矿床主体发育钼矿化,并伴生有一定规模的铀、稀土、铅等多金属矿化。前人对该矿床中钼和稀土矿化关注较多,但对铀矿化的报道甚少。鉴于此,本文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采集典型的铀矿化样品,综合利用TIMA、扫描电镜、电子探针和LA- ICP- MS等测试方法,对矿床内发育的铀矿化开展了详细的矿相学、矿物化学和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大石沟矿床中铀矿化的主要含铀矿物为钛铀矿、晶质铀矿和铌钛铀矿。晶质铀矿多呈半自形—他形粒状展布,具有高Y、Ce和低Si、Ti、Na、Mg的地球化学组成。晶质铀矿的U/Th、ΣREE、LREE/HREE等参数表明其为岩浆成因,形成于高温高盐度、相对还原环境。晶质铀矿EPMA U- Th- PbTotal化学定年与LA- ICP- MS 原位U- Pb定年,结果显示铀矿化年龄为~223 Ma,即晚三叠世,表明大石沟碳酸岩中铀矿化形成于秦岭造山带印支期造山后伸展环境。综合前人和本文研究后认为,大石沟矿床中铀矿化年龄与秦岭造山带内碳酸岩型钼矿床的主体形成时代一致,为同时期岩浆活动的产物,可能形成于同一地质事件。  相似文献   
995.
在拉萨地体中南部南木林地区发现了侵入于晚古生代盆地中的闪长岩脉,并对其开展了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和全岩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以探讨其岩石成因和构造背景。野外地质调查和岩石学研究表明,闪长岩脉以岩枝或岩株状顺层侵入于晚古生代地层中,以闪长岩、石英闪长岩和辉石闪长岩为主。LA-ICP-MS锆石U-Pb测年获得58.31±0.39 Ma、60.53±0.96 Ma、61.75±0.44 Ma、65.02±0.31 Ma和68.71±0.92 Ma五组年代学数据,显示其为晚白垩世晚期到古新世岩浆活动的产物。岩石具有较低含量的SiO2(49.58%~55.61%),较高含量的Al2O3(16.56%~17.38%)、MgO(3.09%~5.48%)和Mg#值(45~55),属于高钾钙碱性—钾玄质系列准铝质岩石。稀土元素标准化配分型式呈右倾式,稀土元素总含量低,轻重稀土分异中等,具有微弱的Eu异常(δEu=0.85~0.95),微量元素蛛网图显示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K)和轻稀土元素,亏损高场...  相似文献   
996.
2009年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抬原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志明  桂海林  王小光 《气象》2013,39(1):46-56
利用数值模式再分析数据和常规观测资料,分析研究2009年6-8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连续5次北抬至偏北位置,且异常稳定维持,造成江淮流域干旱少雨(空梅)之缘由.通过合成、相关等分析方法探讨西风带、副热带、热带主要大气环流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并利用全型涡度方程探讨副高北抬和强度维持的主要机制.结果表明:(1)西风带波动的传播与副高变化关系密切,西太平洋副高的北抬过程起始于中段副高(140°~160°E)强度加强;(2)副高北抬之前孟加拉湾东部有明显的对流活动,对于副高的北抬和加强有一定的指示意义,而副高南侧的对流活动与副高北抬之间是一种伴随关系;(3)涡度场变化分析可知,副高北抬的关键因素是中高纬度槽脊变化引起的东亚沿海负涡度的增加.  相似文献   
997.
为了科学辨别易混淆文物的材质,以蓝绿色和蓝紫色宝玉石文物为例,利用外束质子激发X射线荧光、便携式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激光拉曼光谱和X射线衍射分析等现代无损科技手段,从安徽蚌埠双墩一号春秋墓、河南洛阳烧沟东汉墓和新疆和田皮山古城唐代墓葬中甄别与鉴定出被误认为是绿松石和琉璃(玻璃)器的天河石串珠和青金石耳?及青金石管饰。简要阐述了这两种彩色宝玉石的矿物学特征及应用历史。这三件彩色宝玉石文物的发现,丰富了中国宝玉石史的研究内容,拓宽了对我国古代先民开采、引进及应用宝玉石的认识。  相似文献   
998.
大明山钨矿床是一个与岩浆活动有关的多金属矿床。为确定钨矿床的成矿时代,对钨矿床中的白云母进行40Ar/39Ar快中子活化测年,获得白云母坪年龄为(97.10±0.86)Ma,相应的等时线年龄和反等时线年龄分别为(96.6±1.7)Ma和(96.5±1.1)Ma。结果表明,钨矿矿化年龄为97Ma,为燕山晚期本区成岩成矿活动的产物。该成果为进一步认识大明山钨矿的成因机制和成矿动力学背景提供了新的年代学证据。  相似文献   
999.
川中东北部须家河组与珍珠冲段地层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地震反射终端研究,认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J2x)与下侏罗统(J1z)的分界面为一层序界面(T3x被界面截削,J1z沿界面上超);因此可依据LUNA法则予以确定。LUNA认为,层序边界不整合可依据可容空间生成速率突变的岩层几何形态来识别,表现在古河道规模和河道砂岩的叠置方式,而拼合砂岩体底面乃是层序界面(SB)之所在...  相似文献   
1000.
朱江  张招崇  侯通  康健丽 《岩石学报》2011,27(9):2743-2751
在20世纪90年代,有学者认为峨眉山大火成岩省(Emeishan Large Igneous Province, ELIP)大规模火山活动与二叠-三叠系之交(Permian-Triassic Boundary, P-TB)的生物大灭绝事件在时间上有耦合关系,随后的40Ar/39Ar同位素测年结果也显示峨眉山大火成岩省是晚二叠世形成的。但是,近些年大量的SHRIMP U-Pb测年结果表明,ELIP大规模火山喷发约在~260Ma;因此有研究认为,ELIP火山活动与中二叠世瓜德卢普期末(end-Guadalupian)的生物灭绝事件在时间上联系更加紧密。至于P-T界线生物大灭绝,现在多数学者认为是,由于西伯利亚大火成岩省火山强烈活动释放大量气体和火山灰所造成环境变化引起的。最近,我们在ELIP东部的贵州盘县峨眉山玄武岩系剖面中发现顶部发育厚度达近百米的凝灰岩层,其LA-ICP-MS U-Pb法测年结果为251.0±1.0Ma,与浙江煤山剖面中二叠系-三叠系边界处黏土层或火山灰层的锆石U-Pb年龄接近。因此,峨眉山玄武岩喷发结束的时间应该在P-T边界,与西伯利亚大火成岩省的主体喷发时间一致。新的测年结果暗示了ELIP火山活动与地球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生物灭绝事件(P-T边界)可能存在着成因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