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35篇
  免费   2478篇
  国内免费   3583篇
测绘学   1657篇
大气科学   1446篇
地球物理   1790篇
地质学   6406篇
海洋学   2033篇
天文学   183篇
综合类   865篇
自然地理   1216篇
  2024年   50篇
  2023年   215篇
  2022年   530篇
  2021年   738篇
  2020年   637篇
  2019年   601篇
  2018年   618篇
  2017年   545篇
  2016年   604篇
  2015年   711篇
  2014年   668篇
  2013年   832篇
  2012年   856篇
  2011年   878篇
  2010年   855篇
  2009年   844篇
  2008年   845篇
  2007年   739篇
  2006年   723篇
  2005年   631篇
  2004年   527篇
  2003年   391篇
  2002年   334篇
  2001年   360篇
  2000年   284篇
  1999年   160篇
  1998年   65篇
  1997年   74篇
  1996年   54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32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6篇
  1976年   2篇
  1963年   3篇
  1957年   2篇
  195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981.
利用多波段联合观测数据,综合分析研究了一个发生于2007年5月23日的日冕物质抛射(Coronal Mass Ejection,CME)爆发事件的起源和初始阶段的物理演化过程.该CME起源于活动区10956内的一个并没有严格地位于活动区极性反转线上的U形活动区暗条,该暗条首先被扰动,然后从中间部分开始缓慢上升.在暗条上升运动过程中,从极紫外和软X射线像上可观测到位于暗条上方的日冕磁环也在不断地上升并且有持续向外的扩张运动.最终,这些冕环和暗条一起爆发并伴随着一个位于暗条断开位置附近的日冕暗化区域的形成.这一爆发过程还伴随着一个静止轨道业务卫星(GeostationaryOperational Environmental Satellites,GOES)软X射线流量级别为B5.3的亚耀斑发生,该光斑显示出与CME之间具有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紧密联系.与CME的"标准"磁流绳模型一致,这些太阳表面活动可以看作是CME的初始演化阶段在日面上的表现信号,并且该CME的亮前锋可能是由预先存在于暗条上方的冕环体系直接演化而来.另外,文中还讨论了与该事件相关的暗条爆发、耀斑、冕环扩张和消失以及日冕暗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82.
棘皮动物(echinoderms)是海洋生境中所特有的无脊椎动物重要类群,本文全面比较分析了棘皮动物29个物种的线粒体全基因组。线粒体基因组主编码基因的分析结果显示,海胆纲Echinoidea和海参纲Holothuroidea物种的基因排列完全相同;海星纲Asteroidea物种之间的基因排列也完全相同,然而与海胆纲、海参纲相比,存在一个长片段的倒位。海百合纲Crinoidea的栉羽星Phanogenia gracilis和花形羽枝Florometra serratissima主编码基因的基因排列完全相同,地中海海羊齿和海百合Neogymnocrinus richeri与此相比,均存在一个蛋白质编码基因(nad4L)的易位。蛇尾纲Ophiuroidea真蛇尾目Ophiurida的3个科(阳遂足科Amphiuridae、辐蛇尾科Ophiactidae和栉蛇尾科Ophiocomidae)主编码基因的基因排列完全相同,而同属于真蛇尾目,另外一个科(真蛇尾科Ophiuridae)的白色真蛇尾Ophiura albida和灰色真蛇尾Ophiura lutkeni,与同目的前3个科相比,存在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nad1、nad2和cob)的倒位。蛇尾纲蔓蛇尾目Euryalida的海盘Astrospartus mediterraneus,与真蛇尾目5个线粒体基因组相比,存在主编码基因的重排。棘皮动物线粒体单基因的变异位点特征显示,nad5、nad4和nad2基因是理想的分子标记基因。基于29个线粒体基因组的氨基酸序列,通过两种方法(邻接法和最大似然法)所构建系统发生树的拓扑结构完全一致。支持其下分的5个纲(蛇尾纲、海参纲、海胆纲、海星纲和海百合纲)均为单系群。线粒体基因组的数据支持棘皮动物动物在纲层次的亲缘关系为:(((海胆纲+海星纲)+海参纲)+蛇尾纲)+海百合纲,海百合纲作为棘皮动物中最为古老的类群,位于系统发生树的根部。基于线粒体基因组构建的系统发生树,支持所有的科均为单系群;综合系统发生树及主编码基因的基因重排分析,均支持真蛇尾目并非单系发生,真蛇尾目的有效性还值得今后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83.
根据2011年4月、5月与6月对浙江南部沿岸产卵场进行的共3个航次的调查资料,对该海域的鱼卵、仔稚鱼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共发现鱼卵、仔稚鱼72个种类,分别隶属11目38科48属。其中鱼卵29种,分别隶属6目18科24属;仔稚鱼55种,分别隶属10目29科40属。4—6月仔稚鱼数量呈逐月递减的趋势,而鱼卵数量6月最多,5月最少。鱼卵优势种4月以斑鰶、棱鱚、小黄鱼与蓝点马鲛为主,5月以斑鰶、鳀、龙头鱼、银鲳、蓝点马鲛与石首鱼科为主,6月以鳀、龙头鱼、多鳞鱚与鲱科鱼类为主;仔稚鱼优势种4月以虾虎鱼类、褐菖鲉与平鲉科为主,5月以鳀、虾虎鱼类、棱鱚、斑鰶与长鳍篮子鱼为主,6月以鳀与虾虎鱼类为主。斑鰶、鲳鱼、小黄鱼、棱鱚、蓝点马鲛与褐菖鲉的产卵盛期为4月,而鳀与龙头鱼的产卵盛期为6月。  相似文献   
984.
中国近年来先后在南海北部和祁连山南缘青海省天峻县永久冻土带中发现天然气水合物,这是一种新能源,它将对中国能源结构的调整和能源紧张的缓解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天然气水合物开采安全是个大问题,已经引起了国际上专家们的极大关注。俄罗斯南方国立技术大学地球物理、探矿工程和石油钻采教研室开发出来的天然气水合物开发安全检测技术和方法,可以准确确定出射孔部位的位置、检查射孔部位是否阻塞和如何解阻等关键技术,对天然气水合物开采安全提供了技术支撑,对此应该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985.
韩博  蒋国盛  陆洪智  范勇 《探矿工程》2010,37(11):76-79
目前,对宇宙中生命迹象的探索是世界各国所关注的最重要的目标之一。美国宇航局研制了由超声波或者声波驱动器驱动的一系列超声波/声波钻头/取心器(USDC),用来进行空间探测并提取岩石、冰与土壤样品,以及进行原位分析。此设备在声波频率下,超声波压电驱动器驱动中间的自由质量块进而冲击钻头来进行采样。目前所制造的超声波钻头/取心器(USDC)装置能够取出岩心和岩屑,在未来的行星探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优点。主要介绍USDC的优点、各装置的结构及其性能特点,以供我国月球探测工程及未来深空探测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986.
川北若尔盖高原表土孢粉的特征及其与现代植被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若尔盖高原不同植被带34个表土样的孢粉分析,研究了各植被带的表土孢粉组合与现代植被的关系。结果显示:表土孢粉组合基本上能够反映出现代植被的整体特征,与现代植被带在空间分布、建群种和优势种属方面基本相同,但不完全等于植被组成,影响其差异的原因可能是人类活动、孢粉保存、孢粉产量、外来孢粉和孢粉鉴定。表土花粉的代表性因种属的不同而各有差异。乔木花粉中,松属具有超代表性,云杉属代表性较好,而桦木属不具有超代表性;草本花粉中,菊科具较好的代表性,蒿属和藜科等具代表性,而禾本科和莎草科具低代表性;蕨类孢子具等代表性。  相似文献   
987.
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依据2006年全球变化人类行为计划(IHDP)第六届开放会议精神,参考前人有关生态环境评价框架和指标组合研究,建立了适合北方农牧交错地带特点的区域适应能力评价模型(PSR-RAD),并对模型的构建思想、参数意义和评价指标的具体计算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全球变化区域响应研究提供参考。针对北方农牧交错地带的实际情况,PSRRAD模型将第四纪地质地貌与现代生态环境研究整合,提出第四纪地质脆弱指数概念,在生态环境胁迫分析中,提出衡量农牧交错地带农牧业环境胁迫程度的地农牧业生产量指数的概念,使生态环境先天与后天胁迫因子、自然与人文因子得以客观体现,对生态环境脆弱性研究的时间和空间尺度均有所拓展。  相似文献   
988.
蒋国才 《贵州地质》2010,27(1):79-80,78
根据《数字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和质量评定》(GB/T 18316—20010),探索利用数字地形测图成果的野外检查数据与提取地形图数据进行自动计算、分析比较、统计制表的精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89.
煤层瓦斯卸压抽放动态过程的气-固耦合模型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根据瓦斯渗流与煤体变形的基本理论,引入煤体孔隙变形与透气性演化的耦合作用方程,建立了考虑煤层吸附、解吸作用的含瓦斯煤岩固-气耦合作用模型。应用该模型模拟研究了不同压力影响下瓦斯抽放过程中煤层透气性的演化和抽放孔周围瓦斯压力的变化规律,其结果对于深入理解瓦斯抽放作用机制并采取相应的瓦斯预防和控制措施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90.
东营凹陷南斜坡沙四下亚段—孔店组为一套紫红色或红色碎屑岩沉积,本身不具备生烃能力,因此对该层段原油成因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系统分析17个油砂和5个原油样品的生物标志物组合特征的基础上,将该区原油划分为4种成因类型。Ⅰ类原油分布于平方王地区和博兴洼陷,Pr/Ph0.8,Ph/nC180.6,伽马蜡烷含量极低,4-甲基甾烷、重排甾烷含量相对高,Ts/Tm、藿烷/甾烷值相对高,可能来源于一套淡水湖相环境下形成的、富含粘土矿物的泥岩。Ⅱ类原油分布于纯化—乐安构造带、陈官庄构造带,Pr/Ph0.6,Ph/nC182,伽马蜡烷含量高,4-甲基甾烷、重排甾烷含量低,Ts/Tm和藿烷/甾烷值低,可能与一套盐湖相泥岩或灰质泥岩有成因关系。Ⅲ类原油分布于青城北缓坡构造带,检测出25-降藿烷系列,伽马蜡烷含量介于Ⅰ类和Ⅱ类之间,可能为早期充注的Ⅱ类原油遭受生物降解后和晚期充注的Ⅰ类原油形成的混源油,且以晚期充注为主。Ⅳ类原油分布于王家岗地区孔店组,具有C29甾烷绝对优势和高含量的伽马蜡烷,推断为Ⅱ类原油和一种来源于浅湖—沼泽相的原油形成的混源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