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35篇
  免费   1465篇
  国内免费   2067篇
测绘学   834篇
大气科学   1022篇
地球物理   1300篇
地质学   3603篇
海洋学   935篇
天文学   61篇
综合类   528篇
自然地理   784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123篇
  2022年   353篇
  2021年   412篇
  2020年   369篇
  2019年   393篇
  2018年   349篇
  2017年   383篇
  2016年   382篇
  2015年   460篇
  2014年   377篇
  2013年   462篇
  2012年   470篇
  2011年   441篇
  2010年   483篇
  2009年   477篇
  2008年   434篇
  2007年   438篇
  2006年   430篇
  2005年   330篇
  2004年   265篇
  2003年   221篇
  2002年   220篇
  2001年   191篇
  2000年   159篇
  1999年   112篇
  1998年   61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4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为了揭示黑龙江哈尔滨白渔泡国家湿地公园沼泽、林地和农田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的差异,于2018年7月25日~8月2日,在湿地公园内,在天然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沼泽、林地、旱田和水田中设置采样地,采集不同深度(0~10 cm、10~20 cm和20~30 cm)的土壤样品,测定土壤样品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指标。研究结果表明,白渔泡国家湿地公园不同采样地土壤指标存在差异;与天然芦苇沼泽土壤相比,其它采样地土壤的含水量明显偏低,土壤全氮、全磷、碱解氮和有机质含量都明显偏小,水田土壤速效磷含量偏大;天然芦苇沼泽土壤脲酶、硝酸还原酶、纤维素酶、蛋白酶和β-葡萄糖苷酶活性都高于林地和农田土壤,水田0~10 cm和10~20 cm深度土壤的硝酸还原酶活性显著高于旱田和林地;与天然芦苇沼泽土壤相比,旱田土壤小于0.25 mm的小团聚体含量偏大,而其它采样地土壤的各粒级团聚体的比例变化较小,水田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比天然芦苇沼泽和旱田土壤低。  相似文献   
12.
西藏林周县是我国大骨节病(KBD)患病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本文将林周县作为研究区,通过使用地理探测器(GeoDetector)量化分析KBD患病率风险因子的影响,并使用环境化学方法验证空间分析结果。通过对10个潜在影响因子的分析以及对当地KBD患病村和非患病村的土壤-水-粮食-人这一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环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1)林周县KBD由一组多重且交互作用的环境影响因子共同作用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控制因子是地层因子;(2)所有环境介质(土壤、水、谷物)及人体组织中的硒元素浓度在KBD患病区均低于非患病区;(3)当地居民对硒和铬的摄入严重不足,尤其是KBD患病村中居民硒元素平均日摄入量(ADD)大约仅为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的成人基本摄入量下限的4%;(4)我们推测,当地居民患病主要是由于地层这一影响因子,这是由于通过生态系统的迁移转化导致当地人口严重硒缺乏,最终导致地方性生物地球化学硒缺乏。  相似文献   
13.
西秦岭温泉花岗岩体岩石学特征及岩浆混合标志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9  
温泉花岗岩体由酸性端元的寄主岩石和暗色微细粒镁铁质包体群及基性岩墙群组成。无岩浆混合作用或岩浆混合作用较弱区段,寄主岩石以似斑状二长花岗岩为主.显示正常的花岗岩结构构造岩浆混合作用强烈区段。岩石的异常结构构造十分发育.矿物之间自形程度差异显著.常见包晶反应、包含结构、交代边、熔蚀边、交代蚕食的港湾状结构构造及交代缝合线、矿物镶边、斜长石异常环带和矿物残留等,多见指示岩浆混合的标志性矿物针状磷灰石。暗色微粒包体中多见寄主二长花岗岩中的捕掳晶。包体的形态、结构构造以及与寄主岩石强烈地成分交换等均是岩浆混合作用的标志。  相似文献   
14.
GPS实时动态定位(RTK)技术在测绘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分析RTK工作原理及其优缺点的基础上,对在施工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类和归纳,提出了解决方案,并对RTK技术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目的是提高RTK测量成果精度,使RTK技术更好的推广应用,满足三维和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技术要求,提高作业速度,减轻测量人员劳动强度。  相似文献   
15.
结合ArcGIS Model Builder 工具,介绍空间处理建模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建模流程,并利用该工具定义空间数据转换处理流程模型,实现CAD数据、Excel属性数据到ArcGIS空间数据转换处理.  相似文献   
16.
网络时代的到来,对传统企业的组织结构、运作模式、管理方法均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传统的企业组织结构是适应大工业生产而形成的等级组织结构形式,它有很大的局限性;电子商务企业的组织结构是适应网络社会而形成扁平化、双向多对多、以信息为基础的新型组织结构形式。电子商务企业以其组织结构扁平化和中空化,决策分散化,运作虚拟化,灵活高效为特点,它将成为传统企业在电子商务发展阶段变革的方向和目标。  相似文献   
17.
采用PCR技术对2种亚洲龙鱼的mtDNAD_Loop全序列进行扩增和测序,序列结构分析和序列同源性比对结果表明,2种亚洲龙鱼的mtDNAD_Loop在靠近5’端有3个终止相关序列TAS(Ⅰ、Ⅱ、Ⅲ),靠近D_Loop的3’端有4个保守区域CSB1、CSB2、CSB3、CSB-D。在终止相关序列和保守区域之间是连续重复区域。经DNASP4.0软件分析,全序列中检测出多态位点数(S)为26,其中有17个转换,核苷酸多样性(Pi)为0.013,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为17.333。  相似文献   
18.
较详细地研究了无规取向、无吸收椭球体粒子的T-矩阵收敛问题。首先,简要概括了nmax的3种收敛方案和它们的基本特性。然后,应用1993年提出的数学收敛方法(M-方法)和1998年提出和物理收敛方法(P-方法)研究收敛问题。结果表明椭球粒子收敛精度对粒子的尺度参数,纵横比以及椭球体的种类(例如,长/扁椭球)有很强的依赖性。当粒子的尺度参数不太大时,甚至在极端纵横比的条件下,P-收敛方案优于M-收敛方案。  相似文献   
19.
关于非球形粒子光散射的T-矩阵数值计算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介绍了无规取向轴对称非球形粒子光散射的T-矩阵数值方法。然后,进一步研究了T-矩阵计算的收敛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关于无规取向无吸收非线形散射物体的物理收敛方法,我们研究了椭球粒子的收敛问题,结果表明我们的数值方法和T-矩阵计算程序是有效的, 收敛精度与粒子的尺度和形状有很强的依赖性,在一定的条件下,我们的物理收敛速度优于NASA Mishchenko的数学收敛速序。  相似文献   
20.
An improved approach is given for deriving the physical parameters of a molecular cloud by its NH3 rotation-inversion hyperfine spectra. The optical depth τ0(1, 1) of NH3 (1,1) is obtained by considering the blending effect of the magnetic hyperfine spectral lines, the (1-1) excitation temperature Tex (1, 1) is calculated by a two level model,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collision rate and the thermalization of the (1, 1) inversion lines are discussed, the rotation temperature TR ( 2, 1) between the NH3 levels (2, 2) and (1, 1) and the column density N( 1, 1) of the NH3 (1, 1) inversion level are derived, the results of the total column density from different assumptions for the abundance ratio of ortho-NH3 and para-NH3 are also discussed.

This approach is used for the molecular cloud NGC 2023 by using the relevant observed data and its optical depth and other physical parameters are obtain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