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22篇
  免费   316篇
  国内免费   509篇
测绘学   95篇
大气科学   274篇
地球物理   483篇
地质学   1095篇
海洋学   227篇
天文学   92篇
综合类   270篇
自然地理   21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85篇
  2021年   122篇
  2020年   91篇
  2019年   84篇
  2018年   124篇
  2017年   104篇
  2016年   122篇
  2015年   114篇
  2014年   142篇
  2013年   107篇
  2012年   110篇
  2011年   130篇
  2010年   143篇
  2009年   122篇
  2008年   90篇
  2007年   94篇
  2006年   91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55篇
  1999年   76篇
  1998年   69篇
  1997年   57篇
  1996年   41篇
  1995年   53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5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991.
马斯克林高压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历史天气图和NCEP再分析资料,普查了1980~2002年出现在华北平原地区的回流天气过程.依据500 hPa环流形势,对华北平原的回流天气形势分为两种:两槽一脊型和高纬低压带型.针对不同的天气分型对产生回流天气的动力条件、水汽来源进行了合成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涡度和散度的垂直分布与一般的降水过程不同,低层存在辐散和反气旋环流;自东北南下经渤海回流到华北平原的空气是比较干的.该文分析结果有助于预报业务人员了解回流天气,提高华北回流天气的预报准确率.  相似文献   
992.
对球面阴阳网格的转换关系、优缺点及边界数据插值交换方法的相关知识进行了较为详细介绍。同时对应用球面阴阳网格的3种数值计算方法进行了回顾总结,包括优化的Schwarz方法、CIP-CSLR平流数值计算方法、多离散矩有限体积法。针对优化的Schwarz方法,从浅水方程组的离散入手,讨论了其在求解球面椭圆型问题的优势;而对CIP-CSLR平流数值计算方法和多离散矩有限体积法,主要从如何在网格单元内构造插值函数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最后对开发全球非静力阴阳网格模式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993.
FY3A/VIRR海面温度业务产品算法改进与质量检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素娟  崔鹏  冉茂农  陆风 《气象科技》2014,42(5):748-752
针对FY3A/VIRR海面温度(SST)业务产品温度偏低的现状,进行误差原因分析,并对SST产品算法进行了如下改进:采用精度优先原则,以尽可能大的SST覆盖度提高SST反演精度;针对业务SST云污染的现状,构建3×3数据块,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SST空间一致性检验;引入气候阈值检验,以进一步剔除异常值。改进后的SST产品,全球日平均SST的覆盖度有所降低,但SST的一致性提高了;算法改进前后全球月平均SST覆盖度基本一致,但改进后云污染的现象得到了抑制。利用分析场日平均OISST对改进后的FY3ASST进行了质量检验,在南北纬70°之间的海域,FY3ASST的全局精度为-0.23±1.74℃,负的偏差说明云和气溶胶的影响仍然存在。改进后的FY3ASST 1.74℃的均方根误差与FY3A VIRR 11μm通道1.6K的定标精度量级相当。  相似文献   
994.
Zheng  Wenbo  Tannant  Dwayne D.  Cui  Xiaojun  Xu  Cong  Hu  Xinli 《Acta Geotechnica》2020,15(2):347-364

Brinell indentation tests were performed on Montney siltstone, and 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discrete element indentation simulations that use the micro-parameters calibrated using compression test data from the same siltstone samples. The simulated proppant indentation into the rock surface can be 15% less than the laboratory measurements. A lower effective particle–particle modulus and thus a lower Young’s modulus are needed in discrete element models for proper simulation of indentation. An equation to find the appropriate value of Young’s modulus for indentation simulation is proposed using Brinell indentation tests including 198 laboratory tests and 32 discrete element simulations. This equation can improve the prediction of Young’s modulus and thus the particle–particle effective modulus for indentation simulations to match the measured force–indentation depth curve in the laboratory. Using the improved micro-parameters, a parametric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rock Young’s modulus and proppant particle size on proppant embedment was performed. An equation to estimate Brinell hardness as a function of Young’s modulus and closure stress was derived. A practical procedure was developed to predict proppant embedment from the estimated hardness. The predictions agree with the laboratory measurements in a case study on the Montney Formation.

  相似文献   
995.
青岛灵山岛下白垩统湖泊风暴沉积与风暴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灵山岛背来石剖面发育了非常典型的湖泊风暴岩和风暴作用。非常典型的丘、洼状构造发育在火山岩底部的砂页岩中。丘状构造呈典型的丘状,规模不一,小者高数厘米,宽数十厘米;大者高2. 4m,宽12. 48m;具有典型的二元结构:底部为灰色或浅灰色的砂砾岩或砂岩;顶部为深灰色 黑色泥岩、页岩或薄层砂岩互层。砂砾岩分选磨圆均很差,砾石主要为片麻岩,直径多在数毫米到3~4cm,呈悬浮式胶结。砾岩底部为凹凸不平的侵蚀面,砾岩向丘状构造两翼变薄甚至尖灭,与下部侵蚀面呈典型的角度交切。丘状构造的上部的细粒层有四个要素:①上凸形态;②丘状交错层理;③下细上粗的二元结构;④底部具侵蚀面。洼状构造也具有典型的洼状,规模也不一,小者高数厘米,宽十余厘米;大者高2. 4m,宽18. 70m,具有下细上粗的(反)二元结构,但底部多为深灰 灰黑色、甚至黑色的泥岩、页岩或夹薄层砂岩,上部多为砂岩、砂砾岩或砾岩。完整的洼状构造也有四个要素:①下凹形态;②或有洼状交错层理;③下细上粗的(反)二元结构;④底部具侵蚀面。丘状构造与洼状构造在空间上相邻共生,但不是同时形成的,一个连续的完整序列是丘状构造形成在先,洼状构造形成在后,其间由一个粒度较细的薄层分隔开(风暴最高水位时的“静”水沉积)。基于实验和丘洼构造参数计算了风暴浪的相关参数。  相似文献   
996.
矽卡岩型钨矿床成矿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李佳黛  李晓峰 《矿床地质》2020,39(2):256-272
钨具有极高的熔点和硬度,是现代生活、工业、国防和高科技领域中不可或缺的基础材料。研究显示,矽卡岩型钨矿是世界钨矿床中最主要的类型,广泛分布于受俯冲影响的环太平洋大陆边缘和与碰撞有关的欧亚大陆内部古大陆边缘,形成时代集中在中生代和古生代。钨在岩浆演化过程中呈现不相容的特征,因此与钨矿化相关的岩浆岩演化程度较高,包括S型、A型以及高分异I型花岗岩。钨具有较高的流体亲和性,使其在熔-流体分异过程中倾向于富集在共存的流体相。钨在热液流体中以氯化物、氟化物和碳酸盐络合物,以及同多钨酸盐和杂多钨酸盐等形式迁移,主要受源岩、围岩成分和流体物化条件等因素影响。矽卡岩型钨矿的成矿作用存在多期次、多阶段演化特征,不同阶段的成矿流体的温度和盐度存在差异。白钨矿是矽卡岩型钨矿中主要的矿石矿物,其沉淀可能受到多种机制的影响,如降温、流体混合、流体沸腾及流体-围岩反应等。文章简要综述了世界矽卡岩型钨矿的时空分布、地质特征和相关成因矿物学研究,并重点总结了钨的成矿岩浆-热液体系特征,钨在岩浆-热液演化过程中的地球化学行为及其迁移和沉淀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文章指出,为了完善矽卡岩型钨矿的成矿和找矿勘查模型,应当加强矽卡岩型钨矿的成矿时代、成矿物质和流体来源以及成矿环境的精细研究。  相似文献   
997.
青岛灵山岛南背来石剖面发育了两层大型不规则砂脉。其主要特征如下:上层大型不规则砂脉呈分散团块状顺黄褐色凝灰质泥岩分布,断续延伸约60 m,宽数米;有17个侵入砂团块。砂团块多呈浅灰色,主要岩性为砂岩、砂砾岩;砂团块直径在1~2 m。砂团块的形态非常复杂,侧向极易尖灭或突然中止。边界与围岩多突变,某些地方与节理发育方向相同。下层大型不规则砂脉浅灰色,主要底部为砂岩、顶部为砂砾岩,呈透镜状顺层产于灰黑色薄层砂泥岩中,均一团块状和边缘含大量泥砾;厚18 m,宽度和高度不详;上层砂脉发育在浅湖中;下层大型不规则砂脉发育在三角洲前缘。与此同时还探讨了上层砂脉的形成的动力学机制,建立了顺层砂脉的形成深度与液化层的深度之间的关系式(h=0.29H)。该公式可以用来预测顺层的侵位深度和寻找砂脉,为含油气盆地砂脉储层预测提供理论依据和新方法。通过流化公式计算获得了形成上层砂脉的流体上侵速度为1.26 m/s。通过本文的论述,进一步为理解灵山岛地区下白垩统的沉积环境和沉积动力学特征提供了新的岩石学证据。  相似文献   
998.
崔春兰 《地质与勘探》2020,56(3):614-626
根据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对大柳塔煤矿活鸡兔井田侏罗系延安组进行层序地层划分,并结合沉积环境分析,研究延安组煤系地层的聚煤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活鸡兔井田侏罗系延安组可以划分出3个长周期基准面旋回,8个中周期基准面旋回,15~18个短周期基准面旋回。长周期基准面旋回对应于陆相坳陷盆地初始沉降、扩张、萎缩过程,其地层组合序列记录了湖水超覆、扩展以及退缩的沉积地质历史。延安组煤层形成于三角洲泛滥平原沼泽及三角洲湖泊沼泽两种沉积模式,其中:5煤、2-2上煤、1-2煤、1-2上煤形成于三角洲泛滥平原沼泽环境,主要位于短、中周期沉积基准面上升半旋回的晚期或下降半旋回的早期,可容纳空间增加与沉积物供给速度较平衡,沉积厚度较大,分布较稳定,但经历了异地搬运,局部冲刷现象明显,为三角洲泛滥平原沼泽沉积模式;而4煤、3-1煤、2-2煤则形成于三角洲湖泊沼泽,主要位于短、中周期基准面下降半旋回,沉积物供给难以满足可容纳空间的增长速度,煤层厚度较薄,分叉、合并现象明显,空间分布不稳定,未经历异地搬运沉积,无冲刷现象发生,为三角洲湖泊沼泽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999.
Wang  Cui  Li  Shengyu  Li  Zhinong  Lei  Jiaqiang  Chen  Jie 《Natural Hazards》2020,103(1):283-298
Natural Hazards - Barriers, which are normally used as highway safety instruments, cause adverse sand deposition damage to pavements along desert highways. To select a suitable barrier type for...  相似文献   
1000.
IODP367/368航次在南海北部深海盆地多个站位发现上中新统厚达数百米的大规模深海浊积岩。采用碎屑锆石U-Pb年龄谱系分析方法对U1500站上中新统浊积砂体进行源汇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U1500站上中新统浊积岩碎屑锆石年龄谱系与其西侧琼东南盆地和北侧珠江口盆地中新世沉积物特征类似。多维排列分析(MDS)结果也显示,该站位样品与珠江口盆地、琼东南盆地沉积物关系密切,表明南海北部深海盆地内厚达数百米的上中新统浊积砂体为南海北部物源和南海西部物源混合堆积形成。南海西部陆源输入物质以浊流搬运的方式,沿中央峡谷从西到东搬运至南海东部深海盆地;南海北部珠江物源以重力流的形式,经南海北部陆坡峡谷搬运至深海盆地中,两种来源的沉积物在深海盆地发生混合沉积,形成U1500站厚达数百米的浊积砂体。南海北部深海盆地厚层浊积砂体物质来源的准确识别,对深刻理解南海新生代盆地的构造演化、沉积物充填过程、物源演变以及古地理特征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