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9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51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56篇
地球物理   141篇
地质学   93篇
海洋学   16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31篇
自然地理   3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通过开发压机PC机的内在功能,编制合理的控制程序,改进了设备的工况,提高了金刚石合成工艺的控制精度。  相似文献   
72.
This paper first presents the force–deformation relationship of a post‐tensioned (PT) steel beam‐to‐column connection constructed with bolted web friction devices (FDs). This paper then describes the test program conducted in the National Center for Research on Earthquake Engineering, Taiwan, on four bolted FDs and four full‐scale PT beam‐to‐column moment connection subassemblies using the FDs. Tests confirm that (1) the hysteretic behavior of four bolted FDs is very stable, (2) the fric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the steel plate and the brass shim is about 0.34, (3) the proposed force–deformation relationships reasonably predict the experimental responses of the PT connections under cyclically increasing deformations up to a beam peak rotation of 0.05 rad, and (4) the decompression moments do not degrade as beam cyclic deformations increase. Copyright © 2007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73.
岩溶型煤矿底板岩体质量分级及其在突水评价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煤层底板突水是威胁岩溶型煤田安全的主要水文地质问题,许多学者曾以多种方式对此进行过研究,但用岩体分级法进行研究的很少。本文参考Bieniawski 的分级方法提出了一套岩体分级方案和主要岩体力学参数的求解方法,并总结出了一套岩体类型与防治水工程投入关系的经验。该方法在皖北矿务局651工作面的应用取得了成功,这一方法对整个岩溶型煤矿底板防治水工作都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4.
位于扬子地块西缘中段的冶勒花岗岩体 ,为钾质过铝质地壳重熔型S型花岗岩。在岩体中获 350± 19Ma的年龄值 ,表明其侵位时代为早石炭世 ,为攀西古裂谷孕育时期的裂前台背斜隆起阶段的产物。这一成果填补了该区早石炭世岩浆活动的空白。  相似文献   
75.
单新建  陈国光  叶洪 《地震地质》2000,22(2):187-194
利用LandsatTM、ERS - 1SAR遥感图像资料 ,结合地质考察、测年资料 ,采用多源数据融合技术 ,运用GIS、正交小波变换、人工神经元网络 ,对图像进行了分类 ,研究了长白山天池火山近代喷发规模及喷发物分布特点 ,为火山灾害评价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6.
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变异及其对我国近海动力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东部陆架海和南海是国防安全的重要门户;位处第二岛链以西的副热带北太平洋既是各国争夺的重要海区,又是我国从近海走向大洋的重要通道.围绕"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变异如何通过黑潮与我国近海动力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这一国际前沿科学问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变异及其对我国近海动力环境的影响"于2007年9月正式立项.该项目不仅有助于拓展和丰富海洋动力学理论,揭示我国近海及邻近大洋动力环境变异机制,提高预测能力,而且也将为维护我国国防安全和海洋权益,为可持续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提供海洋动力环境保障.该项目主要研究内容包括:①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变异和调整机理;②黑潮与我国近海的能量与水体交换过程及机制;③北太平洋副热带环流变异与大气驱动力的耦合效应;④我国近海及邻近大洋动力环境变异的可预测性研究.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为:北太平洋副热带内区环流变异的机理及其对黑潮的影响;黑潮源头变异机理及其对吕宋海峡水交换的影响和黑潮变异机理及其对东部陆架海域动力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77.
通过海阳市城区D级GPS控制网的布设,探讨了GPS控制网的布网方法和要求,阐述了GPS外业观测的质量控制措施,基线处理方法及其精度检验,讨论了已知控制点的选用方法,以及平差中应注意的问题等。  相似文献   
78.
用流动形变观测判定强震危险地点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了形变异常形成的机理,认为形变异常的空间与时间分布特征可以用断层活动闭锁区的形成及发展来解释,活动断层的闭锁区为强震发生地点。提出了半年至几年时间尺度判定强震危险地点的原则和判定危险区与危险地点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79.
分析了目前利用流动形变、重力、地磁复测资料进行地震预测所存在的困难,探讨了综合利用三种手段追踪应力场及地下介质动态的途径,提出了断层综合监测布点的原则,并介绍了依此原则所建的京西试验场的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80.
A humidification system was deployed to measure aerosol hygroscopicity at a rural site of the North China Plain during the haze red-alert period 17–22 December 2016. The aerosol scattering coefficients under dry [relative humidity (RH) < 30%] and wet (RH in the range of 40%–85%) conditions were simultaneously measured at wavelengths of 450, 550, and 700 nm. It is found that the aerosol scattering coefficient and backscattering coefficient increased by only 29% and 10%, respectively when RH went up from 40% to 80%, while the hemispheric backscatter fraction went down by 14%, implying that the aerosol hygroscopicity represented by the aerosol scattering enhancement factor f(RH) is relatively low and RH exerted little effects on the aerosol light scattering in this case. The scattering enhancement factors do not show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t the three wavelengths, only with an approximate 2% variation, suggesting that the aerosol hygroscopicity is independent of the wavelength. Aerosol hygroscopicity is highly dependent on the aerosol chemical composition. When there is a large mass fraction of inorganics and a small mass fraction of organic matter, f(RH) reaches a high value. The fraction of NO3 was strongly correlated with the aerosol scattering coefficient at RH = 80%, which suggests that NO3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aerosol hygroscopic growth during the heavy pollution perio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