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6篇
  免费   196篇
  国内免费   399篇
测绘学   149篇
大气科学   146篇
地球物理   106篇
地质学   547篇
海洋学   272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72篇
自然地理   10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61篇
  2020年   53篇
  2019年   69篇
  2018年   53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76篇
  2014年   67篇
  2013年   73篇
  2012年   80篇
  2011年   64篇
  2010年   87篇
  2009年   68篇
  2008年   87篇
  2007年   76篇
  2006年   84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2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7篇
  1963年   1篇
  1961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4篇
  1955年   2篇
  1954年   2篇
  1944年   1篇
  1938年   2篇
  1934年   4篇
  1928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城市地震避难疏散场所的规划原则与要求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地震避难疏散场所是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地震区的城市必须规划建设地震避难疏散场所。探讨了规划建设城市地震避难疏散场所的重要意义、基本原则、主要要求与重要指标。规划建设的城市地震避难疏散场所必须确保避难疏散安全。  相似文献   
72.
皖浙交界的宁国、于潜一带,上奥陶统和下志留统厚度巨大且具有浊流沉积的特征,导致长期以来对这一地区加里东期大地构造背景的不同认识.通过1:25万区域地质填图,在震旦纪-下古生代地层中发现大量加里东期构造变形形迹和数处不整合接触关系,表明本区加里东运动强烈,华南地区广泛发育的加里东运动已经强烈地影响到扬子板块的南缘.这些发现为研究本区加里东期的大地构造环境和变形特点、扬子板块与华南板块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73.
通过对2006年5月3日和7月17日库尔勒地区两次强对流天气的形势和物理量对比分析,以及库尔勒新一代天气雷达(CINRAD-CC)产品中的组合反射率(CR)、风暴相对平均径向速度(V)等产品的分析,得出库尔勒地区夏季强对流天气过程发生时的有利天气形势、物理量场分布及多谱勒天气雷达产品特征。  相似文献   
74.
大洋富钴结壳普遍发生磷酸盐化,磷酸盐化对富钴结壳的各种属性存在显著影响,而磷酸盐的成因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中太平洋WX海山富钴结壳老壳层中发育着两期磷酸盐化事件所产生的上下两层磷酸盐,本文运用反光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电子探针、微量粉晶X衍射等手段分别对其进行了矿物学特征观察和测试,研究了老壳层上下两层磷酸盐特征并探讨其可能成因。上层磷酸盐由大量形态结构清楚的磷酸质有孔虫和超微化石以及非生物碳氟磷灰石(CFA)组成,成分均一,杂质少,表现出生物成因和原生自沉积特点;下层磷酸盐变化复杂,具有特征的交代结构,混杂较高的Si、Al、K、Fe成分,显示以磷酸盐交代碳酸盐成因为主。这表明不同磷酸盐化期形成的磷酸盐有不同的成因类型。  相似文献   
75.
吉林省蛟河市境内大石河新生代玄武岩中含有丰富的地幔橄榄岩包体,详细的岩石学与矿物学研究显示,这些包体的主要岩石类型为尖晶石二辉橄榄岩-方辉橄榄岩,未发现石榴石橄榄岩。岩相学及地球化学资料显示它们都是经历过熔体抽取而形成的岩石圈地幔残留。矿物平衡温度计算发现,本区的这些地幔橄榄岩包体来自地下40~60km 深度,且下部以二辉橄榄岩为主,而上部以贫单斜辉石的二辉橄榄岩和方辉橄榄岩为主,显示明显的岩石圈地幔分层现象。Sr-Nd-Hf 同位素资料反映这些地幔包体均表现为亏损性质,而 Re-Os 同位素资料确定上述岩石圈地幔形成于中元古代,明显老于上覆地壳的新元古宙时代,反映壳幔年龄上的解耦。因此我们推测,该区曾经历过华北克拉通类似的早期岩石圈地幔的整体丢失事件,然后形成于其它地区的中元古宙岩石圈地幔在本区增生。  相似文献   
76.
On the origin of oriented rutile needles in garnet from UHP eclogites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Although oriented rutile needles in garnet have been reported from several ultrahigh‐pressure (UHP) rocks and considered to be important UHP indicators, their crystallographic features including growth habit and lattice correspondences with garnet host have never been properly characterized. This paper presents a detailed analytical electron microscopic (AEM) study on evenly distributed oriented rutile needles in garnet of two eclogitic rocks from Sulu. Some garnet in one UHP diamondiferous quartzofeldspathic rock from the Saxonian Erzgebirge, and in one high‐pressure (HP) felsic granulite from Bohemia also contain a few unevenly distributed oriented rutile needles. They have also been studied for the purpose of comparison. Despite different distribution patterns, AEM revealed that all rutile needles are oriented along the 〈111〉 directions of garnet with their lateral sides surrounded by the {110} planes of garnet, and that the growth directions of most needles are close to the normal of the {101} planes of rutile. No other specific crystallographic orientation relationships between rutile and garnet host were observed, and there is no pyroxene associated with rutile, as necessitated by the precipitation reaction of rutile in garnet as previously proposed. A simple solid‐state precipitation scenario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rutile needles in garnet in these two eclogitic rocks is not justified. Three alternative mechanisms are considered for the formation of oriented rutile needles: (i) the rutile needles may be inherited from precursor minerals; (ii) the rutile needles may be formed by a dissolution–reprecipitation mechanism; and (iii) the rutile needles may be formed by cleaving and healing of garnet with rutile deposition. None of these mechanisms can fully explain the observations, although the first one is less likely and the third one is preferred. This study presents an example where the presence of oriented/aligned inclusions in minerals does not necessarily imply a precipitation origin.  相似文献   
77.
大别山南山岭石榴橄榄岩成因的岩石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大别山罗田穹隆东南侧的南山岭石榴橄榄岩岩体面积小(173×133m~2),由贵橄榄石(75%)。透辉石(10%)和镁铝石榴石(15%)组成。本文通过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研究,并与大别山的碧溪岭、毛屋、饶拔寨、芝麻坊岩体以及其他地区的基性岩浆杂岩体(如红格岩体、元宝山岩体、柴北缘岩体)、残留地幔块体(五大连池、鹤壁、山旺)等不同成因的超镁铁岩进行对比后认为,该岩体属于火成成因,是镁铁-超镁铁杂岩体的一部分。表现在:橄榄岩呈块状构造,矿物分布均匀未见定向排列,镜下呈现典型的火成结构;FeO~T含量高(21.36%),Mg~#(0.77)低,Mg Ni/Fe Mn(3.06)<7,V(175.5×10~(-6))含量高于地幔块体成因的橄榄岩;REE总量偏低,LREE弱富集,(La/Yb)_N=3.1,低于饶拔寨、芝麻坊等残留地幔块体成因的橄榄岩。南山岭橄榄岩在微量元素蛛网图中,具有Ba、U、Pb、Zr、Eu的正异常和Nb的负异常,石榴橄榄岩全岩以及透辉石单矿物都具有高~(87)Sr/86 Sr(0.7088,0.7086)和低ε_(Nd)(t)(-6.55~-6.01)的特征,尽管南山岭与碧溪岭岩体距离很近而且都属于火成成因,但岩石的结构构造、变质变形的印记、REE配分形式和同位素特征都有区别,表明二者的源区及演化经历不同,相比之下,南山岭岩浆源区地壳组分的作用更为明显。在ε_(Nd)(t)-(~(87)Sr/~(86)Sr)_t图解中南山岭橄榄岩的投点十分靠近大别山北麓120~130Ma侵位的祝家铺辉石岩-辉长岩岩体群的投点分布范围,暗示可能有与罗田穹窿西北侧祝家铺岩体群的岩浆活动相对应。  相似文献   
78.
一种多/高光谱遥感图像端元提取的凸锥分析算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凸锥分析方法常用于多光谱和高光谱遥感图像的端元提取。遥感图像中的每个像元都可以看作一个多维向量,整幅影像看作由离散的非负向量构成的凸锥,通过寻找凸锥的角点来自动获取图像的端元。本文提出了一种自动选择最佳凸锥角点的方法,应用到传统的凸锥分析方法中,提高了凸锥分析方法的效率。利用模拟数据和真实数据实验验证了算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9.
硫酸盐渍土在多次冻融循环时的盐胀累加规律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褚彩平 《冰川冻土》1998,20(2):108-111
通过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了硫酸盐渍土在历经多次冻融循环时的盐胀累加规律,得出了盐胀累加的不同类型,给出了累加盐胀率与循环次烽之间的关系式,进一步揭示了盐胀累加的 和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0.
分析C 虚拟继承状态下的对象复制语义学.通过分析当前主流C 编译器对这个语义的支持情况,比较了它们之间实现上的差异;最后提出一种基于软件编码的实现方案,并比较了各种方案的性能优劣,以求更大限度的发挥C 的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