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9篇
  免费   129篇
  国内免费   136篇
测绘学   65篇
大气科学   85篇
地球物理   109篇
地质学   208篇
海洋学   60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28篇
自然地理   7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61.
文章采用实地调研法对广东湛江2018—2019年南美白对虾价值链的价值活动、增值结构及其形成原因进行深入剖析。研究发现:①在湛江南美白对虾价值链的育苗、养殖、批发和零售等环节中,养殖环节增值贡献率最高,为50.5%,利润分配最低仅25.6%;零售环节增值率低,仅为31.1%,利润比例分配却最高,高达51.8%;②造成养殖户投入高、收益低的原因包括养殖成本高、苗种质量不稳定、养殖户组织化程度低、议价能力差等。鉴于以上原因,建议:实行集约化和规模化养殖;加强种苗研发,提高种苗质量;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提高养殖户议价能力;调节对虾价值链的利润合理分配,以促进渔民增收和产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2.
车昊函  邢磊  蔺玉曌 《海洋科学》2023,47(11):121-131
目前常规海洋测绘手段主要包括电子海图、单波束、多波束、侧扫声呐等,这些方法的单独使用会存在诸如数据样本稀疏、施工成本昂贵、难以获取确切深度等局限之处。基于超声波回声原理的科研鱼探仪广泛用于渔业资源调查与评估中,是渔业领域的主要统计手段,具有数据体量大、来源丰富、采集成本低的特点。超声回波数据在刻画鱼群数量、方位的同时,携带有海底地形与海水温盐结构信息,可以作为常规海洋测绘方法的补充。特别是数据解编后得到的高精度水体数据,可以用于海洋地球物理等研究,故针对科研鱼探仪数据的解编工作亟待进行。本文针对科研鱼探仪(SIMRAD EK80)的采集数据进行解编处理,并基于对道头信息的分析,实现对数据文件的重新分类,提取与海洋地球物理领域相关的位置、样点能量值等数据信息进行分析研究,旨在丰富海洋地球物理研究数据来源,为常规海洋探测工作提供借鉴,提升数据利用效能。  相似文献   
63.
基于四叉树的LOD地形简化及几何变形纠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一种基于四叉树结构LOD地形快速简化及几何变形纠正方法。通过建立四叉树结构将地形划分为规则的多个小块,利用一个递归过程遍历四叉树结构。在判断过程中本文将地形粗糙度因素加入到节点评价系统当中,有效地实现了地形的简化。对漫游过程中出现的几何变形现象引入一个混合因子到节点评价系统中,较好地解决了几何变形问题。为了更真实地反映地物地貌,本文将具有较高分辨率的航空影像叠加到DEM地形模型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4.
基于海口站1976~1997年逐时潮位和逐日最大风速资料,利用阿基米德Copula函数构建海口年最大增水与相应日期最大风速的联合概率分布模型。结果表明:1)广义极值分布可作为海口站年最大增水和相应日期最大风速的边缘分布。两个序列之间存在强正相关关系,G-H Copula函数更适用于作为海口站年最大增水和相应日期的最大风速联合概率分布的连接函数。2)两变量联合作用的同频率增水高度设计值与增水的单变量边缘分布设计值之间的相对差值约为7.5%。3)条件概率1(P(Y≥y|X≥x))中同频率的年最大增水和相应风速的遭遇概率介于78.2%~80.9%,条件概率2(P(Y≥y|X≤x))中同频率的年最大增水和相应风速两者的遭遇概率小于4.8%。  相似文献   
65.
本文对西沙群岛西科1井钻孔岩心晚中新世-上新世生物礁沉积进行了详细的岩石磁学、磁性扫描与磁性地层学研究.结果显示,西科1井生物礁相沉积中的载磁矿物主要是磁铁矿.我们推测,这些磁铁矿的微小颗粒主要来自海水中含有的陆源物质,在生物生长过程中通过珊瑚体或其它寄生生物对海水的过滤与吸附作用保存在生物礁沉积中.进一步的磁性地层学研究及其与地磁极性年表的对比发现,在上新统莺歌海组、上中新统黄流组内部可获得多个年龄控制点,并对莺歌海组和黄流组的底界位置给出了初步制约.其中,莺歌海组记录了C2An.3n和C3n.4n,黄流组记录了C3An.2n至C5n.2n.虽然这一对比方案存在一定不确定性,但是在现阶段生物地层年代及其它年代学资料相对匮乏的情况下,我们认为本项研究的磁性地层学结果能为西沙群岛晚中新世以来的生物礁沉积提供更多可靠的年龄控制点,并为今后的区域地层对比提供磁性地层年代学依据.  相似文献   
66.
基于镇域尺度的江苏省人口分布空间格局演变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车冰清  仇方道 《地理科学》2015,35(11):1381-1387
基于2000年、2010年人口普查乡镇(街道)数据,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半变异函数等方法,分析江苏省人口分布的时空分异特征,并揭示其空间演化机理。结果表明:江苏省人口分布呈现较大的空间差异,全省层面上呈现南北人口密度高于中部的“凹”字型结构,城乡层面上呈现街道人口密度高于乡镇的“城乡二元”结构,以及沿江地区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研究期内江苏省人口分布的空间不均衡性和集聚性呈增强之势,长江以北镇域的人口密度大多降低而以南普遍增加,苏锡常、南京、徐州三大都市圈的人口集聚能力进一步提升,沿江地区成为全省规模最大的高密度人口连绵区;空间关联作用是引起江苏省人口分布格局变化的空间机理,而政策、区位、经济与自然环境等因素是造成江苏人口格局变化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67.
通过对祁连山大野口流域的青海云杉林大样地进行土壤剖面取样, 分析了样地土壤有机碳与pH值、养分和阳离子交换量等基本化学性质的变化规律及其相互关系. 结果表明: 随土层深度不断增加, 土壤有机碳含量逐渐减小, 在20~30 cm以下趋于稳定(P > 0.05); 土壤pH值不断增大, 仅在0~10 cm与10~20 cm差异显著(P<0.05); 土壤全氮、速效氮、全磷和阳离子交换量不断减小, 全氮含量在30~40 cm以下趋于稳定(P > 0.05), 速效氮含量变化剧烈(P<0.05), 全磷含量差异性不显著(P > 0.05), 阳离子交换量与有机碳含量变化规律相同; 土壤速效磷、全钾和速效钾含量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 速效磷和全钾含量差异性不显著(P > 0.05), 速效钾含量仅在0~10 cm与10~20 cm差异显著(P<0.05). 土壤有机碳与全氮、速效氮、全磷、速效磷、速效钾和阳离子交换量之间呈极显著和显著正相关, 与土壤pH值和全钾含量之间呈极显著和显著负相关. 土壤有机碳与其他基本化学性质的回归方程具有较高精度(R2=0.793), 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的主要化学因子依次为土壤阳离子交换量、速效钾和全磷含量.  相似文献   
68.
黑龙江多宝山-呼玛地区金矿分类及成矿地质背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龙江省西北部的多宝山-呼玛地区发育大小型金矿(点)16处,主要集中分布在北东向和北西向构造形成的菱环形构造带内.元古宇和下古生界地层单元为金成矿提供物质来源,古生代以来3阶段强烈岩浆热事件为金矿成矿提供了热源、流体和就位空间.根据金矿床赋矿岩石类型、成矿流体等特征和区域构造演化过程,将本地区金矿划分为3个类型:①与火山岩有关的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赋矿围岩为早白垩世火山岩,成矿流体源于大气降水;②受压扭性构造控制的低温热液金矿,对围岩无选择,成矿流体具有变质流体和大气降水混合特征,低盐度,少CO2;③夕卡岩型、斑岩型伴生金矿床,具有成矿温度高、盐度高、流体包裹体富含CO2的特点.第一类与第二类为同期异相,形成环境为造山后陆内裂谷-伸展环境;第三类形成于与古太平洋板块的斜向俯冲作用和北部鄂霍次克洋闭合有关的挤压造山环境.  相似文献   
69.
TDR测定土壤含水量的标定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吴月茹  王维真  晋锐  王建  车涛 《冰川冻土》2009,31(2):262-267
探讨了TDR测定土壤含水量的原理,并对黑河上游阿柔试验样地取土样进行了土壤体积含水量测定的室内标定试验,得出相关性较好的TDR测定土壤体积含水量的关系式.结果表明:通过室内土样同填建立的,TDR测定的体积含水量与土壤实际含水量相关性很好,可以利用TDR精确的测定土壤含水量,为黑河遥感项目提供精确的地面土壤水分数据,为遥感反演和验证提供基础数据.所得到 的标定结果对于具有相同土质的黑河中游土壤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0.
黑河流域上游寒区水文遥感-地面同步观测试验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介绍了黑河流域上游寒区水文遥感-地而同步观测试验,论述了试验目标与研究内容、试验区的选择设计以及寒区水文长期观测试验.上游试验以理解寒区水文过程、提高寒区定量遥感水平为主旨,以积雪和冻土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了微波辐射计、高光谱成像仪航空遥感和地面同步观测,并选择典型小流域进行长期寒区水文过程观测与研究.试验集中在冰沟积雪小流域、阿柔草场和扁都口裸露耕地3个不蚓地表覆盖区,以积雪和冻土变量与参数的测量为主.同步试验在流域尺度、重点试验区、加密观测区和观测小区4个尺度上展开,分别布置了加密的地面同步观测、通量和气象水文观测、降雨、径流及其它水文要素观测网络;航空飞行传感器分别采用微波辐射计、高光谱成像仪、热红外成像仪和多光谱CCD相机,收集获取了试验区丰富的可见光/近红外、热红外、主被动微波等卫星数据.通过试验,初步构建了上游寒区航空-卫星-地面综合数据集,可以应用于改进和验证寒区陆面/水文过程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