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8篇
  免费   198篇
  国内免费   258篇
测绘学   77篇
大气科学   85篇
地球物理   317篇
地质学   689篇
海洋学   119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44篇
自然地理   76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45篇
  1997年   45篇
  1996年   40篇
  1995年   41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41篇
  1992年   41篇
  1991年   38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5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64年   1篇
  1962年   1篇
  1961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4年   2篇
  193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元数据对于海洋地质调查与研究数据的管理、共享与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以ISO19115地理信息元数据标准为基本标准建立了海洋地质调查与研究专用元数据标准,该标准将有助于海洋地质调查与研究数据的规范化描述,促进地学数据的共享与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992.
南黄海卫星重力场及构造演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1998年公布的EGM96全球重力模型,计算了南黄海区32°~37°N、120°~126°E范围内的2~360阶卫星重力场,分析了该区的卫星重力异常场特征,将南黄海区的卫星重力异常划分为8个异常区,长期的板块运动结果控制了该区的重力异常格局。晚二叠纪至早三叠纪,华北与华南古陆在秦岭—大别山—胶南—临津江带碰撞对接,南黄海区经历了一次造山运动,由此产生的挤压剪切形成南黄海盆地雏形,当时的沉积中心在南黄海中部隆起区。侏罗纪—白垩纪,Izanagi板块在亚洲大陆下向西北方向俯冲,南黄海区发生了剧烈的构造岩浆活动。晚白垩世,在拉张构造环境下发生张裂裂陷作用,南黄海区北部坳陷和南部坳陷分别裂陷,出现雏形,揭开了新生代盆地的序幕。新生代印度板块、欧亚板块及太平洋板块运动促使原坳陷区即中部隆起区上升,南、北两个断陷盆地发展成为两大坳陷。晚第三纪末期至第四纪,南黄海盆地进入区域沉降阶段。  相似文献   
993.
海洋地质数据库数据的存储结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区域海洋地质数据库是利用ORACLE9I和ARCSDE8.2实现对海量数据和空间数据有效存储、管理的企业级数据库,用于管理我国所属海区海洋地质调查获取的基础地质资料和研究成果资料。根据ORACLE系统的体系结构,结合我国区域海洋地质数据的特点,提出了区域海洋地质数据库的存储结构和数据库的用户管理模式,以实现ORACLE中海洋地质数据的优化存储与有效管理。  相似文献   
994.
995.
采用二维平均流非线性数值模型,模拟了经过北部湾并影响广西沿岸的7703、7812号热带气旋所产生的非周期性水位的变化。其中7703号热带气旋影响广西沿岸的路径偏西,因此,东起北海市,西至白龙尾,极值增水都接近1.3m,是廉江三角洲20世纪90年代以前仅次于1906年、1964年的第三个增水极值。7812号热带气旋影响路径偏东,从北海市向东到铁山港一带,风暴增水比北海市以西显著增高。广西沿岸风暴潮增减水大体存在三个过程:缓慢减水、突然升高、然后持续20个小时的回落。  相似文献   
996.
现代黄河水下三角洲地质灾害现象的空间分布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利用浅地层剖面、旁扫声纳剖面及测深资料对现代黄河水下三角洲的地质灾害现象进行了研究,发现三角洲不同的形成时期对应发育不同的地质灾害现象:①在现行河口地区,高浓度泥沙下潜海底形成了黄河口独特的浊流现象,河口泥沙的快速堆积和欠固结导致河口三角洲叶瓣以台阶状滑塌陡坎的形式向海尖灭;②由于河口物源断绝和受到冬季北风或偏北风作用,海底滑坡、冲蚀构造等大型地质灾害现象在老河口废弃三角洲叶瓣北侧大量发育;③埕北地区与孤东地区情况较为相似,经过长时间改造之后多种灾害地质现象大量分布,且在水深5~10 m的三角洲陡坡上最为发育。  相似文献   
997.
本文从规则波的研究入手,基于反射波与入射波势函数线性叠加的概念,利用积分形式的流量连续性条件来处理透空堤面上的间断边界条件,确定了规则波与管式透空堤相互作用时的反射系数。在此基础上,利用线性海浪谱的概念,分析了海浪与管式透空堤的相互作用问题。通过对模型试验结果的分析表明,本文提出的理论与实验结果符合良好。  相似文献   
998.
河口最大浑浊带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应用Galerkin权余法建立了一个二维河口最大浑浊带的数值模型。模型中各物理量均具有连续的垂直结构。数值计算的结果验证了河口重力环流是最大浑浊带形成的重要动力条件这一观点。计算结果还表明最大浑浊带的浓度和位置分布与水动力条件、泥沙的沉降速度、上下游沙源的含沙浓度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99.
植物通过茎叶吸水能够极大地改善自身水分条件。为研究科尔沁沙地植被茎叶吸收水分变化特征,于2017年7-8月选取科尔沁沙地常见植物差不嘎蒿(Artemisia halodendron)、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猪毛菜(Salsola collina),通过自然降雨、茎叶隔雨、根部隔雨的控制试验,运用压力室法测定了降雨前后的植物水势(Ψ)变化。结果表明:(1)根部隔雨试验中,差不嘎蒿、小叶锦鸡儿和猪毛菜降雨后的水势值与降雨前相比分别升高了约66.7%、59.5%和87.9%,在降雨后第2天的水势值与降雨前相比分别升高了约73.2%、86.7%和90.6%。(2)差不嘎蒿和猪毛菜在不同部位隔雨试验中的茎叶水势值差异不明显(P>0.05),小叶锦鸡儿茎叶水势值存在显著差异(P<0.05)。(3)差不嘎蒿、小叶锦鸡儿和猪毛菜都存在茎叶吸水现象。小叶锦鸡儿比差不嘎蒿和猪毛菜更能够适应科尔沁沙地的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1000.
崇根山岩块是贺根山蛇绿岩带内超基性岩出露面积最大的岩块,岩性主要以二辉橄榄岩为主,方辉橄榄岩次之以及少量纯橄岩透镜体或团块。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这套超基性岩属于位于蛇绿岩套中下部的地幔橄榄岩序列,其二辉橄榄岩和方辉橄榄岩具有富Al的特征,分异指数很低(DI=0.1~2.79),而固结指数很高(SI=79.9~89.62),代表了原始地幔的残余。稀土元素表现为LREE弱亏损的特征,与阿尔卑斯型辉橄岩相似;纯橄岩稀土含量仅为球粒陨石的1/10,具有"U"型稀土元素分布模式,与阿尔卑斯橄榄岩和SSZ型蛇绿岩地幔橄榄岩相似。崇根山大面积出露的二辉橄榄岩可能代表了洋盆扩张早期的地幔橄榄岩的残余。整体上富Sr贫Ti的现象暗示了后期消减作用对地幔橄榄岩地球化学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