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51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192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1.
ODP171B次航线1049C号钻孔位于大西洋西北部Blake海台,经纬坐标为30°8.5370'N,76°06.7271'W(Norris等,1998).12X岩芯地层时代为早白垩世Aptian-Albian期,根据岩性特征,整个剖面大致由3种沉积物组成(Norris等,1998):红色粘土(代表白垩纪大洋红层,主要分布于剖面的顶部和底部),黑色页岩层(代表了Aptian-Albian大洋缺氧事件,分布于剖面中部),灰白色白垩(主要分布于黑色页岩和大洋红层之间).本次研究对来自该剖面18件样品作了元素测试.其中主量元素分析采用X荧光法,由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完成.微量元素采用ICP-MS分析,由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完成.由于海相沉积物/岩是陆源组分和海相组分的复杂集合体,而海相组分与海水环境息息相关,数据处理上,采用了Al标准化值(element/Al)和元素富集系数EF元素(EF元素=(element/Al)样品/(element/Al)标准)来去除陆源碎屑输入的影响,以反映元素的富集与亏损(Turgeon和Bmmsack,2006;Brum-sack,2006),标准采用Wedepohl(1971)平均页岩.  相似文献   
12.
贵州西部和云南东部分布着大量铅锌矿床,为扬子地块西南缘川滇黔铅锌矿富集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发现云南会泽、富乐、贵州杉树林、青山、绿卯坪、长坪子、丫都、猫猫厂、草子坪等中大型矿床.  相似文献   
13.
华南巨型锑矿带的特征及其制约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华南巨型锑矿带位于中国南方扬子陆块与华夏陆块的接合过渡地段,锑矿床都产在沉积地层中,具有显著的层控性,常有整合的层状矿体出现,赋矿地层都显示异常高的锑丰度,充分显示了与沉积盆地演化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矿石的硫同位素受赋矿地层层位和沉积相的控制,碳同位素特征反映了深部因素与浅部过程的耦合,铅同位素则暗示研究区地层及其中锑矿化的亲缘关系和统一演化历史.锑是一个趋于在地壳浅部富集的中低温热液成矿元素,因此成熟度越高的地壳块段锑的丰度越高,锑矿产出概率也越大.华南巨型锑矿带的形成乃是扬子陆块南缘沉积盆地长期演化的结果,可能与这一岩石圈块段长期以来强烈的物质分异和再循环有关.  相似文献   
14.
15.
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成矿带矿床成矿元素组合由南向北存在着Cu-Au、Cu-Mo向Pb-Zn-Cu-Fe、Pb-Zn过渡的变化规律,但引起该变化规律的原因目前少研究。本文通过对成矿带典型矿床Pb同位素特征较为系统的总结,并结合成矿年代学和区域构造演化研究成果,从成矿物质来源的角度对该分带性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表明成矿带由南到北成矿物质来源存在着差异:最南端Cu-Au矿床Pb同位素组成具幔源特征(207Pb/204Pb和208Pb/204Pb平均值分别为15.490和38.016),反映成矿物质来自于俯冲过程中的交代地幔楔;最北端的Pb-Zn矿床Pb同位素组成与念青唐古拉群基底片麻岩相近(207Pb/204Pb和208Pb/204Pb分别变化于15.641~15.738和38.976~39.362),反映成矿物质来自于基底片麻岩。Pb-Zn-Cu-Fe矿床Pb同位素组成介于幔源Pb和上地壳Pb之间,且具混合线特征,反映了同碰撞期成矿物质同时从俯冲板片和念青唐古拉基底片麻岩活化的混源模式;而Cu-Mo矿床不具混合线特征的造山带Pb同位素组成,反映了成矿物质来源于俯冲阶段楔形地幔部分熔融并底侵到地壳底部与地壳发生物质交换后所形成的新生下地壳源区。甲马Cu多金属矿床Pb同位素组成具幔源和造山带两个端元,推测除新生下地壳源区提供成矿物质外,叶巴组火山岩也提供了部分成矿物质。由南向北成矿物质来源的差异很大程度上与板片俯冲的"距离效应"有关,正是由于成矿物质来源的差异导致成矿带成矿元素分带性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安哥拉Bonga碳酸岩型铌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安哥拉Bonga岩体是位于Paran-Angola-Etendeka火成岩省的一个碳酸岩杂岩体,呈孤立的岩塞状产于前寒武纪结晶基底的断裂交汇部位,环状和岩筒构造发育。在岩石组成上,发育一套正长岩+碳酸岩+霓长岩±碱玄质-响岩质喷发角砾岩组合;在矿物组合上,以方解石为主,伴生烧绿石、磷灰石、磁铁矿、萤石和稀土矿物。烧绿石作为岩体中主要的含铌矿物,富集形成了超大型岩浆成因碳酸岩型铌矿床。在化学组成上,主要为钙铁质碳酸岩,富集Sr、Ba、Mn、Nb、Th和LREE,亏损K、Ti和U;稀土元素呈轻稀土富集的右倾分布型式,无Ce、Eu异常。这些特征与世界上典型钙铁质火成碳酸岩一致。Zr/Hf、Y/Ho比值和Y含量反映岩体形成过程中有热液参与,属于一种熔体-流体过渡的高度演化的岩浆体系。Bonga铌矿床形成于岩浆期和热液期,早期形成的为红褐色自形氟钙和羟钙烧绿石,晚期为黄绿色半自形-它形空钙烧绿石。  相似文献   
17.
扎西康矿床是北喜马拉雅Sb-Au成矿带上一个较为特殊的大型-超大型锑硫盐多金属矿床,赋存于下侏罗统日当组。矿床容矿围岩以黑色含炭钙质板岩为主体,矿体严格受近南北向和北东向两组断裂控制,呈脉状、透镜状产出。矿石中金属矿物除闪锌矿、方铅矿、辉锑矿等常见硫化物之外,还大量发育硫锑铅矿、脆硫锑铅矿、黝铜矿、车轮矿等硫盐矿物;非金属矿物主要为菱锰矿、菱铁矿、石英和方解石,矿床的形成经历了中低温热液期和表生期。元素地球化学和硫、铅同位素研究表明,矿床中矿石和矿化岩石除富集Sb、Pb、Zn、Ag等主成矿元素外,还富含MnO、Cu、As、Cd、Au等矿化元素;容矿地层中Sb、As、Ag、Pb、Zn、Mn等成矿元素也较为富集,具备提供成矿物质的能力;矿石硫化物的硫同位素组成与容矿地层接近,指示成矿流体在运移过程中萃取了容矿地层中的Sb、As、Ag和S等组分,日当组为硫的主要提供者;铅同位素具变质结晶岩系特征,指示变质结晶岩系及与之有亲缘关系的淡色花岗岩为成矿提供了Pb、Zn等金属组分。北喜马拉雅成矿带主要典型矿床在矿质来源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成矿带中部和北部的Sb和Sb-Au矿床的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于容矿地层和矿区岩浆岩(包括中生代中基性岩和新生代闪长岩),而在成矿带南部的Sb(-Au)-Pb-Zn矿床中,除容矿地层和矿区岩浆岩提供Sb、As、S之外,变质结晶岩系(拉轨岗日岩群)及与之有亲缘关系的淡色花岗岩也为成矿提供了Pb、Zn等金属组分。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老寨湾金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分析矿床成矿地质特征分析研究,岩矿石的稀土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以及S、Pb同位素组成特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围岩、贫矿石和富矿石微量元素比值蛛网图型式基本一致,推断矿石中的Au主要来源于围岩。富矿石稀土总量低,正铕异常,其形成与岩浆热液作用有关。矿石硫同位素组成稳定,无塔式分布,δ34 S值为3.001‰~7.800‰,属混合硫。矿石铅同位素组成稳定,为正常铅,通过铅同位素图解可判断矿石铅主要来源于上地壳。  相似文献   
19.
哈勒尕提铁铜矿床是近年来在新疆西天山博罗科努成矿带内发现的一处中型矽卡岩型铁铜矿床,矿体赋存于大瓦布拉克二长花岗岩体与上奥陶统呼独克达坂组大理岩、大理岩化灰岩的接触带。对矿床典型岩(矿)石样品开展了硫、铅、碳、氧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矿石硫化物δ34 S值变化范围较窄(-1.7‰~4.9‰,均值为1.8‰),具岩浆硫的特征;硫化物的206Pb/204Pb、207Pb/204Pb和208Pb/204Pb变化范围分别为17.951~20.224、15.568~15.692和38.02~40.22,显示出典型俯冲带壳-幔混合铅特征;赋矿围岩大理岩、大理岩化灰岩的δ13 CV-PDB值为-1.9‰~-1.4‰,δ18 OV-SMOW值为10.8‰~17.9‰,显示由海相碳酸盐岩重结晶形成。方解石δ13 CV-PDB值为-2.9‰~0.0‰,δ18 OV-SMOW值为12.0‰~14.7‰,表明方解石中的碳主要来自溶解的海相碳酸盐岩,而氧可能来自成矿流体与灰岩的混合。  相似文献   
20.
西天山博罗科努地区普遍发育古生代地层,为系统研究该地区古生代的构造演化史,本文对区内寒武系—下二叠统地层进行了系统的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区内古生代地层的SiO2含量为66%~73%,各组地层的TFeO+MgO、Al2O3/SiO2和Rb、Ba、Sr、Th/U、La/Sc、La/Th值,以及稀土元素组成等地球化学参数均与上地壳平均组分相当。寒武系为泥岩、泥灰岩,中奥陶统科克萨雷溪组为泥岩,其他组地层的砂岩大多为杂砂岩,其次为岩屑砂岩和长石砂岩。除寒武系、中奥陶统和下二叠统含有沉积再旋回物质外,其他各组地层源区均经历了较弱的化学风化作用,其物源主要为长英质火成岩。构造环境判别表明,博罗科努地区在寒武纪—早奥陶世期间为被动大陆边缘环境,中奥陶世转为活动大陆边缘,发生俯冲作用;中泥盆世进入俯冲间歇期,晚泥盆世开始了新一轮更强烈的俯冲作用;晚石炭世开始碰撞造山,形成统一的大陆;早二叠世进入稳定的板内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