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16篇
测绘学   5篇
地球物理   71篇
地质学   3篇
天文学   2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卫星静态定位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卫星系统的静态定位中,通常把几何精度因子GDOP的大小作为评价星座组合优劣的重要判据。主要对GDOP求解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62.
台湾花莲地震预测与"可公度"方法的引伸性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公度”方法是我们在1999年9月21日台湾7.6级大震预报中引用的主要方法,为此本文结合其具体分析,和针对“可公度”方法所隐含的物理意义,尤其是翁文波先生对“可公度周期性扩张”的贡献,结合实例进行了隐伸性的讨论。其中涉及“可公度”方法由提丢斯和波特“平均运动”的天体运行,和翁文波以“信息确定性”发展为“周期性扩张”的特殊性信息的周期性,并可用于自然灾害的预测;及其“信息保真性”不同于数量的意义和作法等所涉及的观念的变革性。  相似文献   
63.
2001年11月14日在新疆-青海交界地区发生了8.1级大震.震中为90.9°E,36.2°N.本文对这次大震的粗略预测作了回顾,并讨论了有关8级大震的某些问题.  相似文献   
64.
利用古代日食观测记载研究地球自转长期变化的方法和已有的结果为基础,研究了日本的古书中记载的可能与古代一次日全食有关的“天门”传说,及朝鲜的古书中与此有关的记载。本文的结果支持一些学者认为这个传说是由发生于公元158年7月13日的日全食引起的观点,并在历书时ET系统下计算分析了该日食的参数,由此得到表示地球自转变化的△T值约为2.22小时。  相似文献   
65.
从天文观测提取地震前兆信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天文时间和纬度观测的残差值在仪器周围地区发生中强地震前夕出现短期异常的现象已被初步证实.本文进一步讨论时纬残差异常与地震三要素的关系,并认为布设观测网点获得多架仪器的资料,将可为地震三要素,尤其对震中位置的判定提供有意义的信息.多架仪器的资料对垂线变化和垂线偏差研究也将是有价值的.建议在地震高发地区组建观测网,并研制主要用于地学研究的小型、高精度天文时纬观测仪器.   相似文献   
66.
由日本古代中心日食记载得到的地球自转速率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简要介绍了古代中心日食的观测记载在地球自转变化研究中的意义.给出了由日本的6例古代中心日食记载得到的表示地球自转变化的△T值,相应的日长变化的均值约为1.6ms/cy(cy为世纪,下同)  相似文献   
67.
本文简要介绍了利用古代天象观测记载研究地球自转长期变化所揭示的两个重要现象,即存在着使自转速率加速的非潮汐因素;地球自转在约千余年之前出现过较大的起伏。  相似文献   
68.
天文学与自然灾害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概述了天文因素与自然灾害的可能的关系,以及开展天文与自然灾害相关研究的意义和可能性,认为此类交叉研究是自然灾害研究中的重要方面,同时简述了天文与自然灾害相关研究的现状和进展,对今后开展这一研究的有关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9.
介绍了用洪震链预测2007年6月3日云南普洱6.4级地震的思路,并介绍了具体预测过程,进而讨论了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70.
IntroductionEarthquakepredictionisanundertakingofpublicwelfare,butearthquakecannotbesuccessfullypredictedatthepresentstageduetotechnologicalreasons.Howtoadaptthepresentsituationofearthquakepredictiontotheneedofsocietyisasubjectthatshouldbestudiedearnestly.Logicallyspeaking,themostimportantproblemindisasterpreventionisthemagnitudeofthecomingearthquake(becauseitconcernstherangeandinvestmentforprevention);Thesecondproblemisthemostdangerousseismiczone(becauseitconcernstheconcretearrangementforprev…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