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7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58篇
地质学   1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安宁河断裂紫马跨一带晚第四纪地貌变形与断层位移速率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紫马跨一带是安宁河断裂北段晚第四纪断错地层地貌序列保存最好的地区,通过数字影像分析、全站仪实测和探槽开挖,对该地点断错现象进行细致研究,获得了晚全新世以来的左旋位移速率为6·2mm/a,垂直位移速率1·4mm/a;距今约10ka以来的平均左旋位移速率3·6~4·0mm/a,垂直位移速率约为1·1mm/a;距今约20ka以来的左旋位移速率为3·8~4·2mm/a,垂直位移速率最小为0·9mm/a。断层水平和垂直位移速率的比例约为4∶1。断层位移速率在时间分布上的变化与古地震研究的丛集复发特征有较好的一致性,反映断裂的活动强度存在强弱活动的交替现象  相似文献   
22.
基于DEM的阶地分析方法——以安宁河断裂紫马跨地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流阶地是一种最普遍的包含构造信息的地貌现象。阶地的确定与划分对于构造运动的定量研究有重要意义。文中利用数字摄影测量软件virtuoNT提取DEM,结合地貌原理,利用DEM在ARCGIS平台上建立阶地分析的处理流程,并以四川省紫马跨地区为试验区进行了阶地划分与变形分析,得到了断裂次级冲沟阶地同步位错平均约(85·4±2)m的结果,与野外检验和变形实测的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表明利用DEM的变形阶地面提取方法具有精度高和效率高、可视化效果全面直观等特点  相似文献   
23.
安宁河断裂冕宁以北晚第四纪地表变形与强震破裂行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安宁河断裂作为川滇活动地块东边界的主要活动断裂,研究其晚第四纪地表变形和强震破裂行为是认识断裂带乃至川西地区未来地震危险性的重要基础工作.通过详细地质地貌调查、数字影像分析、全站仪实测、组合探槽开挖和年代测定,对安宁河断裂冕宁以北段几个晚第四纪变形遗迹保存较好的地段进行断错地层地貌序列的研究,获得了一些新认识:紫马跨和野鸡洞两地点都反映出距今约1634~1811,1030~1050和280~550a左旋位移量在3m左右的强震事件,重复间隔为520~660a;大海子-干海子最年轻的事件应该是公元1536年的地震,其他事件别发生在距今1768~1826,2755~4108和4108~6593a.复发间隔为约1300~1900a.强震活动存在群集现象.安宁河断裂北段未来一段时间内有发生强震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4.
正多断层破裂(Multifault rupture)指一次地震中多条断层同时破裂,这些破裂的规模、走向甚至破裂性质往往具显著差异。近10年来,我国2008年汶川MS8.0、2010年墨西哥El Mayor-Cucapah MW7.2和2016年新西兰Kaikōura MW7.8地震都是非常典型的多断层破裂型地震。汶川地震产生了3条规模悬殊的破裂带,最长的北川—映秀破裂长约240 km,NE走向,逆冲为主,向北转为  相似文献   
25.
柯坪推覆构造的变形量和变形速率对于认识中国大陆的地球动力学过程有重要意义,但晚第四纪以来的变形特征与缩短速率是众多研究中的薄弱环节。文中通过大量的野外调查、探槽开挖、变形地貌面实测与阶地堆积物的测年,分析了柯坪推覆构造普昌断裂以东部分的晚第四纪变形样式、变形量和缩短速率。晚第四纪以来,研究区在地表和近地表的变形主要通过2种形式表现出来:低角度逆断层运动和新褶皱的弯曲变形。这些变形主要由最新地貌面的隆升和缩短来实现。研究区存在2个变形强度大的地段,缩短速率西段为1·32mm/a;东段为1·39mm/a  相似文献   
26.
柯坪逆冲推覆构造系是西南天山最新构造变形的产物,研究其晚第四纪活动性对认识西南天山褶皱-逆断层变形与强震发生的关系有重要的意义.文章通过对柯坪构造系3个典型地点的ETM+和SPOT-5 Pan的处理和分析,解译了这些地点的层状地貌面、活动逆断裂的位置及几何展布,以及活动褶皱的展布形态.通过野外考察,验证了解译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7.
对历史记载的公元1738年玉树西北地震的震级及其发震构造目前仍存有争议。卫星影像解译和野外调查发现沿甘孜-玉树断裂当江段分布一条长约75km的左旋走滑地震地表破裂带,其最大同震水平位移约2.1m。综合分析该地表破裂带特征、探槽揭露信息、测年结果以及历史文献记载等资料,认为当江段应为1738年玉树西北地震的发震断层,基于震例类比和经验公式估算该次地震的震级为71/2级。沿甘孜-玉树断裂的历史地震破裂分布显示,玉树段在隆宝镇以西存在近50km长的破裂空段;当江段距1738年地震的离逝时间也可能已经接近其地震复发周期,上述两个段落未来均存在大震危险。  相似文献   
28.
2010年玉树地震地表破裂带典型破裂样式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野外调查表明,青海玉树MS7.1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中部甘孜-玉树断裂的玉树段上,在玉树县结古镇至隆宝镇之间产生了一系列包括剪切破裂、张剪切破裂、压剪切破裂、张性破裂及其不连续岩桥区出现的鼓包或陷落坑(拉分盆地)、高寒地区特有的冰裂缝等地表破裂单元,它们斜列组合成整体走向约300°、长约65 km、最大同震左旋位移2.4 m的地表破裂带,具有变形局部化的基本特征.玉树地震地表破裂带整体上可划分为长约15 km的结隆次级地表破裂带和长约31 km的结古次级地表破裂带,两者呈左阶羽列,其间无地表破裂段长约17 km,对应于MW6.4和MW6.9两个次级地震事件.地表破裂类型、基本组合特征等显示出甘孜-玉树断裂两盘块体的运动方式以纯剪切的左旋走滑为主,从一个方面反映了青藏高原物质存在着向东的逃逸和挤出现象.  相似文献   
29.
根据目前农业气象测报业务的特点,数据库,研制了农业气象业务电子记事簿。事簿也适用于一般性事务管理。采用VB.NET开发环境,结合Access介绍了数据库结构,模块功能等。记  相似文献   
30.
Active blocks and strong seismic activity in North China regio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active North China block consists of three second-order blocks: Ordos, North China Plain, and East Shandong-Huanghai Sea blocks. Two active tectonic zones, the Anyang-Heze- Linyi and Tangshan-Cixian zones, exist in the active North China Plain block and have separated the active block into 3 third-order active blocks, Taihangshan, Hebei-Shandong, and Henan-Huai blocks. The 3 third-order active blocks are characterized by their entire motion and are clearly different in their Cenozoic structures and deep structures. The active boundary tectonic zones between the third-order active blocks are less than those between the first- and second-order active blocks in their movement strength, extent, and seismic activity. The density of M ≥ 6 earthquakes in the boundary zones between active blocks is higher than that within the blocks by 9-22 times in the North China region, up to one order of magnitude on average. M ≥ 7 earthquakes occurred basically in the boundary zones between active blocks. The difference is not occasional, but reflects the nature of intraplate movement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rong seismic activity and is the powerful evidence for hypothesis of active block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