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4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20篇
测绘学   70篇
大气科学   19篇
地球物理   27篇
地质学   71篇
海洋学   11篇
综合类   15篇
自然地理   1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9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21.
五台山早元古代变质砾岩型金矿地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五台山早元古代沉积盆地分布于五台-花岗绿岩带穹隆南翼,沉积了巨厚的陆源碎屑岩和碳酸盐岩系,同位素年龄2306Ma(U-Pb),与南非威特沃特斯兰德盆地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因此,可在该区寻找金-铀砾岩型金矿。随着五台花岗-绿岩带金矿找矿工作的不断进展,砾岩型金矿的寻找也有重大发现,已相继发现十余处矿床、矿(化)点。该类型金矿产在滹沱群的下部,即盆地较陡侧的冲积扇中部或底部,严格受层位控制。含砾变质砂岩为金矿的容矿岩石,自然金均为中粗粒,可能存在古砂矿,属太古宙绿岩带金矿的剥蚀搬运产物。金矿床受褶皱倒转和与之相关的脆-韧性剪切带控制,是构造作用的变质热液活化、迁移和富集的结果,脆-韧性剪切带是其容矿构造。本文初步建立了砾岩型金矿的成矿构造模式。这种砾岩型金矿的新发现对我国早元古代砾岩型金矿的找矿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2.
陈平  刘凯 《中国地质》1992,(10):17-18
一、历史的回顾山西铝土矿大规模勘查工作始于60年代初.当时,找矿方向主要集中在中石炭统本溪组底部的铁铝岩段;范围局限在一些大煤田的边缘,找矿方法多沿煤系地层底部追索.到70年代末,找到了一批规模不等的矿床,储量超过3亿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为山西省发展铝工业奠定了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山西省被列为全国重点建设的能源重化工基地.在大力发展煤炭工业的同时,山西省委、省政府于1985年作出战略决策:发展铝工业,使其成为山西省第二支柱产业.在新的形势下,作为经济建设先行部门的山西省地矿局,加速铝土矿地质勘查工作被提到日程.  相似文献   
123.
以合肥盆地侏罗系高精度层序地层研究为基础,对其层序地层构成及格架特征进行了精细研究,结果表明合肥盆地在侏罗纪时期为一前陆盆地.从侏罗系充填沉积中识别出7个主要的等时界面,并据界面的性质和级别划分出1个构造层序、3个层序组和6个层序,且各层序的沉积坡折分布、层序界面和单元的形成及其时空展布、演化明显受秦岭大别冲断-逆冲带自南向北的逆冲推覆作用所形成的前陆盆地构造沉降单元控制.  相似文献   
124.
本文以选择溶解法研究了某地闪锌矿单矿物中各相态银的分别含量。 方法以硫酸高铁铵为选择性溶剂,首先将试样中裸露的自然银溶解分离,加入Hg~(2 )消除S~2—的干扰。继以硫酸酸化的硫脲溶剂溶解裸露的辉银矿,然后根据自然银在非氧化性的无机酸中不溶的特性,采用盐酸溶解闪锌矿并浸出被包裹的辉银矿,以二氯化锡消除Fe~(3 )的干扰。于最后不溶的残渣中测定  相似文献   
125.
西湖凹陷是东海陆架盆地最主要的含油气构造单元,渐新世花港组是西湖凹陷重要的油气勘探目的层系,然而对于花港组沉积时期原型盆地的性质却一直存在争议且缺乏有说服力的证据.以最新的区域二维地震资料解释为基础,通过对关键不整合界面特征、盆地充填几何形态、盆地边界改造特征等方面的系统分析,提出西湖凹陷花港组原型盆地为一大型挤压挠曲坳陷型盆地,花港组底界面T30为盆地挤压背景下广泛发育的一个区域隆升侵蚀型不整合界面,是花港组原型盆地的成盆界面.花港组顶界面T20主要是受钓鱼岛隆褶带隆升活动控制的局部隆升侵蚀型不整合面,是花港组原型盆地的改造界面.在上述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花港组原型盆地的形成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126.
为了提高我国低品位膨润土资源的工业附加值,本论文以山东某地低品位膨润土为原料,在工艺矿物学研究基础之上,采用水力旋流器-离心机联合提纯工艺研究了药用蒙脱石的提纯工艺以及提纯产品的药用性能。研究发现膨润土中主要杂质矿物为α-石英和长石,膨润土颗粒粒度大小和蒙脱石含量负相关,蒙脱石主要分布于-325目粒级中,该粒级中蒙脱石分布率达到46.03%。利用水力旋流器-离心机联合分选工艺,在水力旋流器给矿浓度10%,给矿压力0.05MPa,沉砂嘴直径为10mm时进行预选,蒙脱石品位提高到51.41%,相应粗精矿产率为40.98%;预选粗精矿经过离心机一次精选,三次扫选进行深度提纯,在给矿浓度5%,给矿速度1.50m~3/h,离心机转速2 304r/min的工艺条件下,获得综合精矿品位为93.56%,合计产率为9.06%,回收率为22.91%,取得较理想的分选指标,制备出的高纯蒙脱石吸附力(0.48g/g)等各项指标较好的满足了药用蒙脱石的质量指标要求,实现了低品位膨润土资源的高附加值利用。  相似文献   
127.
泥盆系佘田桥组泥岩是南方页岩气勘探重点层位之一.为揭示湘中坳陷邵阳凹陷佘田桥组泥岩岩相特征及其发育控制因素,基于系统岩心描述、矿物组分和地球化学采样及测试,对邵阳凹陷佘田桥组泥岩岩相类型、沉积环境特征及其对岩相发育的控制进行了研究,探讨沉积环境演化对岩相类型发育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佘田桥组泥岩依据矿物组分含量主要识别出硅质泥岩、混合质泥岩、硅质岩、钙质泥岩4种岩相类型,进一步垂向上可划分为5个岩相组合段.岩相组合段Ⅰ和Ⅲ相对富硅质,而组合段Ⅱ、Ⅳ和Ⅴ钙质含量相对较高.沉积环境分析表明佘田桥组泥岩形成于大陆边缘背景;主要处于相对干热气候条件,其中在早期和中期发育相对温湿气候,中期时相对最为温暖潮湿;海平面先上升后下降;中段泥岩中具有过量硅富集特征,主要为生物成因,而受热液作用影响较小;陆源碎屑输入相对较为稳定,在中期时相对最低.沉积环境演化和岩相发育之间的响应关系表明,岩相的发育主要受到古气候、陆源碎屑供给、海平面变化和生物作用等的综合控制,泥岩硅质组分主要来自陆源碎屑输入,生物作用富硅造成了中段硅质富集,而后期当气候向干热转化时,钙质组分增加,泥岩岩相向富钙方向演化.   相似文献   
128.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是21世纪南海北部大陆架地区天然气勘探的重点区带之一。为了划分该盆地WN-A井的地层时代及探明其沉积物所记录的古气候条件,笔者对该井分布于3 261.25~5 079.00 m井段共计108份岩屑样品进行了孢粉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该井孢粉化石种类较丰富且分布连续,由下至上可划分为4个孢粉组合: Pinuspollenites-Polypodiaceoisporites-Juglanspollenites-Quercoidites E-Quercoidites D组合、Pinuspollenites-Juglanspollenites-Polypodiaceoisporites-Dicolpopollis kockelii组合、Quercoidites E-Polypodiaceoisporites-Pinuspollenites-Polypodiisporites组合和Pinuspollenites-Polypodiaceoisporites-Randiapollis reticulatus-Quercoidites E组合。其中:4 425.00~5 079.00 m井段孢粉组合的优势组分是Pinuspollenites、Juglanspollenites和Quercoidites D,指示热带、亚热带针叶、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气候较温凉;3 261.25~4 425.00 m井段孢粉组合中Quercoidites E占优势,指示热带、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气候温暖湿润。WN-A井孢粉组合记录了一次明显的由温凉转为温暖的气候变化,与全球渐新世—中新世的气候变化可以对比,其发生位置,即4 425.00 m可以作为WN-A井渐新统和中新统的界线。  相似文献   
129.
陈平 《地图》2008,(1):94-99
位于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的“俞源太板星象村”绝不是一个普通的村落——因为在现代人眼中,它几乎是一个保存完好的明朝村落标本。可是即便回到600年前的明朝,它仍然不是一个普通的村落。建造俞源村的人是中国历史上神奇的智囊人物——刘伯温。刘伯温和俞源村的先祖俞涞是同学和好友,而俞源是刘伯温从婺州回老家青田县的必经之地,  相似文献   
130.
陈平 《地图》2008,(4):22-26
我在这些年来的旅行经历中,对于时间和空间有一种感受:每个地方都有它发展成长的历史,而其现今停留的阶段各不相同。我们则可以通过旅行实现通往“过去”的体验,当然也可以是“将来”。通过地理空间的变换,可以窥见自然与历史发展的点滴轨迹,从而大大拓展自己的人生阅历,跨越自身所处时代的局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