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球物理   88篇
地质学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前兆地电阻率资料处理的剥皮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毛先进  钱家栋 《地震学报》2001,24(6):645-650
在台址下电阻率分层均匀的前提下,针对我国绝大多数前兆地电台单极距观测的事实与现状,提出一种试图从这种观测所获得的视电阻率时间序列中识别电阻率表层变化和深部变化的等效模型方法.分析表明,在保持布极方式和观测结果不变的前提下,任意多层的地电结构都可以视为一个二层地电结构——等效模型.本文中,等效模型上层的地电参数(电阻率和厚度)与实际模型第一层相同,下层的地电参数(电阻率)则根据等效要求,由实际模型第二层及其以下各层的地电参数经计算得到,因此,等效模型的下层包含了实际模型第二层及其以下各层的综合影响.初步研究表明,这种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2.
点源二维起伏界面二层介质边界元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二层介质下界面上隆模型为例,讨论了用边界元法在解决层状介质中存在二维异常体情况下点源场视电阻率计算问题。文中对基本解的选取避免了对水平层状界面的积分计算,从而大大减小了所需的边界剖分点和未知量的数目,大量地节省了计算机内存,改善了计算精度,使其从解决二层介质中横向不均匀性问题推广到解决三层以上介质横向不均匀性的问题。结果表明,边界元法对本问题的研究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23.
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大陆板内地震活动的总体特征和地质构造背景及其动力学条件,把中国大陆看成一个整体系统,研究整体系统中地震事件的多层次结构及不同层次地震事件的相互联系,提出了中国大陆板内地震活动的自组织孕震模式,并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24.
本文研究了不同应力状态下岩(矿)石极化率与应力类型、孔隙度、渗透率、含水量、密度、矿物成分、岩石结构等各种因素的关系及其变化规律。在σ123≠0,σ12 > σ31σ > 2 > σ3三种组合应力下进行实验,结果表明:(1)在压应力(σ1 > σ23)作用下极化率以下降为主;在拉应力(σ12 > σ3)作用下极化率以上升为主;在剪应力(σ1 > σ2 > σ3)作用下极化率既有下降,也有上升。(2)在不同应力状态下岩石极化率随应力变化的幅度不等,一般为几~几十%,其大小与岩石本身的孔隙度、渗透率、矿物成分及含量等因素有关。(3)岩石大破裂前一般都记录到了极化率前兆显示-突跳、波动、加速下降或急剧上升等现象。(4)岩石极化率相对于最大主应力具有方向性特征。最后,运用两种电学模型讨论了不同应力状态下岩(矿)石激发极化的物理实质和机制。  相似文献   
25.
26.
我国中低纬度地区Sq焦点的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1988年3月-1989年3月几次大的太阳活动期间我国9个台站的地磁资料,采用无穷大平板电流的等效电流体系方法,分析了我国中低纬度地区Sq焦点位置的变化特征,并对照KpDst,Ap等指数给出了Sq焦点位置变化的合理解释。结构表明:(1)在不同的Kp指数段Sq焦点有不同的规律性,当Kp<4时,随着Kp指数增大,Sq焦点向高纬方向移动;当Kp在4和6之间时,随着Kp指数增大,Sq焦点向低纬方向  相似文献   
27.
在以往地电预报地震研究及电法勘探研究中,二维、三维点电源层状横向非均匀介质条件下的数值模拟方法存在着不少困难问题。利用边界单元法可使得该类二、三维问题中难处理的问题变得较为简单易行。本文综合分析叙述了边界元法在这类地电断面结构下的理论研究及其在地电预报地震中的应用情况。探讨了地电学在地震预报研究中的理论及实际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8.
用两层介质中存在的一膨胀圆台体作为模型以便模拟地幔物质上涌孕震的力源模式.计算了层状介质结构条件下结构底部膨胀圆台模拟力源在不同横向、纵向尺度以及不同锥角时的应力场、应变场及位移场的变化.结果表明,介质中及地表附近的应力场、应变场、位移场不仅与上涌力源的几何参数和物理参数有关,而且也受到层状介质结构参数的制约和影响.这种数值模拟不仅为解释上地幔物质向地壳下部侵入的现象提供了一种有意义的方法,而且表明对于考虑地幔物质上涌孕震过程有关的前兆场分布而言,必须认真考虑介质结构不均匀性问题.  相似文献   
29.
用双剪法对小浪底砂岩在摩擦滑动中的电阻率变化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摩擦滑动过程中,电阻率“趋势”变化有明显的方向性效应,在不同的测量方位上显示出较大的差异性和不同的前兆特征。平行于断层面的第Ⅰ道电阻率持续上升,大滑动前无明显异常反应;垂直横跨断层面两侧的第Ⅱ道随剪应力的增大电阻率由开始大幅度下降转为平稳变化,大滑动前出现清晰的突变异常,其幅值达50%左右;与断层面斜突成45°夹角的第Ⅲ道随剪应力的增大电阻率缓慢上升,达到某一极值后随块体的滑动转为下降。最后,本文简单地讨论了产生这些差异性现象的可能原因及其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0.
郫县台多极距观测资料的反演和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本文利用水平层状介质模型及其响应系数理论对四川郫县台1984年五种不等极距的实测资料进行了反演。结果表明:反演得到的各层等效电阻率曲线可以直观、清晰地反映地下介质内部发生的物理过程。由于反演后能把表层季节干扰的非震变化从实测曲线中“检测”出来,从而得到探测范围内深层的平稳过程,这样对于在蕴震时段识别可能的前兆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背景。因此进行多极距观测和反演可能会把地电阻率法预报地震的探索工作推向深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