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0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38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通过成矿热液、矿后热液和表生溶液形成的冷液矿物的包裹体成分、温度和盐度测定,作了有关的系列热力学参数计算,探讨了溶液的低温地球化学特征和变化规律。研究表明:成矿期和矿后热液均为弱碱性,但进入表生溶液则转为弱酸性;在表生作用过程中,矿后热液和表生溶液的lgf(H2)、lgf(CH4)和lgf(CO)均较成矿期明显下降,尤以lgf(CH4)最显著,相反,lgf(S2)则有明显提高;从含硫原子团的性质看,成矿期热液主要含H2S和HS-,而矿后热液和表生溶液主要含SO2-4、KSO-4和NaSO-4。这些特征和变化直接影响和制约金在表生作用过程中的迁移形式以及原生矿石向氧化矿石的转化机理。  相似文献   
32.
本文简要叙述了金成矿的地质条件和地球化学特征 ,主要阐述了金的来源、迁移和沉淀机制及矿床成因。研究表明 ,金大部分来源于周围变质岩层 ,小部分由燕山期花岗岩和基性岩脉提供 ;成矿介质热液以岩浆期后热液为主 ,还有少量的大气降水的加入 (或变质岩的粒间溶液 ) ;矿化剂如 Cl-,CO2 ,S2 -多数来源于基性岩脉或上地幔汁 ,少数由地层本身提供。金在成矿早阶段几乎都呈 [Au Cl2 ]-形式迁移 ;在成矿中阶段主要呈 [Au(HS) 2 ]-形式迁移 ;在成矿晚阶段大部分呈 [Au2 (HS) 2 S]2 -形式迁移。金主要是由于含金热液在从封闭系统转化为开放系统时降压沸腾而沉淀富集的  相似文献   
33.
陕西小秦岭金矿床中金的赋存状态及分布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陕西小秦岭脉状金矿床中,金的赋存状态及其分布与硫化物的发育程度密切相关,金优先赋存于硫化矿物中,只有当硫化物不发育时,才主要以金矿物形式赋存于石英等矿物中。金矿物的Ag/Au比率主要受成矿温度、硫化物发育程度、成矿热液中Cl/S浓度比值等因素制约。  相似文献   
34.
关于黔西南微细浸染型金矿床成因的一些初步认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黔西南金矿床与莫霍面隆起、深大断裂、岩浆岩体、航磁异常、重力异常、环形构造及地热场的时空对应关系为线索,讨论了深源流体参与金矿成矿的可能性。铅、硫、氢、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成矿物质来源于深源流体及地层岩石。金矿床是上升热流体改造地层岩石的产物。  相似文献   
35.
应用γ能谱法现场划分8种岩性、恢复硅化岩的原岩和圈定含Sb、Au矿化体,为锑矿找矿靶区的研究,提供了一种经济、快速、有效的方法技术。  相似文献   
36.
302矿床成矿热液中铀的迁移和沉淀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主要探讨了成矿热液中铀的迁移沉淀机制。研究表明,铀不仅能在相对还原性的深部热液中被氧化迁移,而且能在相对氧化性的浅部热液中被还原沉淀。这主要取决于由热液成分和物理化学条件等因素所制约的热液中六价铀的存在形式。沥青铀矿的形成是成矿阶段热液中六价铀被还原的结果。  相似文献   
37.
中国东南部中生代含铀花岗岩成岩物质来源与铀成矿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金景福 《岩矿测试》1984,(2):112-119
几年来野外实地调查和室内大量的实际资料表明,我国东南部中生代含铀花岗岩体大多数属原来大陆壳硅铝层浅海相陆源沉积岩和火山沉积岩,以及少量的花岗岩等物质在深部增温增压下经受重熔作用而产生的酸性岩浆侵入于距当时地表约为2—4公里深处,经过充分而完善的结晶分异作用和射气分异作用而导致的产物。为了进一步阐明和解释含铀花岗岩成岩物质来源与铀成矿作用之关系,作者在本文里试图首先对含铀花岗岩成岩物质来源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对铀成矿作用的不成熟看法。  相似文献   
38.
几年来野外实地调查和室内大量的实际资料表明,我国东南部中生代含铀花岗岩体大多数属原来大陆壳硅铝层浅海相陆源沉积岩和火山沉积岩,以及少量的花岗岩等物质在深部增温增压下经受重熔作用而产生的酸性岩浆侵入于距当时地表约为2—4公里深处,经过充分而完善的结晶分异作用和射气  相似文献   
39.
尽管对微细浸染型金矿的研究已有丰富资料,但在成矿流体和矿质的主要来源问题上仍存在争议,深入研究和探讨这一问题,不仅是矿床成因理论研究的深入,更是关系到该类型金矿找矿方向。本文以该类型金矿硅化与金矿化密切相关为依据,采用硅同位素结合硅质阴极发光分析,对赋存于中三叠统、“大厂层”、上二叠统、下石炭统和印支期辉绿岩中的该类型金矿矿石和热液硅化石英与相应赋矿围岩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阴极发光下,原生硅化石英不发光,而围岩中的石英和次生硅化石英明显发光;与此对应,矿石和热液硅化石英与围岩的δSI值也可以明显分开,表现为:在中三叠统和“大厂层”赋矿地层中,前者在-0.1‰~0.4‰,后者(包括岩浆岩)在0.0‰~0.3‰;在上二叠统,下石炭统和印支期辉绿岩赋矿围岩中,前者在0.3‰~0.5‰,后者在-0.1‰~-0.2‰。上述结果均表明原生成矿硅质与围岩硅质的来源不同,由此揭示原生矿质并非围岩提供;此外,上述数据中,由矿石和热液硅化石英所代表的成矿硅质流体的δ~(30)Si值表现为由新地层(T_2和“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