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54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8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邵济安 《地质学报》2020,94(8):2190-2199
中生代华北燕山造山带是陆内造山作用的典型,但长期来对造山作用的动力学机制存在多种分歧观点。本文尝试将岩石圈不同深度的构造整合在一起,探索陆内造山作用的主因。本文拟从燕山带中生代构造运动的基本特征入手,选择集宁-承德基底岩石圈断裂带作为先存构造薄弱带,结合不同深度层次的地质作用:①地表的断陷盆地及其火山-沉积岩建造;②断块构造的差异隆升;③固态流变和地热活动;④幔源或者壳幔混溶的火山岩,论证先存构造薄弱带的活化现象。在此基础上,通过幔源熔-流体的交代作用讨论了岩石圈强度的弱化,结合岩石圈结构的层析成像研究,得到初步结论:地幔底辟体上涌是华北克拉通中生代构造活化的重要背景。不排除不同板块间相互作用的影响。最后,从与国外典型的陆内造山带的对比中,进一步认识到:深部地幔物质上涌和上部岩石圈物质的均衡调整,是陆内造山与陆缘造山的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