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9篇
  免费   205篇
  国内免费   216篇
测绘学   146篇
大气科学   98篇
地球物理   205篇
地质学   432篇
海洋学   109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91篇
自然地理   10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60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3篇
  1959年   4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2篇
  1956年   2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政策总是通过对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强烈影响而影响陆地碳平衡。本研究旨在探讨环境保护政策(主要是退耕还林)政策对我国陆地碳平衡的影响,从而为政府部门等相关政策制定者提供环境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决策支持。利用DLS(Dynamics Land System)模型对2000-2025年环境保护政策情景下的土地利用变化模拟结果和前人对碳密度的研究成果,运用碳密度法估算了该政策情景对中国陆地碳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个阶段,林地将增加23%,耕地和草地将分别减少37%和11%,由此会引起我国森林碳储量每年增加66.0 Tg C,土壤碳储量每年增加13.3 Tg C,而草地碳储量则每年减少5.7 Tg C。总体而言,在环境保护政策情景下,2000-2025年中国整个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将增加1.8 Pg C,年均增加量为0.074 Pg C,而这种变化89.6%的原因源于森林碳储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962.
中国10类典型稻田生态系统服务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公开发表数据基础上,本研究评价了全国6大稻作区10类稻田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的服务包括稻田初级产品生产、气体调节、氮素转化、土壤有机质累积以及水调节和洪水控制等5项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结果显示,稻田谷物产量为4.71–12.18 t ha^-1 y^-1,稻草为4.65–9.79 t ha^-1 y^-1;O2调节量为8.27–19.69 t ha^-1 y^-1,温室气体调节量为-2 .13–19.24 t ha^-1 y^-1 (CO2 当量);氮素输入量为209.70–513.93 kg N ha^-1 y^-1,输出量为112.87–332.69 kg N ha^-1 y^-1;土壤有机质库变化为0.69–4.88 t C ha^-1 y^-1;水调节量为-19 875–6430 m3 ha^-1 y^-1,洪水控制量为1500 m3 ha^-1 y^-1。研究结果还显示,10类稻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8605–21 405 美元 ha^-1 y^-1,除了初级产品生产以外的其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仅占74%–89%。在施氮量为275–297 kg N ha^-1时,稻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相对较高。目前仅以农产品生产来计算稻田生态系统的价值显著低估了稻田生态系统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随着越来越多的森林、草地等转为城市和工业用途,农田特别是稻田生态系统将具有越来越高的生态重要性。农田生态系统农产品生产以外的生态系统服务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963.
谢显明  王丰平 《地球》2021,(2):19-24
老瀛山位于重庆市綦江区东部,距城区15公里,面积约50平方千米,最高峰马脑山,海拔1384米。老瀛山峻峭挺拔,垂直高差超过1000米,常年云雾缭绕,气象万千,“山盘四十八面险,云暗三百六旬秋”是老瀛山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964.
在中国重庆綦江区虎山足迹点发现了2个大型恐龙天然足模化石,化石赋存于砂质富集的夹关组的一悬崖底面。它们属于罕见的幻迹,同类足迹也发现于韩国和北美白垩系足迹点。放射状、同心及半脆性形变使这些幻迹具有切断状或网状外观,有时呈现出类似裂断花或菜花的形态。这正是当地“石头开花”民间传说的来源。这些特征表明,造迹者必然是恐龙,同时也清晰地展现了其外形态学特征。  相似文献   
965.
相山铀矿田深部找矿标志及找矿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相山铀矿田控矿因素的综合研究,笔着认为断裂构造是其关键的控矿因素,提出断裂构造与组间界面(变异部位)及基底界面复合、热液酸碱蚀变叠合、晚期花岗斑岩脉发育是深部的找矿标志。其中,碱性蚀变、晚期脉岩为该区构造带深部盲矿预测定位的重要标志。在空间上,该区存在上部第1成矿空间(组间界面控矿)和下部第2成矿空间(基底界面及晚期花岗斑岩控矿)。指出深部具有很大的成矿潜力,外围存在很大的找矿空间,并由此预测了新的铀成矿远景区和重点工作区。  相似文献   
966.
提要:腾冲地块芒市地区钾长花岗岩分布于芒市北部五叉路乡核桃洼、江东乡杨家寨和轩岗乡南约村一带,主要由钾长花岗岩组成。芒市地区钾长花岗岩大部分是作者通过1∶5万区域地质填图,从原高黎贡山群中解体出来的。为了限定该地区岩浆事件的准确时间,本文对该区钾长花岗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地球化学研究。测得芒市地区钾长花岗岩中锆石的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60.8±0.8) Ma,其形成时代属于古近纪。该区钾长花岗岩具有高SiO2(67.97%~80.62%)、高碱(K2O+Na2O=5.08%~8.79%)、中-高钾(K2O/Na2O=1.11~17.80)、低P2O5含量(0.01%~0.15%)的特征。铝饱和指数(A/CNK)介于1.03~2.31之间,岩石属钾玄岩-高钾钙碱性过铝质-强过铝质S型花岗岩。岩石总体上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Ta、La、Pb、Nd、Sm、Gd等,明显亏损高场强元素Ba、Nb、Ce、Sr、Zr、Hf、Eu等。稀土元素总量(ΣREE)为56×10-6~323×10-6,平均为183×10-6,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呈右倾型, LaN/YbN为1.58~41.60,δEu=0.18~0.71, 显示弱到中等程度的负铕异常,具有明显的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的特征。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该花岗岩是以含粘土的变质杂砂岩和粘土岩部分熔融形成的,岩浆可能来源于本区中晚元古代高黎贡山群为代表的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是典型壳源成因类型,具岛弧型同碰撞花岗岩特征。该区古近纪钾长花岗岩的形成表明,在60.8 Ma以前,雅鲁藏布江—密支那洋已关闭,印度板块与冈底斯—腾冲板块之间的俯冲、碰撞作用已经发生,并处于岩浆弧形成阶段,为印度板块与冈底斯—腾冲板块之间俯冲、碰撞、成弧造山构造岩浆活动的响应。古近纪钾长花岗岩形成时代及其构造环境的厘定,为进一步探讨腾冲地块构造演化提供了新证据。  相似文献   
967.
延安地区泥石流是黄土地区一类重要的地质灾害.对延安地区典型泥石流沟进行调查,区内泥石流主要分布在黄河谷地两岸及其主要支流流域,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得出:(1)延安地区泥石流集中在每年的7月份到10月份,主要为暴雨型泥石流;(2)在本区内泥石流形成的地形要素主要有流域形状、面积、山坡坡度以及沟床比降等;(3)固体物质补给条件,在本地区以泥流和泥河为主;(4)本区泥石流暴发的临界降雨强度为120mm/12h左右;(5)人类工程活动已经成为影响该区地质灾害发生的第二大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68.
谢祖军 《安徽地质》2013,(4):269-274
凹山铁矿床为一大型磁铁矿床。通过对矿床控矿因素的阐述,以及对由爆发作用形成“侵入角砾岩体”的分析。提出凹山矿床流化作用使一200m标高上下矿体迁移的现象,指出凹山矿床今后的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969.
江西相山矿田典型铀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及意义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对江西相山铀矿田3个典型铀矿床邹家山、横涧和沙洲矿床铀矿石中的萤石矿物进行了系统流体包裹体研究。结果表明,邹家山矿床-130 m标高和206 m标高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平均值为266.1℃和159.9℃,盐度w(NaCleq)为11.61%和13.16%,密度为0.88 g/cm3和1.00 g/cm3;均一温度与盐度之间呈抛物线型关系,密度与均一温度为负相关,而密度与盐度正相关。横涧矿床-3 m标高和92 m标高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平均值为259.9℃和291.7℃,盐度w(NaCleq)为13.45%和7.95%,密度为0.91 g/cm3和0.79 g/cm3;均一温度与盐度正相关,密度与均一温度负相关、与盐度关系不明显。沙洲矿床-138 m标高和-98 m标高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平均值为297.3℃和272.9℃,盐度w(NaCleq)为13.73%和11.62%,密度为0.86 g/cm3和0.87 g/cm3;均一温度与盐度之间规律性不明显,密度与均一温度负相关、与盐度之间关系不明显。计算获得邹家山矿床-130 m标高和206 m标高铀成矿平均深度是860 m和550 m,横涧矿床-3 m标高和92 m标高平均深度是930 m和950 m,沙洲矿床-138 m标高和-98 m标高平均深度为578 m和537 m。与地表标高对比获得,邹家山、沙洲和横涧铀矿床形成后的剥蚀程度分别在320~416 m、190~240 m、727~902 m之间。相山北西部地区的抬升剥蚀程度强于南东部地区,显示东部和南部地区在深部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970.
谢永新 《广西地质》2012,(2):7-9,12
从2011年11月份开始,本刊已连续3期刊登了6位专家学者对韦寿增精神的解读文章,力求让广大读者深入理解其精神实质。本期继续刊登顾凤威和谢永新两位专家的解读文章。谢永新教授从三个角度总结韦寿增精神,即心系百姓、坚定为民的信念,恪尽职守、身先士卒的使命,依法办事、刚正不阿的职责。顾凤威教授则从社会主义发展观的角度,结合韦寿增的实际做法,分三个方面解读韦寿增是如何在工作中践行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