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8篇
  免费   161篇
  国内免费   153篇
测绘学   74篇
大气科学   90篇
地球物理   120篇
地质学   477篇
海洋学   60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51篇
自然地理   66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5篇
  1979年   3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4年   3篇
  1963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0 毫秒
911.
利用盆地北部大量钻井资料、岩心及露头观察结果,结合古地质背景,以及粒度、岩矿等分析资料,对晚石炭—早二叠世广泛分布的含砾砂岩体沉积特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结果表明:它们属于扇三角洲体系,并以河道化冲积的形式前积到陆表海盆地中,平面上分带性和纵向上退积结构较清楚,重力流沉积特征不明显,而水道化的牵引流成因沉积特征明显。以高能辫状水道、水下分流河道砂砾岩为主要骨架,河口坝不发育。而且,这些水道作用居重要地位的扇三角洲高能水道砂体因受物源、古地貌及潮汐等影响,往往被潮汐改造而形成障壁砂坝,也是有利储集体。它们之间因沉积特征不同,储集空间、储集性能和含油性也各具特色,但都以高能化水道形成的厚石英砂带为有利相带。  相似文献   
912.
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延长组湖盆演化及石油聚集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延长组湖岸线、深湖线及湖盆底形恢复显示,延长组湖盆具有向西南部迁移,再向东北部迁移的演化特点。长6期湖盆底形具有"南陡北缓、西陡东缓"的特点,盆地中心位于庙湾以北、正宁以东、甘泉以南地带,造成盆地东北部为缓坡型三角洲体系,而西南部为陡坡型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末端发育浊积扇。延长组划分为5个三级层序,控制了4套生储盖的分布。延长组湖盆演化与石油的聚集关系密切,湖岸线附近的三角洲前缘是油气的主要富集区,深湖区的浊积砂体也具有一定的储集性能和良好的成藏条件。东北部、西南部主要成藏组合及深湖浊积岩的特征表明,可以进一步向盆地腹地扩大勘探。  相似文献   
913.
末次冰期南京石笋高分辨率气候记录与GRIP冰芯对比   总被引:42,自引:4,他引:38  
对采自南京汤山洞穴一支长400余mm的石笋进行了高精度TIMS-U系定年和氧碳同位素测试,建立了末次冰期中晚期(54000~19000aBP)中国东部高分辨率的古气候变化时间序列.从石笋氧同位素变化曲线中,不仅检出东亚夏季风降水史中的Heinrich事件,而且首次发现了末次冰期东亚夏季风活动区气候变化同样存在着Dansgaard-Oeschger旋回,与极地GRIP冰芯记录有良好的对比关系.但明显的差别主要有(1)中国东部气候变化的干冷化趋势十分明显,由石笋氧同位素曲线构成的连续4个Bond旋回,迭覆在末次冰期长期变冷的气候背景上,可能与青藏高原MIS3阶段特强夏季风事件有关;(2)石笋气候曲线反映的干冷事件与GRIP冰芯中的对应事件存在1000~2000a的相位差,似有必要考虑不同测年方法相互校正问题.  相似文献   
914.
本文根据NaOH溶液吸收CO2的方法,对西安南郊和陕北长武地区土壤CO2释放量进行了昼夜观测。观测结果表明,不同地区土壤CO2释放量存在差异,气候偏冷偏干地区土壤CO2 释放量较小,气候偏热偏湿地区土壤CO2释放量较大。陕北长武土壤CO2释放量变化再次证明,从当日早晨至次日早晨, CO2释放量具有由低变高再变低的规律; CO2释放量相对于大气温度的日变化具有滞后性,滞后时间为4~6小时;土壤CO2释放量白天较少,夜间较多; CO2释放量变化显示,在土层深厚的地区,土壤微生物夜间活动强度总体应比白天大。   相似文献   
915.
塔里木盆地是迄今我国唯一找到海相成因工业性油藏(而不仅是气藏)的盆地,而同属于古生代海相克拉通的四川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则只有海相成因的天然气藏,没有工业性油藏。这是由塔里木古生代盆地演化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916.
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海相烃源岩两种形成展布模式(摘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下古生界(主要是寒武系—奥陶系)海相地层是塔里木盆地主力烃源岩。“九五”之前,普遍认为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奥陶系主力生油坳陷位于满加尔坳陷,其中广泛分布的巨厚奥陶系(特别是中—上奥陶统)暗色泥岩是塔里木盆地主力油源岩。许靖华教授在1993年提出了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海相烃源岩埋藏静海形成展布模式,并认为埋藏静海盆地生油层可形成500×10~8t 油气,这一烃源岩展布模  相似文献   
917.
从塔里木盆地看中国海相生油问题   总被引:175,自引:3,他引:172  
梁狄刚 《地学前缘》2000,7(4):534-547
塔里木盆地厚达 5~ 7km的海相寒武、奥陶系 ,可划分出下、中寒武统和中、上奥陶统两套工业性烃源岩。油源对比证实 :盆地目前保存下来的海相成因工业性油藏 ,主要来源于中上奥陶统泥灰岩。正是因为塔里木盆地比四川、鄂尔多斯盆地多了一套中等成熟的中上奥陶统油源岩 ,所以能够找到海相油田。笔者认为 :海相工业性烃源岩不必很厚 ,但w (TOC)应≥0 .5% ,碳酸盐岩要含泥质 ;海相源岩往往并不发育在凹陷中心 ,而发育在 4种有利沉积相带上 ;碳酸盐岩具有“双重母质”的特点 ,浮游藻类偏油 ,底栖藻类偏气。海相源岩的形成模式有“保存模式”和“生产力模式”两种 ,分别对应于塔里木寒武系和中上奥陶统烃源岩。塔里木古生代克拉通早期活动、晚期稳定、持续降温的演化史 ,有利于海相油气的多期成藏和晚期保存。  相似文献   
918.
江苏沿海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江苏沿江和沿海旅游业现状和问题的对比分析,论述对江苏沿海生态旅游资源重点开发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指出对江苏沿海生态旅游资源规划的思路、客源市场选择、旅游特色项目和旅游业支持系统构建的原则等。  相似文献   
919.
郯庐断裂带是东亚最重要的断裂之一,在构造地质、岩石矿物、地震分布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然而少有针对郯庐断裂带地热学的研究.本文作者对郯庐断裂带南段7口钻井进行了系统测温,采用光学扫描法测试了6口钻井的142块岩心和13块露头样品的热导率,获得了6个高质量的热流数据.结合已发表的热流和地震剖面资料,我们获得了郯庐断裂带南段的岩石圈结构.研究表明,郯庐断裂带南段现今地温梯度从南到北有增大的趋势,介于21.8~30.3℃·km-1.大地热流值介于44.0~81.7 mW·m-2,平均61.4±10.8 mW·m-2,表现为正常大地热流的特征,并非热异常带.最大热流值出现在庐枞盆地的大陆科学钻探井ZK03处,上地壳浅部极高的生热层很可能是高热流的主要因素.沿郯庐断裂南段地震带浅源地震发震带的底界和350℃等温面耦合较好,指示了深部结构的差异.  相似文献   
920.
孙昕  何飞飞  李鹏飞  汤加刚 《湖泊科学》2018,30(5):1309-1318
利用自行研制的光生物反应器,以水库中典型的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和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两种藻类在光照强度周期性波动条件下的抑制特性.结果表明,相对恒定时平均光照强度6100 lx而言,在光照强度周期性波动条件下,在培养至24天时,铜绿微囊藻生物量降低14%、颜色稍黄,斜生栅藻生物量降低24%、藻体严重泛黄;铜绿微囊藻的叶绿素a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分别降低12.7%和55.5%,斜生栅藻的叶绿素a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分别降低78%和74%;模拟内波的周期性波动光强下,两种藻的光合作用参数Fv/Fm、YⅡ和ETR下降,热耗散量NPQ增高,且光合作用受到抑制,生长代谢能力减弱,这为内波控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