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篇
  免费   44篇
地球物理   209篇
综合类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双层黏弹介质模型条件下地震应力扰动的时空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简化双层黏弹介质模型及其变形过程的时间属性,考虑震后地壳上层(黏滞性相对较弱)短时间的弹性扰动及后续较长时间内下层(黏滞性相对较强)黏性变形对上层应力扰动的联合作用,研究地震应力扰动的时空变化.结果显示,地震应力扰动在震后一段时间内逐渐增大,之后缓慢衰减.并且模型参数越接近真实地体,应力扰动增大及衰减过程就越缓慢,持续时间越长,即地震活动具有较长时期的时间"记忆"特性.因而,在地震活动及库仑应力变化研究中,长时期的应力扰动影响不宜忽略.地震应力扰动有一定的空间作用范围,在此范围内应力扰动随距离衰减明显,距离震源较近处衰减较快、距离震源较远处衰减相对较慢,此范围之外应力扰动可忽略不计.在本文所取与实际地壳相对较为接近的模型参数条件下,应力扰动的空间作用范围大体是震源线性破裂尺度的2.5倍.地震应力扰动随震级增大而逐渐增大,在本文模型参数条件下,震级大于6级之后,应力扰动随震级快速增加.地震破裂尺度测量误差所导致的应力扰动计算误差的相对大小,与时间无关,与破裂尺度(震级)及震源距有关,随震源距的增大而增大,但对应力扰动的总体变化趋势及变化范围影响甚微.当距离足够远时,应力扰动计算误差的相对大小趋于常数,就6、7、8级地震而言,最大应力扰动计算误差分别小于应力扰动值本身的22%、30%及38%.  相似文献   
102.
利用山东地震台网记录到的近场源地震波形数据,基于剪切波分裂研究,获得山东地区多个台站的剪切波分裂参数。研究结果表明,快剪切波偏振优势方向反映了该地区构造应力空间分布特征,CHD台和LIS台显示出2个优势偏振方向,揭示山东地区地壳介质各向异性受到区域背景应力及局部断裂构造的双重制约。  相似文献   
103.
周少辉  蒋海昆 《地震》2016,36(3):1-13
介绍了当前国内外前震研究领域的一些进展。 对比了不同前震定义条件下前震序列的共性特征, 对几种主要的前震机理及主要的前震识别方法进行了简要综述, 对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评述和讨论。 前震指主震之前在主震断层面上、 紧邻主震破裂起始点发生的小地震。 主震发生之前的一系列前震活动构成前震序列。 在不同的前震定义条件下, 具有“直接前震”的震例比例从10%至40%不等。 理论上前震可用级联应力触发或预滑动模型进行解释。 前震空间上主要集中分布在距离主震10~75 km范围内, 但其时间分布形式复杂, 大多发生在主震前1~2天, 部分前震序列的地震活动率显示明显的加速特征, 但许多前震序列单独来看却往往显示主-余型序列的衰减特征。 序列地震震源机制一致、 序列b值偏低是前震序列最突出的特征。 前震的发生与主震破裂形式和构造环境似有一定关系, 在有限的前震震例中, 逆冲型主震似乎具有相对较多的前震。 部分震例的研究结果显示, 随主震的临近, 前震震源深度有逐渐下迁的特点。 到目前为止, 震前很难判定一次地震或一个地震序列是否为前震或前震序列, 所使用的前震识别主要有基于统计类比的方法、 基于震源机制一致及衍生的相关方法以及基于对地震成核过程精细检测的方法。 从现有不多的震例研究结果来看, 尽管地震时空丛集和震源机制高度一致是前震序列的最显著特征, 但却不是判定前震序列的充分条件。 由于成核的破裂扩展速度和滑动位移有随时间较快增大的趋势, 因而基于对地震成核过程精细检测的方法有望在前震识别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但需更多震例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04.
基于同震库仑应力变化的汶川地震余震频次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贾若  蒋海昆 《中国地震》2014,30(1):74-90
在计算同震静态库仑应力变化的基础上,基于速率-状态摩擦定律及与同震静态库仑应力变化相关的余震频次估计方法,研究了汶川地震余震区及附近不同区域内与汶川地震同震静态库仑应力触发相关的"直接"余震频次。结果显示,主震破裂带尤其是主震破裂带南段的"直接"余震频次明显低于实际情况,其原因在于同震库仑应力变化导致的主震破裂面上应力水平的降低。研究结果还显示,汶川地震同震库仑应力变化对余震活动持续时间的影响与震级下限有关。对ML4.0以上余震,持续时间约为震后15~16个月;对ML3.5以上余震,接近60个月。在上述时段内,与同震库仑应力变化相关的"直接"余震占全部余震的比例为44.7%~48.6%。这表明,即使在同震库仑应力变化的"有效"作用时段内,主震破裂面上也大约有50%的余震活动不是缘于同震库仑应力变化的影响,这可能与震后余滑及粘弹松弛等时间相关因素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105.
2013年莱州M4.6地震序列震源机制与发震构造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13年11月23日13时44分山东莱州发生M4.6地震,造成较大影响,并且在主震前后发生了持续较长时间的小震序列活动。文中使用CAP方法研究了莱州M4.6主震的震源机制,使用自助抽样(Bootstrap)方法进行稳定反演,给出了误差估计;使用HASH方法基于振幅比和初动符号求解了序列中12次ML≥3.0的小震震源机制;使用双差方法对莱州地震序列进行重新定位。最后结合有关地质资料对此次莱州震群的发震构造以及序列发展过程中断层的破裂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6.
在岩石高温高压三轴变形实验中达到岩石的极限强度之后,岩样的宏观几何变形显著增加,几何变形成为表观应力与真实应力之间出现较大偏差的主要原因.针对此问题,假定岩样从圆柱体变形成为桶形体,在一些理想假设前提下,给出了高温高压条件下三轴实验中,当试样出现半延性-延性行为时,应力曲线的一种修正方法.  相似文献   
107.
地震空间分布因子Zk及其在中强地震前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海昆 《地震》1992,(6):7-16
  相似文献   
108.
蒋海昆  吴琼 《内陆地震》1992,6(3):258-265
根据空间距离方法,给出了地震空间分布因子Z_1的统计计算方法,并指出地震空间分布因子Z_1可以较好地判断地震空间分布类型。利用唐山地区的地震资料,对地震空间分布因子Z_1在地震预报中的实际应用进行了探讨,指出Z_1对中强地震具有一定的震兆反应能力。本文还就不同的序列处理方式及不同的震级下限对地震空间分布因子Z_1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9.
结合地震地质构造特征进行分析 ,并利用地震学有关方法 ,对北纬 3 5°线附近地震活动特征与地震危险区进行预测。发现 5级以上地震有自西向东迁移的迹象 ,近 3 0a来 5级以上地震主要在菏泽 -黄海一带活动。通过分析认为 ,近期北纬 3 5°线与聊考带交界处及与响水 黄海构造带交界处 ,有发生 5级左右地震的可能  相似文献   
110.
雁列式断层组合变形过程中的声发射活动特征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着重研究拉张或挤压型雁列式断层标本变形过程中声发射(简称AE,下同)的时空演化特征. 结果表明,预置构造对AE空间分布格局具有较强的控制作用,随着差应力的增加,AE首先在两个端点附近丛集,之后向两端点连线附近集中,出现明显的破裂局部化现象,较大事件还通常集中于某一端点附近反复发生. 前期微破裂丛集图象指示后期宏观破裂的扩展方向及扩展范围. 拉张和挤压型雁列区宏观破裂方向分别与轴向应力方向垂直和平行. 雁列式断层标本变形过程中,破裂前的弱化阶段相对较长、弱化过程明显. 微破裂事件累积频次指数增长可能是系统失稳前的典型征兆之一,而雁列区宏观破裂之后,AE数量逐渐减少、应变释放相对减弱. 摩擦滑动过程中,大的粘滑失稳前未见有AE活动前兆性的增强过程.雁列区的b值变化在失稳前显示趋势性降低——快速回升这一典型的变化过程,b值降低一般发生在差应力增强过程之中,并有可能延续至弱化阶段,而快速回升则一般发生在破裂失稳前的短时期内. 对比研究表明,构造差异所导致的b值差异远大于b值随差应力的增加而产生的变化量,而对同一构造标本,力学状态的改变会导致AE序列时序特征的急剧变化,较高的加载速率对应较高的应变能释放及明显的低b值. 先期破碎带由于较低的破坏强度,其对差应力的微小变化具有特殊敏感性,从而成为源、兆分离、窗口或敏感点效应等地震活动性前兆现象的一种可能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