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0篇
测绘学   4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3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6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以SPOT5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为例,充分利用SPOT5辅助数据文件(Metadata.dim)中的位置和姿态数据,采用精确拟合推算出影像外方位元素的初值,通过一定的地面控制点,以经典的多中心投影共线方程作为条件,建立条件方程式,进行条件平差,解算出一个修正的矩阵,该矩阵包含了相机与卫星平台之间的夹角,以及轨道等多种因素所引起的误差,然后利用建立的模型进行定位。与SPOT5无控制定位相比,该方法对定位精度有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22.
在贵州桐梓和湖北宜昌两条相距近500 km的剖面上, 在奥陶系五峰组~志留系龙马溪组底部均发现了20余层钾质斑脱岩, 表明在奥陶纪-志留纪之交至少在上扬子地台东南缘附近, 曾经发生过多次较大规模的火山喷发活动. 综合生物地层、层序地层等资料可以进一步确认, 相隔甚远的这些斑脱岩层几乎完全一一对应. 这是第一次在中国主要地台区同期地层中确认系列的、具有良好对比潜力的火山活动沉积记录. 这些斑脱岩层可望作为极为难得的时限精确、特征明显的事件标志层, 运用于扬子地台奥陶纪-志留纪之交的高精度地层学研究, 最终建立华南奥陶系-志留系界线附近高分辨的综合年代地层格架.  相似文献   
23.
上扬子地台东南部奥陶系层序地层与奥陶系的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苏文博  李志明 《地球科学》1997,22(4):377-381
上扬子地台湘北-鄂西层序地层研究表明,奥纪有两次二级海平面升降旋回,形成两个二级复合层序(即中层序)其界面介于第8与第9个三级层序之间,基本与Nemagraptusgraclis带的首次出现相吻合,并可与澳洲,美洲,欧洲等地进行对比,古地磁,古气候及古生物等资料也反映出该界面是重要的转折点,因此,对应这两个中层序,可将奥系分为两个亚系。  相似文献   
24.
New total organic carbon (TOC) data from the two Ordovician-Silurian transitional graptolite-bearing black shale intervals, the Wnfeng (五峰) Formation and the Longmaxi (龙马溪) Formation in Central Guizhou (贵州) and West Hubei (湖北), respectively, as well as previously reported TOC data from the same intervals in other places on the Yangtze platform of South China, have been used to produce an initial estimate of the primary paleoproductivity via a conventional inverse method (i.e., Rpp-inverse). The values of the Rpp-inverse are estimated to be 32 (43-21) gC/(m2·a) (Wufeng Formation) and 21 (27-16) gC/(m2·a) (Longmaxi Formation). Also, simultaneously, the habitat types (i.e., HT; cf., BA: benthic assemblage) and their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nges have been documented from the same succession, and an initial estimate of the primary paleoproductivity has been produced using a forward method (i.e., Rpp.forward). Being bounded mainly by the peritidai to inner-shelf environment shelly-facies or mixed-facies successions with BAI to BA3 faunas both at the top and the base, which indicates the habitat types from HT Ⅱ1 to HT Ⅲ2, the biohabitat type of the two graptolite-bearing black shale intervals can be limited to HT Ⅲ to HT Ⅳ, corresponding to the inner shelf to the outer shelf, with depths from roughly 60 m to 200-300 m. Based on the current data from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the southern part of the East China Sea, values of Rpp-forward should be about 100 to 400 gC/(m2·a). The difference in the results via the two methods suggests that paleoproductivity estimates from the geological strata need to be made cautiously, with particular attention paid to the paleogeographic setting, oxic-anoxic conditions, as also the preservation factor of organic carbon.  相似文献   
25.
四川旺苍志留系鲕粒灰岩特征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松  张涛  苏文博  王巍  马超 《地球科学》2011,36(1):43-52
近期在川西北旺苍地区早志留世南江组中首次发现了鲕粒灰岩.它们多以10 cm左右的薄层夹持在页岩或粉砂质泥岩中, 沉积相分析显示该段地层总体应属于均斜缓坡沉积体系.说明这些鲕粒是由异地搬运而来, 在旺苍附近可能会存在相当规模的鲕粒滩.在显微镜下可观察到, 其中的鲕粒类别单一, 鲕粒紧密排列, 并呈现一定程度的压缩变形, 局部壳层呈锯齿状, 也指示这些鲕粒曾经历过高能分选和搬运, 以及压实成岩作用等.氧碳同位素测试显示, 这些鲕粒灰岩沉积时的古温度大体为25~31 ℃, 表明早志留世的上扬子地台应处于中低纬度干热或温暖的古气候带.除去古气候及古地理学方面的意义, 当前鲕粒灰岩的发现还为该区油气勘探提供了重要的储层信息.   相似文献   
26.
线阵CCD技术已广泛应用于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但其外方位元素的强相关性使得法方程出现病态,难以得到稳定的解。本文在基于严密成像模型的基础上,采用SPOT卫星影像对几种常见的去相关方法进行了比较,并在谱修正迭代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去相关方法。根据谱修正迭代法中法矩阵的特征,对初始值乘以一个系数,不仅没有改变原有的无偏性质,而且使其对初值的依赖程度大大的降低。分析与试验结果表明,这种改进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27.
高分辨率遥感卫星无控制定位改进模型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单线阵CCD推扫式成像机理出发,以SPOT5卫星为例,充分利用其辅助数据。阐述了利用改进椭球体模型进行无控制点定位算法,按照构建的成像模型对某地区一景SPOT-5影像进行无控制对地目标定位,获得了实地上41.70298m的平面精度;利用两个控制点对其进行修正后达到了17.1677m的平面精度。  相似文献   
28.
从序地层学观点论奥陶—志留系界线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层序地层学研究表明,奥陶-志留纪之交的冰成海退事件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一个Ⅱ型层序界面。与上扬子地台奥陶-志留系交界处观音桥层相同层位的沉积,在世界各主要大陆上均具有基本一致的沉积背景和“浅海凝缩作用”特征,同属奥陶纪最晚期-志留纪最早期可进行便于对比的Ⅱ型三级层序的陆架边缘体系域。该陆架边缘体系域的顶面,即该Ⅱ型层序的初始海泛面,恰好与笔石Glyptograptus persculptus带的首次出现相吻合,与已确认的奥陶-志留纪交界处的重大生物演化事件、沉积地球化学事件等也完全一致,因此全球奥陶-志留系界线应选择在笔石G.persculptus带之底。由于上述初始海泛面同时也是笔石G.persculptus带在世界各地首次出现的最低位置,因此它可作为这一全球界线识别性和操作性俱佳的天然标志。  相似文献   
29.
华南奥陶—志留纪之交的五峰组—龙马溪组及华北新元古界下马岭组发现的钾质斑脱岩,都产自类似的黑色硅质-碳质页岩/板岩岩系。这两套黑色岩系与上、下地层的接触关系、岩性组成以及垂向序列所揭示的地质过程,具有良好的可对比性,都符合Ettensohn总结的黑色页岩与板块构造运动之间的成因关系模式。岩石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这两组不同时代的钾质斑脱岩具有相似的源岩岩浆背景,为中酸性的粗安岩-英安岩-流纹岩系列,源于同碰撞岛弧(synCOL-VA)背景的火山喷发活动,与板块边缘的俯冲碰撞密切相关。由于华南五峰组—龙马溪组内斑脱岩及黑色页岩沉积的形成与此间华夏地块与扬子地块的汇聚相关,华北下马岭组的黑色岩系与钾质斑脱岩的形成可能也和华北地块与相邻地块的碰撞相关。推测后者很可能为Rodinia超大陆或Pangea850Ma汇聚时的沉积-地层学响应。  相似文献   
30.
燕辽地区串岭沟组中上部保存有华北克拉通中元古代第一套大面积发育的黑色页岩,沉积于潮间带中下部,标志着该克拉通自形成以来最重要的海进过程,也是地球中年期早期阶段大气-海洋环境状态的特殊记录者。本文对蓟县八仙山剖面串岭沟组三段黑色页岩和顶部碳质白云岩开展了全岩主、微量元素和总有机碳(TOC)含量测定,认为其源区主要来自风化的长英质陆源碎屑物质。黑色页岩的TOC含量(平均值1.12%)、氧化还原敏感金属元素V(平均值82.6×10-6)、Cr(平均值73.9×10-6)、Ni(平均值29.8×10-6)含量明显高于碳质白云岩(TOC、V、Cr、Ni含量均值分别为0.47%、29.6×10-6、26.4×10-6、11.7×10-6)。此外,二者的氧化还原参数Corg/P分别为62.94和39.44,V/Cr值与沉积层位明显负相关,表明不同深度海水的氧化还原状态略有变化,但V/Cr-Th/U仍均落入富氧范围。研究结果表明,至少串岭沟组黑色页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