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42篇
地质学   14篇
综合类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1.
甘肃北山地区晚第四纪构造变形特征及演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峰  苏刚  晋佩东 《地震研究》2004,27(2):173-178
通过对甘肃北山地区ETM影像的细致分析和初步野外考察,对北山地区晚第四纪以来断裂活动时代和运动性质进行了研究。结合附近地区天山构造带、青藏高原北部边缘断裂的演化过程和区域构造应力场状态,对北山地区晚第四纪以来变形机制和演化趋势进行了研究。认为北山地区现今构造格局是在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相碰撞形成的北东向挤压构造应力场的作用下,重新激活东西向的晚古生代、中生代断裂,并产生北东向新生断裂而形成。晚第四纪以来,北山地区构造变形以南北向缩短为主,伴随有东西向伸展。随着印度板块的向北运移,北山地区的构造变形将进一步增强,即南北向缩短和东西向的扩展将进一步增强。  相似文献   
12.
李光涛  陈国星  苏刚  杨攀新 《地震》2008,28(3):125-132
滇西地区自第四纪以来经过了复杂的构造抬升, 其上新世准平原面被差异抬升为不同高度的夷平面。 在抬升过程中, 怒江的侵蚀作用形成了深切的高山峡谷地貌, 并形成了能反映构造抬升过程的多级河流阶地。 这种高山峡谷地貌的形成不仅与构造活动有关, 还与气候变化有关, 但构造活动是主因。 通过河流阶地和夷平面的研究能够得到河流阶地特征和差异隆升特征, 并能够进一步反演该区的构造活动特征。  相似文献   
13.
海南岛北西部新构造特征及其演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军龙  田勤俭  李峰  高站武  苏刚 《地震》2008,28(3):85-94
利用DGPS系统测量海南岛西部阶地, 绘制地质地貌综合剖面, 将西部阶地分为海成阶地和河流阶地两种。 其中海成地貌包括一条砂堤和四级阶地: 砂堤宽2~10 m, 高程约10 m, 形成于5 ka以来; 海成一级阶地发育较好, 阶地面高程21~22 m, 形成于晚更新世至全新世之间; 海成二级阶地顶面高程约32 m左右, 形成于晚更新世晚期; 海成三级阶地较为发育, 阶地面高程40~42 m, 形成于121.8 ka; 海成四级阶地零星分布, 阶地面高程约57 m, 形成于中更新世晚期。 河流阶地也可分出四级: 一级阶地高程约20 m, 局部发育, 形成于11.4 ka; 二级阶地高程约34 m, 形成于47.2 ka; 三级阶地高约50 m, 其基座顶面标高约41 m, 形成于晚更新世早期; 四级阶地高程约71 m, 基座面标高约60 m, 形成于中更新世晚期。 这些阶地中均以二级最为发育。 晚更新世以来全区处于整体加速抬升的状态。 依据阶地面的综合剖面特征, 认为王五-文教断裂晚更新世以来的活动性较弱。  相似文献   
14.
关中地区小震活动特征及危险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两年来,关中地区地震活动呈现东部相对活跃而西部平静的局面,打破了近20年来西部相对活跃的格局。从三信方面分析了形成这种格局的原因,认为这是大区域应力调整,汾渭地震带地震逐渐活跃而西海固地区相对平静以及关中地区地壳运动变化的结果,在此基础上对今后关中地区地震活动趋势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5.
区域应力场研究结果在地震形势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刚  黄长林 《地震》1992,(3):18-22
许多研究指出,中国大陆有统一的应力场。在这种应力场作用下,鄂尔多斯地块存在着反时针扭动趋势,且地块东北边缘同西南边缘的地震相互呼应。运用这些结果,我们对大同5.9级地震后的地震趋势作了估计,结果是满意的。  相似文献   
16.
鄂尔多斯地块运动和地震趋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汾渭地堑、银川地堑、六盘山、阴山等为边界的鄂尔多斯地块是一完整性好、活动强烈的地质块体。其完整性表现在鄂尔多斯块体内部无6级以上较强地震发生,而强烈活动表现在块体周围己发生了多次7级以上强烈地震,其中8级以上地震就有5次(图1)。在图1中还画出了块体边界各段的主要错动。根据文献[1]的研究,这种错动是大华北近东西向  相似文献   
17.
1龙门山断裂带概述 龙门山断裂带为青藏高原川青块体与华南四川盆地间的边界断裂,沿龙门山展布,走向北东,全长约500km,宽40~50km.该带主要由茂汶-汶川断裂(后山断裂)、北川-映秀断裂(主中央断裂)、江油-灌县断裂(主边界断裂)和后山、前山和前缘三条推覆构造带组成.全长约500km,宽40~50km.断裂带中段与岷江斜交并断错了岷江及其支流的河流阶地.本文应用河流阶地变形研究了该断裂带中段晚第四纪的活动速率.  相似文献   
18.
1新构造环境 云南建水-蒙自一带位于小江断裂带南段以东、红河断裂带南段以北,紧邻川滇菱形块体东南端,大致在石屏-建水断裂SEE方向的延长线上,主要断裂有蒙自东山断裂、田山断裂和黑泥地断裂.因这一地区历史上无大震记录且构造活动不如小江断裂带、曲江断裂带和石屏-建水断裂强烈而未引起活动构造研究者的重视.但其位于川滇菱形块体向SE145°平移的前锋,势必受到川滇菱形块体运动的影响,断裂也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响应.  相似文献   
19.
云南建水-蒙自一带位于川滇菱形块体向SE145°平移的前锋,受其影响,该地区的蒙自东山断裂、田山断裂和黑泥地断裂等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晚第四纪活动性,跨过断裂的冲沟被走滑断错。攀枝花以东的蒙自东山断裂右旋错断冲沟和其间的山脊约40m,并在山前洪积扇上形成偏离上游约30m的废弃古河道,古河道中堆积物的年龄为44kaBP,断裂右旋滑动速率约为0.7mma。大红地北一条冲沟在跨过田山断裂时发生右旋拐弯。冲沟在山前形成了年龄分别为31kaBP和39kaBP的2级洪积阶地,呈现出年轻阶地位错量大于老阶地的反常现象。田山断裂的平均右旋滑动速率约0.9mma。发育于黑泥地断裂南侧的多条冲沟在流过断裂时发生一致性的右旋位错,其中一条冲沟位错量达14m,断裂的右旋滑动速率为0.4mma。这一地区自30~40kaBP开始发生了一次明显的构造运动,表现为这一时代的洪积扇上的地貌过程由加积转变为切割,并被断裂错断。断裂的走滑速率明显低于小江断裂带、曲江断裂带和石屏-建水断裂带等。川滇菱形地块向SSE方向的平移及其构造活动不仅仅局限在小江断裂带以西的地块内部,而是引起了外围地块上的断裂活动,但断裂活动强度不及内部断裂的13。冲沟对走滑断错的响应分为3种类型,分别为同步弯曲型、加剧弯曲型和不对称谷地型,其中加剧弯曲型的地貌过程较为复杂。每种类型都记录了断裂的走滑活动,在估算断错量和滑动速率时应甄别不同的响应类型,以免人为的“加大”或“减小”甚至“忽略”断裂的活动幅度。  相似文献   
20.
逆冲构造带的分段性研究是评价该类发震构造地震危险性的基础工作。荥经-马边-盐津逆冲构造带是青藏高原东南边缘重要的NW向强震构造带,该构造带以逆冲错动为主要活动形式,其组合形式与逆冲强度存在南北差异。通过NE向横向断裂的构造地貌分析,发现横向断裂以右旋走滑活动为主,兼有倾滑活动。根据其与纵向断裂的交接关系,将横向断裂概括为横向分割断裂、横向撕裂断裂和横向转换断裂3种类型,讨论了3类横向断裂在逆冲构造带分段中所起的不同作用,进而将荥经-马边-盐津逆冲构造带分为独立的3段,并分析了各段的地震活动特征。研究表明,荥经-马边-盐津逆冲构造带以横向断裂为标志的3分段特点,既体现了段与段之间断裂活动强度、地震破裂强度与步调的差异,又体现了段内地震破裂步调的一致性,表明横向断裂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逆冲构造带的破裂分段,只是横向断裂的类型不同,其所起的作用也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