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篇
  免费   175篇
  国内免费   33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10篇
地球物理   232篇
地质学   92篇
海洋学   16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1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8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2篇
  1973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2篇
  1963年   2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56 毫秒
311.
312.
苏浙皖地区地壳结构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使用江苏、浙江和安徽等省部分地震台站记录的江、浙地区工业爆炸资料,进行了该地区地壳与上地幔顶部的反射波和折射波震相论证。利用广义线性反演,获得该地区的主要地壳结构。结果表明,这一地带为多层地壳结构,地壳厚度平均为33公里左右。  相似文献   
313.
攀西构造带南部地壳与上地幔结构的爆炸地震研究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1984年攀西地区南部爆炸地震折射剖面资料的研究结果表明,本区的地壳厚度约为55km,且可分为20km、20km和15km厚的三个主要构造层。地壳的平均P波速度为6.22km/s。在深度23-27km之下的中地壳下部有一个厚9-14km的P波低速区,这一结果与其它地球物理观测资料相当吻合。上地幔顶部的P波速度为7.62-7.90km/s,与现代大陆裂谷区或构造活动地区的P_n波速度一致。另外,位于构造带轴部地区的渡口市一带,上地壳中有一高速岩体,下地壳中有高速夹层以及有些断裂带可能延伸到上地幔顶部,均表明地壳中曾经有地幔物质侵入。通过研究,我们推断这个地区有可能是一个被后期构造运动强烈改造过的、至今仍保留有一些裂谷构造残迹的古裂谷带。  相似文献   
314.
文章介绍了国际岩石圈及动力学研究的主要方向,详细评述了我国近期岩石圈及动力学研究七个方面的重要课题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315.
本文敘述用三維液体-固体超声波模型試驗,来研究地震波在断层介貭中传播的动力学特性(波形,波的頻譜及振幅)和运动学特性,确定了所記录波的类型,討論了根据波的动力学特性来发現和追踪断层的基本准則。工作是在垂直于断层稜边的纵剖面上进行的。并探明了寻找断层时最佳剖面方向的选择(θ=60°-90°)。  相似文献   
316.
青藏高原的隆升与环境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于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带地球深部结构、构造和大陆动力学的研究,探讨了冈瓦纳古陆解体后,印度板块北进与欧亚板块碰撞作用的后效。由于印度板块中、上地壳与地幔盖层物质挤入,南北双向挤压力系以及复杂深层动力过程的作用,深部物质被分异、调整,致使地壳缩短增厚,深部物质侧向流展,导致青藏高原整体隆升。随着青藏高原的隆起,形成了特异的深部结构与深层过程。这不仅极大地改变了古亚洲的地貌景观和自然环境,使青藏高原进入冰冻圈,而且造成高原及其周边地域剧烈的水热活动和特异的地震活动,强烈地改变了该区人文气候、生物区系和生态环境,从而构成中—新生代以来东亚乃至全球系统最为壮观的地球科学事件之一。  相似文献   
317.
根据藏北色林错-雅安多510余公里长地震剖面上纵横波特征所识别的来自于莫霍反射及壳内反射震相,通过正演拟合解释了该纵剖面地壳纵横波速度与Poisson比结构.研究结果显示,雅鲁藏布江与班公湖-怒江两条缝合带之间地壳结构东西向变化剧烈,岩石圈结构在剖面中部厚度最深,达到80余公里;莫霍面东西向变化呈现“下凹”特征,自莫霍面“下凹”处沿剖面东西方向呈阶梯状抬升,且西向抬升速度较东向大;地壳内纵横波速度纵向(深度域)与横向(东西方向)均存在非均一性现象,且上地壳内27~34km深度处存在厚度约5~7km的低速层.上地壳内,剖面中段介质的Poisson比较剖面东段与剖面西段的低;下地壳内,剖面东段的Poisson比较剖面西段的Poisson比低.上地壳内介质的刚性变化特征不同于下地壳内介质的刚性变化特征,剖面东段下地壳内物质较剖面西段的刚度小,并蕴含着藏北地区下地壳物质伴随欧亚与印度板块碰撞而东向流动.藏北地区地壳结构东西向变化趋势与莫霍面“下凹”特征可能源于多期构造作用的叠加效应.  相似文献   
318.
青藏高原地体划分的地球物理标志研究   总被引:27,自引:9,他引:2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青藏高原巨厚的地壳结构和复杂的地球物理场特征,提出依据地震活动与波场标志、岩石层结构与速度场标志、古地磁标志、位场标志、温度场标志、地质与构造标志作为进行青藏高原地体划分的原则.据此,由北向南将青藏高原及其相邻地带划分为7个地体,即柴达木地体、昆仑地体、可可西里-巴颜喀拉地体、羌塘地体、拉萨-冈底斯地体、喜马拉雅地体和恒河平原地体,它们的分布格局与特征对青藏高原的形成、演化和板块运动及动力机制的研究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19.
地震各向异性研究的最新动态和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第七届地震各向异性国际研讨会于1996年2月19-23日在美国佛罗里达州成阿密市举行。本文作者之一参加了此次会议,并根据会上学术交流的情况,从7个方面介绍前国际上地地震各赂异性研究方面的最新动态和进展。  相似文献   
320.
地球深部研究的复杂性及其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球深部物质组成,结构及其动力过程研究是当今固体地球科学中的前沿与生长点之一。在地质演化进程中,由于不同源的作用使得地球本体错综复杂。大尺度以及中小尺度上,地球内部结构的形态,性质,类型变化很大,地下介质物理与化学属性的不均一性,非线性以及各向异性广泛存在,诸如此类,使得地球深部研究呈为一庞大的复杂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