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25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79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31.
杨钢  肖龙  高睿  贺新星  吴涛 《地质通报》2014,33(5):649-660
在岩石学研究的基础上,运用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地球化学方法,研究了阿尔山地区不同时代花岗岩体的成因和构造意义。研究表明,三广山中粒碱长花岗岩形成于印支期(228.5±3.0Ma);南兴安似斑状碱长花岗岩形成于燕山期(141.7±2.6Ma),捕获锆石年龄为1847±21Ma,反映该区可能具有前寒武纪结晶基底。两岩体岩石化学以富Si、高K、低Mg、贫Ca为特点,A/CNK值为1.00~1.05;富集高场强元素和轻稀土元素,亏损重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为典型的右倾海鸥型。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三广山和南兴安花岗岩均为A型花岗岩。其中,三广山花岗岩为A2型花岗岩,南兴安花岗岩为A1型花岗岩。全岩Sr-Nd同位素组成(εNd(t)值为2.26~5.58)表明,阿尔山地区花岗岩的源区可能为显生宙—新元古代期间从亏损地幔中新增生的地壳物质,但南兴安和三广山2个岩体的形成机制不同。三广山A2型花岗岩可能是古亚洲洋在三叠纪闭合后进入造山后阶段岩石圈伸展体制下的产物,而南兴安A1型花岗岩可能形成于早白垩世大兴安岭地区板内伸展作用下的拉张减薄环境。  相似文献   
32.
比较行星学是一门由天文学和地球科学交叉形成的学科。比较行星学以地球作为参照物,研究行星及其卫星的大气物理、化学和动力性质、表面特征、内部化学组分和构造、磁场性质、气候环境以及生命存在可能性。虽然比较行星学在我国还没有形成独立和完善的学科体系,但参加比较行星学分会场的人数远超预期,说明人们对这一新兴学科有强烈兴趣。提交的论文大致可分为3个部分:太阳系行星、太阳系外行星和月球探测。来自海内外的学者展示了他们最新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33.
撞击坑统计定年法及对月球虹湾地区的定年结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健楠  黄俊  肖龙  乔乐  王江  胡斯宇 《地球科学》2013,38(2):351-361
撞击作用是行星形成和表面重塑的重要地质过程,记录和揭示了行星的演化历史.撞击作用形成的撞击坑可用于研究天体表面地质单元形成的时间.依据内太阳系天体表面的撞击历史,总结了通过对撞击坑的直径和频率分布进行统计,计算天体表面模式年龄的原理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利用美国“月球勘测轨道器(LRO)”广角相机获得的图像,对月球虹湾地区的撞击坑进行了直径-频率分布统计研究,获得其3个主要地质单元的绝对模式年龄分别为3.33 Ga、3.21 Ga和2.60 Ga,有效限定了本区主要地质事件发生的时间.   相似文献   
34.
南海海盆玄武质岩石的全岩K-Ar年龄为7.9~3.8 Ma, 为南海扩张停止(15.5 Ma)后、晚中新世以来的板内火山作用的产物, 可与其周边地区(如雷琼半岛、南海北缘及中南半岛等)同期火山作用的岩石成因和源区性质进行对比研究. 在详细的岩相学研究基础上, 从中挑选出了新鲜的玄武质岩石, 并进行了主量、微量元素及Sr-Nd-Pb同位素分析研究. 结果表明, 该区玄武岩属于碱性玄武岩浆系列, 具有OIB型的稀土及微量元素特点, 形成岩浆的部分熔融作用程度较低, 岩浆在上升期间或在高位岩浆房中经历了结晶分异作用和堆晶作用. Sr-Nd-Pb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 南海地幔存在不均一性, 岩浆源区性质为EM2与DMM的二端员混合模式, 其中EM2为来自地幔柱物质的富集端员, DMM端员为大洋软流圈或岩石圈亏损地幔; Pb同位素特征显示本区存在Dupal异常, 结合北冰洋Gakkel脊新发现的Dupal异常, 表明此异常并非只限于南半球. 从Sr-Nd-Pb同位素变异图解中可见, 南海与雷琼半岛、南海北缘以及中南半岛地区可能具有相似的地幔源区特征, 与中国华北及东北地区存在一定差异. 南海海盆晚中新世以来的玄武岩为海南地幔柱提供了地球化学制约.  相似文献   
35.
黄婉  何琦  肖龙 《极地研究》2014,26(3):369-377
主要介绍GRV 022888和GRV 052408两块南极陨石的岩相学和矿物化学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其成因。GRV 052408陨石主要由橄榄石(~60 vol%)和辉石(~35 vol%)组成,含少量富碳质填隙物(~5 vol%);而GRV022888陨石基本由橄榄石(~98 vol%)构成,仅有很少量辉石,富碳质不透明填隙物含量也较低(~2 vol%)。这两块陨石中的橄榄石都可以见到明显的核部富铁边部富镁的反环带结构。结合岩相学和矿物化学特征,将它们划分为单矿Ⅰ型橄辉无球粒陨石。根据橄榄石-易变辉石-熔体温度计,计算得到两块陨石的形成温度在1 220℃左右。我们的研究结果支持橄辉无球粒陨石为球粒陨石质母体部分熔融后的残余物成因假说。  相似文献   
36.
松潘-甘孜南部放马坪-三岩龙花岗岩的成因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袁静  肖龙  万传辉  高睿 《地质学报》2011,85(2):195-206
松潘-甘孜造山带内广泛出露印支期花岗岩类,目前对该区印支期花岗岩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东部、中部地区,南部地区的研究相对较少.放马坪-三岩龙花岗质杂岩体位于松潘-甘孜造山带南部的九龙地区,根据主微量元素特征的不同可被划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具有C型埃达克岩的特征,Sr>541×10,Y<12.4×10~,Sr/Y>55,轻重稀土...  相似文献   
37.
稻城贡巴纳岩体位于义敦岛弧碰撞造山带的南东侧。采用LA-ICP-MS的方法研究了贡巴纳岩体,结果表明岩体锆石LA-ICP-MS U-Pb表面年龄为(226.7±2.8)Ma,是印支期岩浆活动的产物。岩性组合复杂,在岩相学特征上,呈浅灰-灰白色,暗色矿物含量低,并出现褐帘石等富铝矿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高w(SiO2)=71.24%~73.86%,低MgO、FeOT、CaO,ALK=6.47%~6.86%,A/CNK=1.04~1.07,δ=1.36~1.57,AR=4.43~4.90,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过铝质花岗岩。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贫化高场强元素;Rb/Sr=0.71~0.88,w(∑REE)=159.3×10-6~190×10-6,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轻重稀土元素的分馏比值较高La/Yb=12.87~16.54,δEu=0.16~0.18,总体表现为右倾型,显示与Ⅰ型花岗岩的特征相似。根据花岗岩的R1-R2,Nb-Y构造环境判别图解及区域构造演化史研究,认为该岩体形成于同碰撞构造环境,其形成与义敦岛弧带俯冲碰撞造山活动有关,即三江古特提斯洋闭合事件对接时间为三叠纪。  相似文献   
38.
39.
京希_伊尔曼德金矿床位于新疆伊宁县北部。金矿 (化 )体赋存于下石炭统大哈拉军山组下部粗碎屑岩中 ,同时受控于断裂构造和岩性。该矿床形成于浅成低温环境的高硫化体系中。初始强酸性的含金热液流体在沿断裂构造向上迁移时 ,与围岩发生水_岩反应形成由内向外的物理化学梯度变化 ,表现为以硅化 (发育酸性淋滤形成的多孔状石英构造 )、高级泥化和泥化构成蚀变分带。迪开石 +高岭石 +多孔状_硅化石英等热液蚀变矿物构成高级泥化主蚀变。金主要沉淀富集于硅化带和高级泥化带。蚀变矿物组合及流体包裹体资料确定的成矿流体性质为 :酸性 (pH早期为 2~ 3,晚期为 3~ 5 )、低盐度〔w(NaCl) eq<5 %〕及低温 (成矿温度为 180~ 2 70℃ )。  相似文献   
40.
蛾眉山玄武岩总体具有较高的^87Sr/^86Sr比值和较低的εNd(t)值,并具有富集地幔源区的特点。而低钛玄武岩(LT)与高钛玄武岩(HT)间又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即早期低钛玄武岩(LTl)的^87Sr/^86Sr比值最高(0.7063—0.7078),而其εNd(t)最低(—6.74-—0.34):晚期高钛玄武岩(HT)具有最低的^87Sr/^86Sr比值(0.7049—0.7064)和最高的εNd(t)值(—0.71—1.5)。蛾眉山低钛玄武岩中单斜辉石的氧同位素变化范围为6.2‰-7.86‰,高于洋岛拉斑玄武岩的平均值5.4‰。研究样品较地幔岩石偏高的δ^18O值说明在其形成和演化过程中有壳源物质的参与。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和对元素地球化学的研究认为,壳源物质可能主要来自于新元古代富集的扬子西缘次大陆岩石圈地幔。地幔柱—岩石圈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表现在时间和空间的系统变化,即早期西岩区形成含大量壳源组分的低钛玄武岩,晚期为壳源组分相对较少的高钛玄武岩。空间上低钛玄武岩仅分布在西岩区,而中、东岩区皆为高钛玄武岩。壳源组分随着时间演化逐渐减少,在空间上由西而东也逐渐减少。表明蛾眉山火成岩省形成早(主)期地幔柱头卷入并熔融了较多交代富集的次大陆岩石圈物质,晚期则有较少的壳源物质参与。建立了蛾眉地幔柱与大陆岩石圈作用的工作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