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0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6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海相镜质体反射率用作早古生代烃源岩成熟度指标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中国早古生代烃源岩由于缺乏镜质组,加之成熟度较高,常现成熟度指标较难应用,长期以来,对这套烃源岩成熟度评价一直存在问题。塔里木盆地是中国最大的以早古生代地层为主的含油气盆地,在寒武系和奥陶系生油岩中发育有海相镜质体。应用有机岩石学方法主要对塔里木盆地四口深井岩芯样品进行了研究,发现海相镜质体反射率与孔深呈正相关,且其相关性优于沥青反射率,人工热模拟实验结果进一步表明,海相镜质体成熟作用轨迹不同于镜质组。在R<1.5%时,其反射率比镜质组低;在R>1.5%时,其反射率比镜质组高。结合天然剖面与热模拟系列样品研究成果,发现R与Ro的相关性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可分别近似用三个直线方程表示:根据海相镜质体反射率实测结果,应用这些方程计算出等价Ro,可较客观地评价早古生代烃源岩成熟度。  相似文献   
52.
豫西晚古生代热变煤的性质及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煤化作用历程是影响煤性质及结构的重要因素之一。苏联学者波格丹娃对典型热变煤(通古斯煤田煤)与深成变质煤(顿巴斯煤田煤)所作对比研究表明:热变煤具有H/C 低、碳含量低、发热量低、粘结性较差等特点。我国晚古生代煤田区域热变质作用广泛发育,豫西煤田可作为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53.
显微组分在热演化过程中伴随油气生成,其光学性质亦相应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其改变程度取决于其原始富氢程度。到过成熟阶段,各种类型干酪根地化特征渐趋一致,伹在光性上仍存在明显区别。本文详细研究了不同类型干酪根天然演化系列与不同显微组分热模拟产物的光学特征,系统地总结了显微组分在热成熟过程中光性演变规律,应用热模拟实验定量研究了它们在不同成熟度体积的减量。在此基础上推导出了恢复不同类型显微组分在低成熟阶段原始百分含量的计算公式。通过对典型实例的剖析,证实本方法的可靠性。笔者认为本文为解决过成熟生油岩的油气评价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54.
从镜质组的成因论其作为烃源岩成熟度指标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重点分析几个盆地不同类型有机岩共生剖面中镜质组光性及其与成因关系的基础上,研究了镜质组和壳质组之间的过渡类型,客观评价了不同类型镜质组反射率作为烃源岩成熟度指标的意义。   相似文献   
55.
页岩储层特征是进行页岩气储集能力评价的基础内容。为探究高演化阶段煤系页岩气储层性质和优选有利储层,运用岩石热解、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高压压汞、低温N2和CO2气体吸附多种实验方法,对沁水盆地阳泉区块上古生界煤系页岩岩心样品进行储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沁水盆地阳泉区块上古生界煤系页岩,有机碳含量较高(TOC平均为4.9%),处于过成熟阶段(Rran平均为2.32%),黏土矿物质量分数较高(平均为50.0%),具有低孔低渗的特征(孔隙率平均为6.61%,渗透率平均为0.006 3×10–3μm2),孔隙类型以粒间孔、粒内孔和微裂缝为主,微米–纳米级孔隙为页岩气的赋存提供了储集空间;孔隙总孔容为0.025 5~0.051 7 mL/g,平均0.038 9 mL/g,总比表面积为12.64~40.98 m2/g,平均28.43 m2/g,微孔(<2 nm)、介孔(2~50 nm)的孔容与比表面积呈良好的正相关性,宏孔(>50 nm)孔容与比表面积则相关性不明显,表明微孔和介孔是阳泉区块煤系页岩气储集的主要载体。总体来说,阳泉区块上古生界煤系页岩具有较好的页岩气储集性能,但页岩储层可压裂性较差,影响页岩气的开发。   相似文献   
56.
原油裂解成气反应机理、介质影响因素与判识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原油裂解成气是近年来天然气勘探领域重大的理论进展之一,其直接关系到勘探工作的决策和部署.对原油裂解气的裂解反应机理、介质影响因素与判识评价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总结和评述,认为常用的原油热裂解一级动力学模拟模型可能不适合于地质温度条件下特别稳定的重烃气体;地质温度条件下原油加氢裂解的重要性可能被忽视;疏导体系及储层条件下的重烃反应损耗也是形成实际天然气藏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的判识评价指标尚不能从本质上反映原油裂解气与干酪根裂解气的差异.  相似文献   
57.
显微组分的DTA及其与油气生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我国煤及生油岩中主要显徽组分及其热演化产物的 DTA 特征,不同显徽组分的 DTA 特征不同。有机差热分析由于反映了显微组分的化学结构信息,它与油气生成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8.
主 编:涂光炽 副主编:李献华 彭平安 赵振华 裘愉卓 常务编委:沈承德 夏斌 徐义刚 朱炳泉 肖贤明 杨秋剑(专职) 编 委:傅家谟 高山 耿安松 洪业汤 蒋志 李献华 林杨挺 刘丛强 刘东生 卢焕章 欧阳自远 彭平安 裘愉卓 沈承德 沈其韩 孙敏 孙世华 孙晓明 涂光炽 王京彬 吴福元 夏斌 肖贤明 徐义刚 杨秋剑 曾贻善 赵振华 郑永飞 周新民 朱炳泉  相似文献   
59.
用近代有机岩石学与有机地球化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比研究了我国四川盆地等下古生界富有机质沉积的海相黑色页岩,和渤海湾盆地下第三系湖相油页岩的显微有机组成特征与热演化生烃、排烃作用的关系。观测分析结果表明:黑色页岩热演化程度很高,目前热解烃含量很低,但残余有机碳含量达1%~3%,黑色页岩中保存了早期生油阶段由无定型有机质生油作用转化而形成的微粒体有机质,和未排出的石油演变而来的残余沥青,表明其为原始生烃性能很好的烃源岩。根据黑色页岩中微粒体和残余沥青的含量,可用来了解已生—排烃量和再沉降埋深过程中古油藏储层沥青、微粒体和残余沥青再生气对古生界碳酸盐气藏的贡献。富有机质沉积的下第三系湖相油页岩热演化程度不高,游离烃(S1为0.2~1.4 mg/g)和热解烃(S2为8~44 mg/g),有机碳含量达2.4%~8%,是生油性能很好的烃源岩,油页岩中不仅存在强荧光的藻和无定型有机质,而且油页岩的纹层中广泛存在富有机质的荧光沥青,反映了有利于排烃运移的信息,表明是本区生油贡献最大的烃源岩。富有机质黑色页岩和油页岩的沉积结构构造特征、有机质的赋存形式、热演化中变化过程的对比观察结果表明:其生烃、排烃作用既有很多相似性,又有一定差别。  相似文献   
60.
据显微观测和流体包裹体的激光拉曼分析结果, 在四川省开县, 金株-罗家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 含H2S气藏的碳酸盐岩储层样品中发现含元素硫、液态烃、沥青等多种形态特殊的不混溶包裹体. 根据地层岩性、埋藏史和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沥青反射率等测定结果, 气藏中H2S的成因主要是含烃储层在晚白垩世时期, 经受140~170℃的高温油裂解成气阶段, 烃类与含膏云岩层段中的CaSO4热反应生成的(TSR). 储层中大量不混溶包裹体的研究结果, 揭示了元素硫的形成是在第三纪区域抬升降温减压阶段, 含H2S的天然气储层在温度86~89℃, 压力(305~340)×105Pa的地质流体中, 部分H2S受氧化以及硫硫酸盐与烃类和H2S进一步反应的结果. 同时在此期间生成的石膏-硬石膏、方解石矿物捕获了元素硫等微粒, 形成了一批形态特殊的不混溶包裹体, 它们充分记录了储层流体的复杂情况与气藏中H2S和元素硫的成因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