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38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5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本文通过碎屑岩磷灰石、锆石裂变径迹和炭质泥岩镜质体反射率相结合的办法,重建了甘洛地区中—新生代的构造沉降史,进而探讨了构造沉降史对铅锌保存状态的约束。研究表明:晚三叠世,甘孜-理塘洋盆和西秦岭地区洋盆的闭合作用导致研究区变为前陆环境,并开始迅速接受陆相沉积,埋深迅速增加,增幅达7.6km;晚三叠世至古近纪,甘洛地区经历过多次抬升-沉降作用,总体表现为缓慢抬升,平均抬升速率不高于32.7m/Ma;新近纪,甘洛地区快速差异隆升北部抬升速率高于南部,25.5~10.3Ma期间,平均抬升速度超过295m/Ma;在6Ma至今,平均抬升速率超过667m/Ma。快速隆升过程早于川南马边地区和临沧地区,而明显晚于攀西地区,这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青藏高原东部边界晚新生代以来幕式抬升及分步向外扩展的观点。构造沉降史结果表明成矿后的深埋藏作用对原生铅锌矿具有重要的保存作用,并影响到现今矿体的就位深度。  相似文献   
22.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与南天山早-中二叠世盆山耦合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西北缘及相邻南天山造山带的早-中二叠世岩相古地理、构造和岩浆作用的分析表明,塔里木盆地西北缘在早-中二叠世由于地幔柱作用而导致玄武质岩浆活动,南天山造山带内部则发育几乎同时代的碰撞后花岗岩.盆山结合部位早-中二叠世的沉积中心处于不断沉降的状态,而且沉积中心逐渐向塔里木地块之上迁移.南天山在早-中二叠世碰撞后伸展背景下的隆升作用导致塔里木岩石圈向南天山之下发生陆内俯冲作用,在山前形成类似周缘前陆盆地的构造环境,山前沉积中心相当于周缘前陆盆地系统的前渊相带.塔里木盆地内部早二叠世的地幔柱活动与南天山的碰撞后伸展作用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但是南天山在早-中二叠世的碰撞后伸展作用则与塔里木盆地西北缘的沉积-构造作用具有良好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23.
柴达木盆地上干柴沟组分布十分广泛,对盆地内沉积型矿产资源的形成和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受多种因素影响,其时代归属一直沿用中新统上干柴沟组(地层代号为N1sg或N1)。近年来对上干柴沟组古地磁、裂变径迹热年代学等的研究结果表明,该组应划归渐新统或渐新统-中新统,但是在绝大部分公开出版物中至今仍然没能改变长期以来的习惯称谓,这种状况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了针对该组的地层对比、盆地原型恢复和油气勘探与开发。综合前人在地层岩性、古生物组合和古地磁、裂变径迹测年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对照最新国际地层年代表,建议将上干柴沟组归属于渐新统-中新统,地层代号使用E3N1sg。  相似文献   
24.
在鄂尔多斯地块西南缘的六盘山断裂带内出露铁马河辉绿岩。铁马河辉绿岩相对贫CaO、MgO和K_2O;富集FeOT、TiO_2和Na_2O。轻稀土相对富集,重稀土平坦,不显示Eu异常,稀土配分曲线显示右倾型;高场强元素无异常,大离子亲石元素K、Rb、Ba相对富集,显示富集地幔源的地球化学特征。对辉绿岩样品进行LA-ICP-MS锆石U-Pb测年,获得上交点年龄2018±16Ma,说明岩体形成于古元古代。样品具有低的(~(87)Sr/~(86)Sr)i值(07003~07064)和正的εNd(t)值(+514~+433),Nd同位素一阶段模式年龄(约20Ga)与LA-ICP-MS锆石U-Pb年龄基本一致,暗示其来源于软流圈地幔的部分熔融。结合区域地质资料的研究表明,华北克拉通西部地块(鄂尔多斯地块)在20Ga期间的伸展背景与东部陆块一致,暗示整个华北克拉通在20Ga左右存在广泛的裂解事件。  相似文献   
25.
塔里木--卡拉库姆地区的油气地质特征与区域地质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系统归纳总结与对比分析了塔里木盆地、北阿富汗-南塔吉克斯坦盆地和卡拉库姆盆地的油气地质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该地区古生代以来地质演化对盆地演化和油气地质特征的控制作用。塔里木盆地奠基在前南华系结晶基底之上,中亚两个盆地奠基在南天山洋闭合之后形成的前二叠系褶皱基底之上。塔里木盆地的盖层沉积明显受到了南侧“原特提斯(北昆仑)”、古特提斯和新特提斯的影响,由于北昆仑带向西尖灭于北帕米尔,中亚两个含油气盆地的中-新生界则主要受到南侧古特提斯和新特提斯的影响。中亚两个盆地的海陆交互相和礁灰岩相侏罗系向东到塔西南相变为陆相,这从烃源岩的角度决定了塔西南与中亚两个盆地中-新生界不同的含油气性。塔里木盆地中-新生界有利的油气生储盖组合主要存在于前陆盆地的陆相地层中,它与下伏古生界含油气层系的叠加作用提高了其油气潜力。  相似文献   
26.
古构造应力场恢复和区域断裂封堵性评价一直是盆地构造研究中的难题.本文将多轴电阻应变计测量工程构件变形量的原理应用到地质实体,通过沉积地层的形变率来反推造成该形变的古构造应力场主压应力方向,并根据古构造应力场主压应力方向与断裂平面展布之间的关系判断区域断裂的封堵性能,该方法在柴达木盆地阿尔金山前大型气田的发现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根据阿尔金山前东坪一牛中-牛东鼻状构造带三个构造古应力场方向的恢复结果,认为在关键成藏期北西向油源断裂开启,北东东向遮挡断裂封闭,从而指出该鼻状构造带具有较大勘探潜力,改变了以往阿尔金山前带烃源岩缺乏,勘探价值不大的传统认识,后经钻探证实,发现了东坪-牛中-牛东大气田.  相似文献   
27.
本文对出露于南天山南缘断裂带的欧西达坂岩体进行了系统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和锫石U-Pb年代学研究,重点讨论了其岩石成因、源区性质及其大地构造意义.岩体主要由石英闪长岩、二长花岗岩和花岗斑岩组成,并且显示了强烈的后期变形特征.LA-ICP-MS微区定年获得了两组年龄:421±3Ma,273士2Ma,前者为二长花岗岩结晶年龄,而后者则代表了南天山后碰撞伸展走滑作用的时代.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二长花岗岩的SiO2含量介于65.16%~75.50%之间,Mg#值低(0.23~0.41),A/CNK-0.86~1.15,为过铝一强过铝质,钙碱-高钾钙碱系列花岗岩;(La/Yb)N为4.40~6.32,Eu=0.58~0.77.与二长花岗岩相比,石英闪长岩的SiO2含量较低(55.46%~58.29%),相对富钛、钙、铁、铝和MgO等;铝饱和指数A/CNK-0.88~1.04,Mg#值高(0.45~0.50),为钙碱性系列.二长花岗岩的(La/Yb)N为7.84~9.48,Eu=0.52~0.78.在原始地幔标准化蛛网图上,样品均明显富集Rb、Ba、Th、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LREE,亏损Nb、Ta、P、Ti等高场强元素.而二长花岗岩表现为更加亏损Nb、Ta、P、Ti等元素,并具有明显的Sr负异常.该岩体高的Al2O3、La/Nb、Th/Ta值和原始地幔标准化图解中Nb--Ti的负异常说明该套岩石形成于板块边缘环境或来自岛弧环境下的陆壳源区.石英闪长岩可能来源于镁铁质岩浆底侵导致的下地壳部分熔融,二长花岗岩可能是来自于中下地壳的无水熔融.欧西达坂岩体体现了南天山洋早古生代向南短暂而局部的平坦的低角度板片俯冲.综合区域地质资料分析推测在早古生代南天山洋可能存在双向俯冲,从而形成同一洋盆中的蛇绿岩在南天山南北两侧的就位;而在晚古生代南天山洋一直向北俯冲,具有长期、多阶段的特征.  相似文献   
28.
塔里木盆地南缘冲断带构造特征及其油气地质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西昆仑北缘冲断带与阿尔金北缘冲断带的典型剖面与区域动力学分析, 揭示了两个冲断带不同的构造特征、形成机制和含油气性. 西昆仑北缘冲断带以丰富的断层相关褶皱和三角带等构造类型明显不同于阿尔金北缘冲断带, 其形成过程主要与西昆仑造山带向北的推挤作用有关. 阿尔金北缘冲断带的形成过程受到了阿尔金断裂系左行走滑活动的影响, 压扭作用强烈, 冲断规模较小, 构造类型相对不丰富. 与西昆仑北缘冲断带总体垂直的阿其克构造是这两个不同冲断带相互转换的产物. 西昆仑北缘冲断带的油气藏主要赋存于与断层相关的背斜圈闭之中, 阿尔金北缘冲断带的油气藏主要赋存于与古隆起有关的低背斜—断块圈闭之中. 针对这两个构造带应该采取不同的勘探对策.  相似文献   
29.
南秦岭紫阳-岚皋地区早古生代晚期镁铁质岩脉及玄武岩的εNd (t) = +3.28 ~ +5.02, (87Sr/86Sr)i = 0.70341~0.70555, (206Pb/204Pb) i = 17.256~18.993, (207Pb/204Pb) i = 15.505~15.642, (208Pb/204Pb) i = 37.125~38.968, Δ8/4 = 21.18~77.43, Δ7/4 = 8.11~18.82, 基本与南秦岭区新元古代中期以来的幔源岩石特征一致, 显示了HIMU, EMII和少量EMI富集地幔端元组分混合而成的Sr-Nd-Pb同位素组成特征, 表明与大洋地壳俯冲消减和陆缘物质再循环密切相关, 是新元古代早期扬子北缘大洋地壳俯冲消减及其携带的陆源沉积物再循环进入亏损软流圈地幔的结果.  相似文献   
30.
韩奎  周斌  王辉  乔新星  潘亮  罗金海  赵焕强  王峰 《地质通报》2018,37(8):1554-1570
拉萨地块南缘日多地区叶巴组火山岩以中酸性熔岩及火山碎屑岩占绝对优势为特征。以墨竹工卡县以东日多地区叶巴组火山岩代表性岩石组合为对象进行了地球化学、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锆石Lu-Hf同位素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叶巴组火山岩具有轻稀土元素富集,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K,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P、Hf)的地球化学特征。其中,基性火山岩具低钾、低钛和富钠、富铝的特征,Nb、Zr含量和Th/Y、Th/Yb、Ta/Yb值较高,而La/Nb值较低,呈现出大陆地壳组分增加的趋势。中酸性火山岩属中钾-高钾钙碱性系列,具有低钛、低镁和高铝的特征,微量元素含量及比值与大陆岛弧安山岩接近。叶巴组火山岩总体地球化学特征与陆缘弧火山岩相似。LA-ICP-MS锆石U-Pb测年获得英安岩和流纹质晶屑凝灰岩~(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分别为176.9±2.3Ma和162.2±3.3Ma,表明研究区叶巴组酸性火山岩形成于中侏罗世。锆石Hf同位素测试结果显示,εHf(t)值为2.43~11.42,二阶段模式年龄(t_(DM)~C)为482~1065Ma,暗示叶巴组酸性火山岩源区除新生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外,还明显受到古老结晶基底的影响。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叶巴组形成于早中侏罗世雅鲁藏布江洋北向俯冲于拉萨地块南缘之下的陆缘弧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