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24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73篇
地质学   50篇
海洋学   2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3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平谷台地磁加卸载响应比与地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将磁暴过程作为地球磁场对太阳风的加卸载响应,分析了平谷台1995年1月至1998年4月期间磁暴场的暴时扰日变化Ds(Z)的响应比值P(Z)的变化。发现P(Z)高值与平谷台550km,左右范围内MS≥50的中强主震有较好的对应。  相似文献   
112.
利用重复地震研究滦县地区的地壳介质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双差定位法,对滦县地区2002年1月至2010年8月ML≥2.0地震进行精定位,利用射线追踪方法,对滦县地区的重复地震进行位置归一处理,计算滦县地区重复地震序列经过射线追踪方法校正后得到的P波走时差变化.研究发现,2010年3月6日滦县ML4.7地震前糙甸地震台、兴隆东地震台、蓟县地震台和遵化地震台记录到P波走时差...  相似文献   
113.
对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污水排放口潜在滑坡的工程地质勘察结果表明,该滑坡处于极限平衡状态。采用B ish-op法参数反演和直快剪试验结果,分别用二维、三维极限平衡法和二维、三维有限元法,对该滑坡进行稳定性计算。结果表明:有限元法(二维、三维)的计算结果偏大,二维极限平衡法的计算结果最小;极限平衡法(二维、三维)与二维有限元法宜选取试验结果的大值平均值,三维有限元法则取试验结果的小值平均值较为合理。最后,根据三维有限元法的计算结果,提出了削坡压脚的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114.
应用独立分量分析(ICA)法,通过对一组垂直于天津轨道交通运行方向布设的地磁观测台阵获取的典型轨道交通干扰的多通道数据进行分析,使用满足统计意义上独立且正交的线性变换矩阵对地磁观测台阵中含有轨道交通干扰的多通道观测数据提取独立分量,通过功率谱分析及时频分析方法提取与轨道交通干扰特征一致的独立分量成分.通过对混合矩阵的逆...  相似文献   
115.
小江断裂中段及其邻近地区应力场时间变化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地壳构造应力状态及其时空分布特征,特别是应力变化的信息,是探讨地震成因、分析发震条件的重要有效途径之一.本文利用1998年1月至2009年1月以来小江断裂中段及其邻区ML≥2.5的共计740个震源机制解,基于小江断裂中段及其邻近地区地质构造背景,对研究区进行了分区;以该区域内较大地震为界,结合余震时间序列特征,进行...  相似文献   
116.
徐平  曾旭东  陈莉 《江苏地质》2013,37(1):95-101
遥感影像是地表综合自然景观电磁波辐射特征的图像显示,是地质体在地表的直接反映。遥感解译"五要素"所反映的地质信息真实直观,这些信息在地质找矿工作中,具有指导意义。运用江西铜多金属主要矿集区ETM+/TM遥感数据影像进行地质异常解译,如隐伏岩体、火山机构、控矿构造、环形构造、特殊地层以及热变质晕、蚀变晕等。解译结果发现:多组线性构造交汇部位,或线性构造密集部位,是岩体-矿床产出的有利地段,而规模较大的隐伏斑岩体,在影像图上往往显示环形特征,特别是出现子母环或套叠环(环中环或同心环)时,寻找铜多金属矿床意义更大。  相似文献   
117.
晚更新世黄土渗透性的各向异性及其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梁燕  邢鲜丽  李同录  徐平  刘树林 《岩土力学》2012,33(5):1313-1318
非饱和黄土的渗透性是非饱和黄土性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黄土不同方向的渗透性对确定其湿陷范围和由于水的渗透引起的黄土滑坡具有很重要的理论意义。研究了黄土渗透性的各向异性特征及其机制。以具有明显各向异性的西安Q3原状黄土为研究对象,用TEN型张力计测量了黄土试样不同方向的、不同含水率下的吸力;用变水头渗透试验测量了黄土竖直和水平方向的饱和渗透系数。结果表明,当体积含水率在23%~41%时,张力计沿不同方向插入土样所测吸力相差不大;竖直方向的饱和渗透系数是水平方向的4.02倍。在吸力测量的基础上,根据土-水特征曲线,确定了竖直和水平方向的非饱和黄土的渗透系数。得出在黄土不同方向,随着吸力的增大或减小,渗透系数减小或增大;竖直方向的渗透系数普遍地大于水平方向的渗透系数;当吸力小于57 kPa时,随着吸力的增大,竖向渗透系数与水平向渗透系数的差值减小。通过观测黄土的结构,得出黄土结构对其渗透性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8.
IntroductionMigration and inhomogeneity are important two of th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temporal-spatial distribution of earthquake precursors, which have been dealt with by MEI, et al (1993) comprehensively with their proposed explanation. The obvious quadrant feature in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earthquake precursors has been drawn with the explanation for its mechanism developed in some case studies in recent years. This paper deals mainly with the quadrant features derived from the analysis…  相似文献   
119.
处理了北京地区GPS连续站的数据,发现京郊一些土层连续站水平分量变化和基岩站差别不大,垂直分量与基岩站不完全一致.利用北京地区GPS连续站的观测数据结合北京地区周围10个IGS站,用GAMIT软件进行解算,讨论了土层连续站数据在地震研究中应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0.
Based on the modified Biot's theory of two-phase porous media, a study was presented on seismic reflection and transmission coefficients at an air-water interface of saturated porous soil media. The major differences between air-saturated soils and water-saturated soils were theoretically discussed, and the theoretical formulas of reflection and transmission coefficients at an air-water interface were deriv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opagation and attenuation of elastic waves in air-saturated soils were given and the relations among the frequency, the angle of incidence and the reflection, transmission coefficients were analyzed by using numerical methods. Nume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agation characteristic of the wave in air-saturated soils is great different from that in water-saturated soils. The frequency and the angle of incidence can have great influences on the reflection and transmission coefficients at interface. Some new cognition about the wave propagation is obtained and the study suggests that we may carefully pay attention to the influence of air on the dynamic analysis of seismic wav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