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7篇
  免费   181篇
  国内免费   141篇
测绘学   42篇
大气科学   159篇
地球物理   191篇
地质学   338篇
海洋学   54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86篇
自然地理   8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921.
积雪深度是表征积雪特征的重要参数,也是气候变化区域响应敏感因素。利用1979—2010年逐日雪深被动微波遥感数据以及同期气象资料,对西藏雪深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响应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32 a来,西藏雪深呈显著增加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26 cm/10 a;1999年以后,雪深则表现为下降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35 cm/10 a。四季平均雪深中,春季雪深的变化对年平均贡献最大,二者相关系数高达0.88。高原雪深异常偏多年份主要在20世纪90年代,但并未发生气候突变。周期分析表明,西藏雪深存在准6~7 a振荡的显著周期。西藏雪深呈四周山地雪深大,中部腹地雪深小的空间格局,且受海拔影响有明显的陡坎效应,绝大部分地区雪深变化趋势倾向率在-0.08~0.08 cm/a,百分比达到74.6%;逐像元回归分析表明,雪深呈增加趋势的像元数占全区像元总数的76.9%,有减少趋势的仅占23.1%。西藏雪深与气温、降水、风速和日照时数存在明显的统计和空间相关性,整体表现为雪深与气温、风速、日照时数呈负相关,而与降水呈正相关。多元回归分析表明,春秋季雪深模拟值与实测值的相关系数均达0.6以上,通过了0.01的显著性检验;夏冬季雪深回归模型的复相关系数只有0.4~0.5,且未通过0.05显著性检验。  相似文献   
922.
923.
基于非线性系统可观测性分析理论,分析了在单观测站条件下,水下电偶极子跟踪定位系统的可观测性,同时也在系统可观测的基础上分析了电偶极子的水平位置、垂直深度、电偶极子源强度对系统可观测度的影响。之后又研究了双观测站与单观测站条件下,系统的可观测度差别,及双观测站之间的距离对系统可观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基于单观测站的水下电偶极子跟踪定位系统是可观测的,且电偶极子水平位置和垂直深度的可观测度分别与水平和垂直电偶极子源强度大小相关;双观测站系统的可观测度大于单观测站系统的可观测度,但是双观测站之间的间距应参考目标电场辐射范围来确定。  相似文献   
924.
歧口凹陷北大港潜山南北向走滑断裂的河道化作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北大港地区重力异常资料、三维地震资料分析,证实在北大港潜山上发育具有左旋走滑性质的红7-1断裂,其夹持于大张坨断裂与港西断裂之间,呈弧形沿南北方向展布。该断裂在古近系早中期均有活动,对多个层位砂体分布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在该走滑断裂弧形带南侧,砂体厚度突变增大,呈"点源式"分布,从而形成明显的、且具有继承性的"沟-扇"对应关系。结合重矿物分析及北大港潜山上下切河道追踪发现,在走滑断裂顶部发育一系列下切河道;这些河道下切深度可达230~280ms,它们可以沟通板桥次凹与北大港潜山南翼,在过补偿阶段将板桥次凹的沉积物沿下切河道搬运到北大港潜山南侧的歧北次凹。可见,北大港潜山上近南北向的走滑断裂可以形成下切河道并起到搬运沉积物的作用(即断裂的河道化作用),进而在过补偿阶段控制板桥次凹与北大港潜山南翼的物源分配形式,所以,板桥次凹和歧北次凹在一定程度上均隶属于沧县隆起物源体系。  相似文献   
925.
据估算,我国因各种生产建设项目而历史遗留废弃地达2亿亩。一些新建的生产建设项目还在继续毁损土地。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已成为确保18亿亩耕地的主要潜力之一,成为解决失地农民就业、缓解工农矛盾、实现城乡用地增减挂钩、发展现代农业最重要的保障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926.
腾冲热海地区现代幔源岩浆气体释放特征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详细讨论了腾冲热海地区逸出气体的化学和氦、碳同位素组成及其在地表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该区地壳浅部存在幔源岩浆侵入活动;现代幔源岩浆挥发组分通过活动断裂带源源不断地向外释放,其主要成分是CO_2,还有少量的He,H_2,CH_4,H_2S和CO等.研究区内南北向断裂最深,它可能与得到幔源岩浆挥发组分直接补充的深部热储直接相通.逸出气体的氦、碳同位素组成特征指示,现今在热海地区壳内活动的幔源岩浆与导致区内最新火山喷发的幔源岩浆之间可能存在着渊源和继承关系.  相似文献   
927.
长江口外海域沉积物中有机物的来源及分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分析长江口外海域不同区域有机碳和氮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了解了底部沉 积物中有机碳和氮同位素的生物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二者对长江口外海域底部沉积物中有机 物来源的指示意义。运用质量混合模型,计算了长江输入的陆源有机物的贡献及其空间变化。结果表明,长江口外海域沉积物中TOC 和TN 的分布和东海陆架的环流体系有着密切关系, 与环流的分布相对应,如果大致沿31oN 和123oE 作为分界线, 整个研究区的TOC 和TN 的分布可划分为4 个具有不同分布特征的区域。TOC、TN、δ13C 和δ15N 分别与沉积物的平均粒 径呈线性相关关系,因此,粒度效应是控制长江口外海域沉积物中有机物分布和稳定同位素 碳、氮的一个重要因素。研究区内的C/N 比值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有机物的来源信息,但δ15N 表现出了与C/N 和δ13C 不同的区域分布和变化特征。陆源有机物来源比重较高的区域与 长江口外海域赤潮突发频率最高的地区相对应。长江口附近沉积物中的陆源有机物来源最高, 超过了50%,且等值线呈舌状向东北方向凸出,表明了长江冲淡水的影响。陆源颗粒态有机物沉海底后,要不断经历早期成岩作用和生物作用,因此在在相同地点,陆源有机物对沉积物中有机物的贡献,要明显小于对悬浮颗粒态有机物的贡献。  相似文献   
928.
黑龙江五大连池火山群大地电磁探测和研究初步结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黑龙江五大连池火山群新近观测的7条大地电磁测深剖面资料进行了处理、解释和分析。研究表明,在地下约几百米深度至15~20 km左右,存在一个上宽下窄似铆钉状的高阻异常体,推测为固结过程中的火山岩浆体。该高阻体一直穿过地壳与上地幔连接,有向深处延伸的通道,并随着深度的加大,其电阻率逐渐减小。该火山群属于岩浆直接来自上地幔的火山类型,在地壳内没有明显的低阻岩浆囊存在。火山区的构造走向为近南北方向。  相似文献   
929.
V—3θ图的结构与“98.6”暴雨过程预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蒋丽娟  白先达 《广西气象》1999,20(3):10-12,16
V-3θ图是成都气象学院欧阳首承教授设计出来的运用图像结构来预测天气的结构预测方法,主要利用大气中的,压,湿,湿,风的垂直分布,判断大气滚流对天气演变的影响来预报天气转折性变化,利用V-3θ图对桂林站1998年6月份的暴雨过程作一个综合分析,结果几次特强的降水都在V-3θ图上有较好的反映,该方法对无明显降水的天气也能作定性的判断。  相似文献   
930.
汉诺坝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模式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汉诺坝地区玄武岩具有以碧玄岩为先导,碱性玄武岩到拉斑玄武岩浆多韵次喷发的特点;从碱性玄武岩到拉斑玄武岩Mg^#逐渐增高,稀土元素丰度逐渐降低,轻稀土元素由较富集到较不富集。岩石化学,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从碧玄岩到拉斑玄岩浆的部分熔融程度逐渐增高的产物,未发生明显的分离的分结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