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1篇
  免费   109篇
  国内免费   159篇
测绘学   89篇
大气科学   124篇
地球物理   99篇
地质学   185篇
海洋学   95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56篇
自然地理   19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通过岩心观察并综合运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物性以及压汞等基础测 试 资 料,对 姬 塬 地 区 长6致 密 砂 岩储层的岩石学、孔隙结构等特征展开了研究,系统分析了不同类型成岩相及其微观孔喉特征。依 据 储 层 物 性,结合主要的沉积特征、成岩矿物、填隙物及孔隙类型,研究区砂岩储层按照储集性能的好坏可划分为Ⅰ类(绿泥石膜 胶 结-残 余 粒 间 孔 相)、Ⅱ类(长石溶蚀相)、Ⅲ类(高岭石胶结相)、Ⅳ类(碳酸盐胶结相)4种成岩相带,其中Ⅰ类、Ⅱ类储层物性较好,是研究区储层发育的有利成岩相带,Ⅲ类、Ⅳ类则为较差储集岩相带。选取了自然伽马、声波时差、电阻率等对成岩相响应较为敏感的测井曲线,利用岩心、薄片资料刻度测井曲线,研究各成岩相在自然伽马、声波时差等测井曲线上响应特征的差异性。通过对成岩相分布特征及其测井响应特征进行研究,可以合理评价低渗透砂岩储层并预测优质储层发育带,同时为后续的油气地质勘探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2.
基于ECMWF全球大气模型和中国地面气候资料日值数据集中新疆及周边的气象站气压数据,根据弹性地壳形变理论,采用移去-恢复法,利用负荷格林函数法和球谐函数法,计算新疆及周边区域2011~2015年大气负荷变化对地壳垂直、水平形变的影响,同时采用大气导纳方法计算大气变化对地面重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大气负荷对新疆地区垂直形变的影响达到cm级,对地面重力的影响可达10 μGal;大气负荷影响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相似文献   
73.
本文利用1981~2020年观测数据和ERA5再分析资料,将青藏高原腹地三江源和东南重要水汽通道河湾区作为典型研究区域,分析了降水不同时间尺度变化特征及其典型强弱年对高原季风环流系统的响应,结果表明:(1)三江源和河湾区降水的季节变化均呈双峰型分布,峰值出现在7月初和8月下旬。夏季降水在21世纪初发生年代际转折,尤其是三江源降水量在近20年增加明显。两个高原季风指数DPMI(Dynamic Plateau Monsoon Index)和ZPMI(Zhou Plateau Monsoon Index)的夏季风爆发时间均超前于河湾区和三江源降水的明显增加期。三江源夏季降水年际变化与两个高原夏季风指数有较好的相关性。三江源与河湾区虽然相邻很近,但三江源夏季降水受高原季风影响程度远大于河湾区。当高原夏季风增强(减弱)时,三江源降水量偏多(少)。(2)三江源降水偏多年,南亚高压偏东偏强,低层高原主体低压异常,有利于西南风和东南风在三江源区域交汇,南方暖湿空气能够深入高原腹地导致水汽辐合偏强。河湾区降水偏多年,河湾区及整个高原主体附近高度场并没有明显异常,河湾区的水汽输送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条来自孟...  相似文献   
74.
采用上升单液滴法,进行盐湖卤水中萃取铷的动力学研究,主要考察了比界面积、水相铷浓度和油相(t-BAMBP/磺化煤油)浓度对萃取速率的影响。通过比界面积的研究发现,t-BAMBP萃取铷的过程由界面化学反应和相内化学反应共同控制;通过对实验数据的非线性拟合,得到了萃取体系的动力学方程,R=9.936×10-7[Rb+]1.134[t-BAMBP]2.190,萃取速率对铷的反应级数为a=1.134,对t-BAMBP反应级数b=2.190,实验值和计算值的均方根误差为1.735%。  相似文献   
75.
本文针对目前海洋观测网业务化运行的海洋站(点)缺少评价体系的现状,首次应用层次分析法进行海洋站(点)观测能力、运行质量等综合能力评价的研究。通过构建评价指标层次结构,结合定性和定量分析,构建判断矩阵,建立了层次分析法模型。对海洋站(点)的特点和影响其运行质量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从海洋站(点)的布局、观测环境代表性、仪器设备、基础设施和运行管理等方面,设计了海洋站(点)综合评价体系,评价指标权重合理准确,可为海洋站(点)的综合评价和分级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6.
本研究利用吸收光谱和荧光激发-发射矩阵光谱-平行因子分析(EEMs-PARAFAC),研究了养马岛附近海域海水中有色溶解有机质(CDOM)的浓度、组成、来源和生物可利用性,并估算了浮游植物生长繁殖对CDOM及具有生物可利用性CDOM的贡献。结果表明,表、底层海水中CDOM浓度(以吸收系数a350计)平均值分别为1.62±0.42 m-1和1.30±0.47 m-1,光谱斜率(S275-295)平均值分别为0.022±0.003 nm-1和0.023±0.003 nm-1。利用PARAFAC模型识别出4种荧光组分,分别为陆源类腐殖酸C1、类色氨酸C2、类酪氨酸C3和微生物源类腐殖酸C4。荧光指数(FIX)、腐殖化指数(HIX)和生物指数(BIX)显示,CDOM受陆源输入和海洋自生源的综合影响。降解实验结果显示,表、底层海水中生物可利用性CDOM百分比(%△a350)平均值分别为(23.36%±17.94%)和(8.93%±20.30%)。C1、C2和C4组分的荧光强度在培养之后降低,而C3组分的荧光强度上升。各荧光组分生物可利用性依次递减的顺序为:%△C1(23.75%±8.96%)>%△C4(20.83%±11.71%)>%△C2(11.67%±38.87%)>%△C3(-29.61%±39.90%),显示培养之后CDOM的平均分子量和腐殖化程度降低。表层海水中a350、%△a350与Chl a之间存在显著线性相关关系,据此可以估算出浮游植物生长繁殖对CDOM的贡献为36.9%,对具有生物可利用性CDOM的贡献为85.0%。  相似文献   
77.
利用西安泾河国家高空气象站2020年1—9月电子探空仪在0~10 km探测高度内观测的温度和水汽密度数据,与同址的MWP967KV型地基微波辐射计反演的同类气象数据对比分析,以评估微波辐射计反演气象要素的准确性。结果表明:MWP967KV型地基微波辐射计反演的温度廓线与探空数据相关性较高,平均偏差小于15 ℃,均方差小于20 ℃,两者相关性达到0990;水汽密度的平均偏差和均方差均小于10 g/m3,相关性为0972;在任何天气条件下,温度的相关性均较高,水汽密度相关性较好;在雨天天气条件下,地基微波辐射计反演廓线与探空仪观测数据一致性最高,说明地基微波辐射计对厚云的反演精度比薄云高。地基微波辐射计在观测精度和探测高度方面还需要进一步优化改进,使其能获得高质量的探空观测资料。  相似文献   
78.
天山天池水体季节性分层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王斌  马健  王银亚  尹湘江 《湖泊科学》2015,27(6):1197-1204
于2014年6-10月,对高山深水湖泊天山天池水温、电导率、溶解氧、p H值、叶绿素a浓度和蓝绿藻细胞密度进行垂直剖面的连续监测,通过对其季节动态和垂直分层结构的分析,探讨天池水体季节性分层特征.天池出现明显水温分层的时间短(6-9月),夏季温跃层变化范围为2~18 m,而秋季温跃层不断下移,10月在18 m水深以下;受水温分层影响,天池水体溶解氧浓度、电导率、p H值、叶绿素a浓度和蓝绿藻细胞密度在垂直剖面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分层,尤其是夏季水温分层影响溶解氧浓度、叶绿素a浓度和蓝绿藻细胞密度在水体中的分布,对天池水质变化产生重要影响.天池浅水层(水深小于10 m)溶解氧浓度较高(大于8 mg/L),而深水层(水深超过18 m)溶解氧浓度9月接近4 mg/L,季节性缺氧导致底泥营养盐向上扩散,对水体水质产生不利影响.所以,应在夏、秋季节加强水质监测,以防止天池水华发生;天池叶绿素a浓度与蓝绿藻细胞密度的垂直剖面变化趋势相似,均随水深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但叶绿素a浓度在2~12 m水深处较高,蓝绿藻细胞密度在5~15 m水深处较高,表明5~15 m深度适合藻类生长,同时,电导率、p H值的垂直变化也说明藻类的生长情况,这为监测天池水体富营养化取样和分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9.
为研究非对称配钢钢骨混凝土柱的抗震性能,基于12根T形配钢钢骨混凝土柱的拟静力试验研究进行非线性数值模拟,了解其破坏机制、承载力、延性及耗能能力,探讨轴压比、配钢率、剪跨比对抗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T形配钢钢骨混凝土柱滞回曲线饱满,具有良好的延性和耗能能力。在峰值荷载前,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轴压力在一定范围内提高了试件承载力,但降低了延性;增大配钢率能提高试件的承载力、刚度和延性,使得峰值荷载后试件的性能退化趋于平缓;剪跨比对试件破坏形态有显著影响,随剪跨比的增大试件延性性能提高。  相似文献   
80.
滑坡灾害的发生严重影响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因此对滑坡灾害的预警预测工作一直是地质灾害监测和防治的重点,国内外众多学者都对此进行了相应研究。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把信息量模型和降雨诱发指数应用在滑坡预测研究中,充分考虑两者的耦合影响,建立了滑坡危险性预测模型,并完成了模型的开发工作。该模型实现了滑坡灾害危险性预测的快速化、自动化,并且已集成到江西省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分析决策系统中,得到了成功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